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数字影像艺术下非遗现代传承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非遗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而要实现基因传承必须有一个专门载体。数字影像艺术正好能开辟出一条促进非遗实现活态生存与传承的道路。对此,基于这一技术优势,将数字影像技术作为着手点,通过发挥两者融合的优势,使更多非遗文化通过现代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更加全面地表达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非遗现代传承;数字影像艺术;前期调研;传承特性;传承方法
一、数字影像艺术下非遗传承的特性
(一)原始性
常规的非遗传承基本都是以文字、口授和绘画等形式开展,这些方式多少都存在局限和弊端。比如一些音乐艺术只能利用文字将其音符记录下来进行保存,只要文本丢失,就可能会导致其失传;倘若直接通过口授的形式进行传承,传承者可能会加入一些个人理解,从而给原生态性质带来不良影响,致使其中原本的文化内涵难以获得有效传承[1]。而数字影像艺术正好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直接通过图像、动画、视频、文字和声音的形式,通过纪实手法将非遗内容真实记录下来,全面且精准地对其中的文化基因进行诠释和深化,使原本古老的非遗内容可以通过视听画面直接展现在大众眼前,促使观赏者和非遗内容之间实现跨时空对话,更加全面地了解其中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
(二)真实性
和传统口授等传承方式相比较,数字影像艺术会更为直观,能使观赏人员直接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进一步感知和接受非遗文化。比如故宫中各类文物的文字记录可能难以激发现代人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但数字影像艺术下录制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则直接将工匠们高超的修复技术展现出来,不仅与受众的审美取向相契合,其中穿插的一些人情味还能更好地引起观众共鸣。各项非遗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产生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等都是真实的,而传承与保护也是如此,这正好与数字影像艺术的真实性特点相吻合。
(三)传播性
在当下的社会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实现持续传承,仍旧是非常艰难的,很多非遗甚至已经步入濒临灭绝的境地。而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宣传,同时传播范围也具有一定限度。有些非遗创作者在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基本都是在一个比较狭小的圈子当中流传,如果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影像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势必能使更多人熟知。这是由于数字影像艺术本身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制作的,其拍摄、制作、存储以及传播都是直接在数字化的形式下开展的,所有人都有可能会接触到这些内容,因此进一步降低了传播门槛,可以确保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传播到更为广阔的范围之中[2]。
二、数字影像艺术对于非遗传承的价值
(一)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综合国力当中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实力因素,而非遗传承对于保护文化、强化文化实力具有极大促进作用。通过数字影像进行非遗传承,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二)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能够使更多年轻群体直接参与进来,使其更加近距离和直观地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明确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从而提升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3]。
(三)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发展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各类非遗当中也都承载着各历史时期人民的智慧。在社会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一些蕴含的优秀文化渐渐被忽视。所以,通过数字影像艺术进行非遗传承,可以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其形式直观记录下来,再通过丰富多彩的现代技术形式对其进行完美展现,吸引更多群体了解和学习,在潜移默化当中实现自觉传承。
三、数字影像艺术的传承方法
(一)调研与素材收集
通过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进行传承,必须重视起前期的文化调研和素材收集。在进行拍摄之前应先对文化传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查阅相应的古籍资料和当下的研究成果、媒体报道,从而对其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中的历史典故和重点文化遗产;同时走访非遗传承人,尽可能和当地百姓进行充分交谈,以此实现素材以及相关数据的充分收集,从而给后续影像艺术的制作奠定素材基础;此外还可以对整个地区进行全面了解,明确当地的地理空间特性,给后续影片拍摄提供更多灵感与可能性,确保能真实地展现出非遗的原本样态。
(二)初稿脚本制作依照前期走访调研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对非遗实施初期全面概述及预览。通过数字影像技术对非遗素材实施二次采集,并运用和非遗文化相适应的特殊性镜头进行拍摄,同时对基础影像实施有效加工处理,最终形成影像初稿。第一,视觉设计。数字影像在景别设计方面呈现出一定复杂性,但也存在一定规律,比如在展现较为宏伟的场景时可以直接应用全景,在展现非遗作品时则可以应用中近景,展现细节时则直接进行特写。比如微光绘梦制作团队在制作《传承——绛州澄泥砚》脚本时,从“选泥”开始到最后的“精修”与“水磨”,整个制作过程就采用了大量中近景,尤其是“雕刻”与“精修”环节使用了一定的特写镜头,不仅展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还显示出绛州澄泥砚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另外,通过数字影像艺术进行非遗传承时还可以应用大量镜头组合强化影片的人文气息以及真实性,使观众能够通过深入感受其展现出的文化内涵,并获得一定视觉画面享受[4]。在通过数字影像艺术展现非遗时,良好的光线运用也可以取得一定艺术效果和传承趣味。比如顺光拍摄可以直接将非遗的表面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对其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侧光则可以强化被拍摄对象的质感与层次感。第二,声音设计。在影像拍摄时,可以直接通过宏大震耳的声音渲染出一种隆重与庄重感。比如《传承——绛州澄泥砚》开场时,为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就运用了极为恢宏的音乐类型。通过舒缓的轻音乐可以展现非遗的文化特性,营造出肃穆、和谐的氛围。倘若影片主体较为热闹,则不能应用节奏过于复杂的音乐,否则会给观众带来干扰。但在影片最后则应通过感情较为充沛的沉重类音乐进行收尾,从而引起观众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沉思,增强代入感和感染力。
(三)加工和成片
将已经确定的初稿脚本进行进一步艺术加工,这一点正好是数字影像非遗实现现代化传承的关键所在。实际进行艺术加工时必须对非遗文化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应用通道与图层创造性地通过各类滤镜进行全面艺术加工,由此体现出各类非遗文化的主要内涵,完成之后再通过喷墨等形式正式成片。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下,通过数字影像的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能够将丰富多彩的文化直接记录下来。这种通过数字媒体实现非遗的现代传承属于一种视觉上的直观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展现非遗文化情感以及内涵时能发挥出独具特色的技术性优势,观赏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吸引年轻一代对其自觉地树立起传承和保护意识,通过更多现代化的技术形式对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进行挖掘。
参考文献:
[1]石兢.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J].神州,2018(12):22.
[2]杨凡颖.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非遗文化数字传播思路探究[J].数码世界,2020,179(9):256-257.
[3]郭喜春.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探究[J].新闻传播,2020,389(20):107-108.
[4]居华倩.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以佛山木版画记录片为例[J].艺术品鉴,2017,(12Z):51-52.
作者:赵佩皎 张丽蓉 张梦珍 贾耀程 单位:运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