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创作损害的反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章摘要】现今,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产生了现代艺术传媒体系。其优点是高速便捷,缺点是破坏了人们接受艺术获得创作灵感的传统途径,使艺术品不可避免的失真,甚至制造出大量的劣质复制品。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其利弊,利用现代艺术传媒作为辅助,摆正人类自己在艺术发展史上的角色和地位,用现代传媒捍卫传统的优秀。
1何为真正艺术
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产物,传达的是一种艺术家对人生、宇宙广阔范围和深远层面的体悟。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特定生命个体与无限时空的灵与核的完美结合,是独一无二的。它把精神层面上的虚无的东西用物藻敲丽实在的瓤表现出来,因此艺术思维的物态过程是幻化而不是生产,所以不可复制。然而,在如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的状况下,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产生了高速便捷的现代化艺术传媒体系。电视、网络、图文书籍在人们文化艺术生活当中占有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它无情的破坏着人们接受艺术,获得创作灵感的传统途径,不可避免的失真,甚至扭曲的制造大量艺术复制品,这很大程度上淡化了艺术创作的真韵,捣毁了艺术创作的圣殿,形成了现代艺术创作领域的废墟。艺术复制品的大量出现使艺术品站在一个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因此艺术创作面对现代化的艺术传媒迫切需要重建文明,制废墟!
2复制对艺术教育造成的误导
现代艺术传媒对传统艺术创作的侵害首当其冲的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艺术创作主体形成的主要来源。虽然近现代人普遍认为死板的学院式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天才和禀赋,但不可否定的是传统学院式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态度,以及外界难得的与名家名作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无疑是学习艺术的人必不可少的基础和经验。但是在现代艺术传媒日渐发达的今天,过去的艺术学院里那种直面大师作品的耳濡目染,与大家放手大胆的畅谈,已经少之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类造价昂贵的彩印教科书,多媒体图片,枯燥讲解和知识灌输,孰不知那些音像的作品,所谓的对原作的真实的复写早己丧失了原作的基本原貌。在艺术史学习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几部不同版本的美术史教材或相关读物中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色彩效果。而原作只有一幅,那么原作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只是面对通过各种新媒体展示出的艺术作品时,往往对那已经平面化了的作品,无论它被夸饰的如何伟大也无动于衷,只有当他们真正站在一件经过艺术家智慧或双手缔造的艺术品面前,把它最客观最物质的一面突显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才会切身地领略到它堆积的色彩,多变的笔触,磁性质感的音符,舞动的清风等等。这是任何复制品无法带来的震撼,也是任何复制品无法给予的感动。复制品只能使灵魂的震撼被消解。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说的“:即使是对艺术品最完美无瑕的复制也仍然缺少一个要素:它在时光中的风采,它在幸而问世的地方独一无二的存在。艺术品这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决定了艺术品在其整个存在时期所需经过的历史……所有权的变更则取决于必须追溯到艺术品原作情形的传统。”因此,只有复制品的艺术教育大大误导和降低了高等艺术人才的输出,进而抑制了艺术创作的“新陈代谢”,打乱了艺术创作的“生态平衡”。
3艺术创作取向和价值被“钱权化”
在教育领域,现代化的艺术传媒利用强势媒体的权威效应压迫和操纵了原本自然流变的艺术发展进程,其表现在艺术发展的方向和艺术发展的价值上,进而影响了艺术创作的选择。在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上,它把艺术拉出艺术的轨道,强使创作者机械地制作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东西,如“兰亭论争”中诸多名家为政治目的需要所写的宣称《兰亭序》非王羲之作品的文章。此时,艺术创作不再称其为艺术创作,也不是艺术诞生的新生命,而变成一种艺术的异化,艺术的怪胎!在艺术发展的价值上,它给美和丑下了硬性规定,比如现在媒体大肆宣扬的艺术品拍卖会,把原本事关历史见证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金钱化,进而炒作的沸沸扬扬,主要注意力并没有放在艺术品真正的艺术价值上,而是过分看重市场成交价的高低。可见,由于个人审美取向和财力引起的艺术品成交价格的高低会带给民众一种错觉,使其在潜意识当中形成以价格高低对艺术品优劣进行判定,而这种大众审美倾向的形成又导致艺术创作者“趋利避害”的心理,违背自己艺术创作的自由意愿,迎合市场的口味,这样的口味很大可能是由金钱和权利决定的,并以此为主导创作出粗鄙低俗的仿制品。类似于现今全国大量良荞不齐的收藏类电视节目,把文物鉴定公众化、市场化,结果引起制假贩假活动更加猖撅等等,此类现象已经成为令艺术界颇感头疼但又必须面对和整顿的问题。这恰恰说明了现代艺术传媒正在掀起一波“公众文化”的浪潮,它把高高在上的艺术拉下马,引诱艺术的纯粹和世俗的功利联姻,异化艺术创作,造成艺术创作工业化、商业化,乃至沙漠化!
