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精神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艺术精神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最早是通过日本绘画来实现的,而日本绘画艺术的源头是中国绘画。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上的交流,大量的文明成果输入西方世界,让西方看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东方文明。而中国的艺术精神也在此时借用日本绘画传入了西方。在随后的发展中,西方人越来越关注直接来自中国的艺术,并关注中国的哲学思想,关注中国独有的世界观。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ManetEdouad)的《左拉像》是一张具有东方平面式特征的西方油画。画面中简洁的色调和形式,如同东方的木版画一般。这件作品借用了肖像题材表现了画家对新时代变迁的认识,这就好比中国文人画家寄情于山水,通过山水的形态来表达对人生的认识以及被压抑的政治抱负。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是表现主义艺术的国际先驱,他的艺术倾向于象征性的幻想,注重揭示意识的深层体验。他说:“我不画那些我所见到的,我只画我所理解的。”[3]在《呐喊》中,他描绘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恐惧,而这种恐惧来自于他的经历和生活的环境。蒙克用一种类似于中国写意画的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作品摆脱了对客观对象的写实性描绘,但却又能让观众领会其中的情感力量。野兽主义的杰出代表亨利•马蒂斯(HenryMa-tisse)更是直接坦率地说自己“效法中国人”“我的启示是来自东方”。1908年,马蒂斯在《画家笔记》中说:“我向往一种均衡的、纯粹的、宁静的、没有激动的或引人入胜的题材的艺术。……在这张安乐椅里人可以坐着休息,以恢复肉体的疲劳。”[4]这种消极的人生观完全背离了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但却非常贴合中国老庄哲学中“无为”的思想。有人说马蒂斯的作品《红色中的和谐》中的女人的手臂有些长了,但马蒂斯说,这是一张画。我们在马蒂斯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种自由,一种内心的自由,这就是他所说的来自东方的启示。
散点透视与立体主义
西方艺术中的宏大场面往往是通过定点透视来完成的,如在拉斐尔创作的《雅典学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绝对严谨的具有定点透视关系的建筑内空。但中国的绘画中,如此宏大的场面往往运用的是散点透视。从西汉轪侯利仓妻子墓所出土的帛画中,我们看到了最为质朴的中国式的时空感,画面中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再现了天上、人间、地狱的各种情形。又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展现了汴梁的城市生活风貌。这件绘画长卷需要观者在不断变化自己位置的行进过程中观看。这样的一种观看方式,直接影响了西方重要的艺术流派———立体主义的诞生。在立体主义中,画家将不同视点看到的物象重新组合起来。在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Picasso)的《亚威农少女》中,我们看到各种不同角度的器官被奇怪地组合到一起。乔治•布拉克(GeorgesBraque)在他的立体主义作品中,将我们熟悉的小提琴、罐子、水果等从多个角度去分解,最终又将这些形体的碎片重组。或许我们会认为立体主义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人们观察物象的规律,是一种新奇的观看方式,但早在中国的红山文化时期一件玉人兽复合形佩,就是将正面平视的人和俯视的兽相复合,形成了人的头顶有“山”,而身下有兽首的形象,而这里的“山”,其实是俯视观看的兽尾和兽的后足。中国独特的时空感,造就了艺术上的无限可能。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发展史》中这样归纳:如果不是有两个帮手帮助19世纪的人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世界,这场斗争也许不会那么迅速、那么彻底地获得胜利。一个帮手是摄影术……第二个帮手是日本的彩色版画。日本艺术源出中国艺术。[5]
笔墨线条与象征意味
在西方的传统艺术作品中,线条本身很少作为主角出现在艺术作品中。而在中国绘画中,线条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线条本身足以成为作品本身。中西方艺术中对线的认识的差别还体现在:西方传统艺术中的线条在作品中只作为形体的构件,而本身不成为情感的表达形式,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不仅可以构成形体,而且可以直接传情达意。西方现代艺术由于受到东方线条艺术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将线条作为传递情绪手段的前卫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作品受到了中国、日本的艺术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装饰性的色彩和线条成为艺术上的标志。克里姆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脱离了传统的客观性,绘画中充满了自然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的特征。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不是单纯的人物形体和装饰图样,而是情感的外溢。强烈的情感透过克里姆特的线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其效果如同中国艺术中的写意人物画。在中国的写意人物画中,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人物的精神特质,而这种对精神的诠释正是通过线条的舒放以及笔墨的轻重浓淡来呈现的。在《莎乐美》这件作品中,克里姆特用扭曲颤抖的线条刻画了爱到疯狂,爱到无情的莎乐美。体面感在这件作品中已不重要,精确刻画人物性格的轮廓线、背景上变化的装饰图形以及画作的纵向构图才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地方。埃贡•席勒(EgonSchiele)也是维也纳分离派的成员,他的绘画受到克里姆特的巨大影响。在席勒的作品中,线条俨然成为艺术本身。在他的色彩作品中,他在速写线条的基础上施加颜色,除了线条具有中国写意人物的神韵外,作品中颜色的表现方式也颇有些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味道。
中国精神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特殊性
中国精神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往往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领悟。魏晋之后,画家常借物抒情,意在画外。在中国画中,画作既是抒情的,也是抑情的。而西方现代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是更加外化的,他们将中国传统哲学中“无为而无不为”以个性释放的方式体现在绘画作品中。西方现代艺术作品更强调的是能见到的中国精神,如中国的图案、中国的线条、中国的笔墨方式等,而对于具有哲学甚至是玄学的中国思想文化,却是用一种重构的方式来表现。在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方面,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在自己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融会了其他民族文化而完成的,也只有这样的吸收式学习和借鉴,才能爆发出火花,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结语
艺术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得以发展。中国的艺术也是在汇聚了多个民族的精神后才达到了今天的繁荣。近现代西方艺术中对中国精神的吸纳,也必然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艺术在吸收各种养分后完成了自身的升华。如果没有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吸纳,艺术也不会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丰富多彩,也不会有继续发展的能量。中国精神是沉淀了五千年的人类财富,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他民族对它的赞美,更要看到这样一种精神如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发扬光大。
作者:白雪李菁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