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黄庭坚书法中的艺术设计理念阐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黄庭坚书法中的艺术设计理念阐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黄庭坚书法中的艺术设计理念阐述

黄庭坚所追求的形式美,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强调字的对比感,让笔画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视觉的冲击,而在结构上他刻意强调字内部结构的聚散关系,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字体波澜起伏,真力弥漫于笔势之中。这是黄庭坚书法的典型特征,这是其积极追求形式美的一个必然结果。

重视书法内在神韵。内外兼修的黄庭坚认为,学习书法徒具外在的形式美是远远不够的,书法的真正精髓还是在于书法家的个人素养、内在修为,书法内在的“道意”,只有内外兼修,形式与内涵并重,这样的书法才难能可贵。在《书僧卷后》中黄庭坚曾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黄庭坚将这种内在的修养称为书法的韵,直接与笔相对。他甚至提出“凡书画当观韵”的看法。黄庭坚曾举例加以说明,当时黄庭坚的好友力伯时为他作画,画的是李广在一次战斗中夺下胡人的马,一边奔驰一边取胡人弓弩射击追兵,这幅只画了李广夺胡儿马后,弯弓射胡儿追骑的场面,只有李广驰骑引弓的镜头,并没有画出“箭中追骑”这一结果。黄庭坚说这正是李伯时的高明之处。这样画,表明李伯时深深懂得作画要有意蕴的道理。在这幅画中,李伯时虽然没有画出李广射中胡儿追骑的内容,但观画者却可以由李广“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的动作、神情、射技等,推想出胡儿追骑将应弦而倒的结果。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有限的画面中显示出广阔的景象和丰富的内涵,可以给欣赏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黄庭坚所说的韵其实就是这种“引而不发”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限,这直接丰富了画的立体感,让艺术城市一个立体的概念。黄庭坚虽然很重视书法的“韵”和“笔”,但是他也强调,书法没有既定的规则,做书法千万不要有太多羁绊,书法艺术有着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妙门,他在《李致尧乞书书卷后》中写道“:书意与笔,皆非人间轨辙,所谓无智人前莫说,打你头破百裂者也。”由此看出,黄庭坚是脱俗和不墨守成规的人,在他看来书法是辩证的,不刻意追求“轨辙”,那些都是子虚乌有的。要练好书法与其按图索骥,倒不如加强自身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锤炼自己的品性,只有这样,方能成功。

追求创新,避免落俗。黄庭坚在书法上是特立独行的,他一直标榜先锋和个性,不愿意墨守成规。他曾在《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后代书法家都将黄庭坚这种思想称为书法上的“尚意”,这意在矫正唐代书法中的“尚法”风潮,唐代书法往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创新,这种积习年深日久,而黄庭坚力主推陈出新,在书法上自出新意,不走古人烂熟套路。黄庭坚认为书法要成功,首先要力求脱俗,若风格流俗,则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但经过书法的处理,他会变成真正的艺术,如果一个字千人一面,那么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了。“俗”是书法的劲敌,是一个书法家必须始终与之抗衡的。《砚山斋杂记》曾经记载过一件黄庭坚力求书法脱俗的往事,当时他书写了《秋浦歌》草书一副,很多人啧啧称奇,唯独友人钱穆父不以为然,黄庭坚便开始反思自己这副草书,经过一番思索黄庭坚终于参悟其中的“俗”处,便一一改之,待他再拿给众人看,众人却觉得不如先前好了,黄庭坚于是叹曰“:一副尽皆去俗的字,怎么能责怪那些俗人不会欣赏呢?”从这则故事里不难看出,黄庭坚一直竭力追求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反映在他的书法上,就是那种夸张的笔法,造型独特的书法结构,以此标榜个性之美。对于什么才是不俗,黄庭坚深有体会,他在《书嵇叔夜诗与侄槭》中曾说,我曾对我的学生们说,一个文人生在世上,什么事都能做,却不要去做一件俗事。那么怎样才算不俗呢?黄庭坚接着说“,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从黄庭坚的话里不难看出,所谓的不俗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个人精神上脱俗方能在书法上脱俗。基于这种理念,黄庭坚批评同代的书法家的字缺乏内涵,矫揉造作。为摆脱这种风气,他提出字要守拙,他以女人的妆容作比,妇人百种点缀反而不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样的美。一言以蔽之,外在形式的华美终不如天然的美,缺乏内在精神。黄庭坚的书法常有许多不合乎法度的地方,线条上也不刻意追求流畅,这是他追求“拙”的结果。