4艺术受众再创造过程中“变节、失品”
另外,现代艺术传媒的出现和扩张不但损坏了艺术创作原有的稳定有序的结构,也影响了受众对艺术品的再创造过程。优秀的艺术品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并不只是依靠创作者超凡的技巧和那个久远的年代被灌注进作品的情欲观念,也要依靠世代接受者在欣赏品读的过程中,把当代的体验与作品既定的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从而产生崭新的艺术品,尽管这样的艺术品只存在于接受者的心灵层面,而并非在物质上对原作有任何改动。由此,艺术作品在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留存至今,完全以一种经过成千上万次再创作的艺术积淀显示其多样丰富的价值。而现代化传播媒介的产生对艺术活动的直接参与和间接渗透,使得人们轻易听信媒体的一面之词,大大压缩了人们对艺术品欣赏和品评所需的正常的文化积淀,导致对艺术品作出客观评价的时间严重缩短且言论肤浅。所谓“末盖棺已定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往往出现轻率、不负责任和趋附某些“大家言论”的艺术评论,诱导下一级受众对艺术品产生误解,甚至消磨掉了其独立思考的欲望和能力,其结果自然是底蕴不足而娱乐色彩过于浓郁。长此以往,艺术创作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必然薄弱无力,形成恶性循环。在传统的艺术传播模式下,人们是以一种相对缓慢平和的深沉之心去品评一件艺术作品的,而如今在现代艺术传媒的带动下,人们看待艺术的心境突显着虚华和浮躁之风。传统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是欣赏和再创作的深化、净化,相当于生物进化过程的“优胜劣汰”,而今天的传播形式就像是一浪突如其来的冲击波,在接受者的心理结构与艺术品未能达到同构状态时,席卷着受众杂乱无章的审美秩序,在如此心理机制指导下,再创作出来的产品必定“先天不足”,违背艺术创造“优生优育”的基本繁衍原则和优良传统,这样下去我们很难保持艺术家族“人丁兴旺,繁荣富强”。
5现代艺术带来的反思
在现代艺术传播媒体的强大攻势下还存在着其他诸多问题,需要摆正心态和立场加以协调整顿,并使其合理化,但这些出现在艺术创作中的问题不应该全归罪于现代艺术传媒一方,这其中也包括了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所有的问题都应该辩证的看待,现代艺术传媒在我们现今社会中亦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方便、快捷、广泛为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着良好的工具和机遇。现代艺术传媒允许复制品在观者或听者自己的特殊场合与它见面,在此过程中,复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又一次使被复制对象恢复了活力。其社会意义尤其是积极的一面也是不可否认的。因此现代艺术传媒并不是万恶不赦的罪人,但它在被夸大和依赖的今天有待我们清醒对待和认真修正。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艺术家而且观众都对当代艺术有着比艺术更多的期望,艺术已不再为艺术自身,而更多的要为社会,为人或在心理意义上为自己。艺术不再仅仅是文化行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还是社会行为,艺术不只要创造艺术史,而且参与着创造社会史。”在这里,我们应该修改的不是社会历史和科技进步的现实,而应该是如何对待其利弊的态度;我们抵制的是艺术创造的废墟,但也期望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流动;我们应该利用现代艺术传媒作为辅助,却不能使其成为艺术创造的主导。说到底,我们要做的是摆正人类自己在艺术发展史上的角色和地位,用现代传媒捍卫传统的优秀!
【参考文献】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
[2]杨成乐《,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怀化学院学报》,201(01)
作者:王红燕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