向古人学习。虽然黄庭坚追求创新,却并不否定学习古人,相反他认为古人拥有极大财富供后人学习,黄庭坚主张“学古而不泥古”,向古人学习,汲取古人的经验和精华,最终铸就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书赠福州陈继月》中黄庭坚叙说了学习书法的好方法,那就是要时常临摹古人书法,细细品味,要入神,方能学好。其《论作字》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话“:古人学书不尽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笔随人意。大抵书字欲如人有精神,细观之则部伍皆中度耳。”当然学习古人不是简单的临摹,依葫芦画瓢,而是学习古人的精神内涵,要真正地“入神”。也不能盲目学习古人,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古代书法,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黄庭坚正是这样以身作则的,在面对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庭坚也采取了辩证主义的学习态度。他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之宗,但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去学习,不可东施效颦,终导致自己风格尽失。

众所周知,书法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宝藏,是艺术的源泉。至今广为流传的许多现代艺术设计中,有众多取材于古代书法艺术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比如说取材于古代甲骨文的北京奥运会运动项目标识,那些古意盎然又运用象征手法的符号,既有丰厚的美学意义又简洁明了,这正是取材古代书法艺术的结果。

追求意蕴与艺术的设计的精神不谋而合。在《论书》一文中,黄庭坚说“,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终不近也。”从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认为韵才是书法真正能出类拔萃的根本。黄庭坚的书法有“尚意论”,就是注重书法艺术要有内涵,不能徒具形体。现代艺术设计也是排斥空洞无物的设计,只有线条与形状的组合,是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的。艺术设计追求的不仅仅是外形,还有精神内涵。书法艺术中的点、线、面、空间所折射出来的是设计本身的内涵和寓意。黄庭坚所处的宋代就奉行一种“以意为书”的理念,黄庭坚后来又极大地丰富了它,这种理念就是从艺术的精神内涵出发的。

用笔讲究,重视形式美和设计性。黄庭坚针对书法形式美的要求提出了“笔”的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书法在构图、线条上的美感,黄庭坚绝不是只重视书法内在神韵、意旨的书法家,相反他对书法的形式美有自己苛刻的追求,他认为这种形式的美感是相当于“禅句之眼”,用以表现书法精神的关键点,在其书法的理论和实践中,他求新求奇,一笔一画都进行了适当的夸张,使得每个字都不落俗。如此讲究的书法,正是基于其艺术设计的意识而来,其风格也基于这种设计理念一以贯之。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力之美与运动之美是很关键的,黄庭坚的书法力道雄浑,动若脱兔,静若处子,以现在的艺术设计眼光来看,这些都是极为经典的艺术设计,与其说书法家是在写些传达意思的符号,莫若说他们是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创造。黑白的分割、色彩的对抗、结构的均匀、力道的分布,这些都是黄庭坚书法所关注的,更是艺术设计无法回避的。

推陈创新,不落俗套。艺术设计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只是因循守旧,那么设计便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黄庭坚在书法艺术理念上极力追求创新,标榜个性,正如他所说“随人作计终后人”黄庭坚的书法总是力图跳出古人今人的窠臼,独树一帜。苏东坡曾赞扬他说,黄庭坚不仅在书法艺术上跳出了古人,甚至连当代书法艺术的窠臼也尽皆跳出了。这种在书法艺术上不断创新、标榜个性的理念,正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现代的许多艺术设计,正是努力去俗、去相似化,追求一种与同类艺术有区别度的艺术,唯有这样才能形成较高的辨识度,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如果艺术设计的形象模糊,还无特点,那么便难以博得人们的注意,黄庭坚的书法张扬个性、不落俗套,借鉴古人而不着痕迹,以至于人们一看到那些一笔一画便知“此书出于黄山谷也”。

作者:李午兴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