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艺术设计探讨(5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具有较为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文章阐述了三大构成课程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三大构成课程内容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装潢艺术设计构成课程整合
三大构成是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20世纪初由德国包豪斯学院教师伊顿、克利、康定斯基等创立,同时也受到了塞尚立体主义的影响。这些艺术家在包豪斯进行教学时提出,对于艺术设计和美术创作,除了具象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用抽象的方法,也就是用几何形体符号进行艺术设计和创作。他们反对过度的装饰,如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他们提出艺术设计需要平民化,做到简洁大方和有力,进而形成了现代主义风格。
一、三大构成课程设置的意义
对于三大构成课程体系而言,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色彩构成包含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之中,三者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三大构成课程体系便在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形成,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三大构成课程体系使平面与立体结构、色彩表现和材料研究形成体系,使视觉艺术教育有了稳固、科学的基础。三大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现代造型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可以看出,三大构成既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又是设计课程的核心,其教学目标在于促使学生不再受固有教学模式和美学意识的束缚,同时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视觉传达、空间想象和色彩感知的能力,促进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为学生之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脱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
在高职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专业基础的必修课程,而且需要在第一学期内全部完成。由于这三门构成课程具有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而且三门课程的学习相互独立,学生容易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学习分开进行,这样不利于综合设计思维的形成。另外,高职教育直接面向工作能力的培养,强调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略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性,片面强调设计专业的同一性。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不得要领,无法提升艺术设计素养,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教学效果。
2.教学片面强调理论,实用性不强
一些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现象,往往立足教材内容,局限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具体的案例或项目实践,导致教学缺乏实用性。如,对于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教师往往先对一般形式美法则进行阐述,再介绍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构成形态及其带给人的视觉感受,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布置抽象图形的构图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和实际的设计案例缺乏联系,不够形象,实用性也不强,不利于学生对于构成法则的理解,学生往往单纯运用抽象的形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组合构成,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充分的设计思维训练。这往往导致学生一开始记住了一些形式美的法则,但由于缺少理解和应用,到了后面的专业学习中就容易遗忘,难以学以致用。
3.教学手段单一
一些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即教师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然后演示技法,最后布置作业。学生在课后根据要求进行重复性的操作训练,其中主要是手绘训练。虽然很多学校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师生的视觉感知得到了丰富,但是一些教师的教学仍以自身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根据教师要求进行训练。部分高职学生入学前并没有美术功底,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这样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学生更渴望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挖掘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就业。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构成课程的重要性,他们往往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
三、三大构成课程内容整合的策略
三大构成课程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学内容应当着眼于艺术设计领域,强调学生的设计运用能力。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在于让学生能够应用构成的形式法则进行实际的设计创作。针对这一教学目标,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可以进行整合,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的技术性和课程的实用性。
1.整合三大构成课程
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课程可以进行整合,可以适当推迟开课时间,使学生在第一学期具备了一定的素描和色彩基础之后,进入构成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使构成课程能够和后面的专业设计课程相互衔接,保持课程的连贯性。为了有效地整合三大构成课程,需要对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整理,保留经典实用的知识,去除课程中重复或实用性不强的部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实用性。
2.调整构成课程的侧重点
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整合之后,由于教学内容范围较广,包括平面、色彩、材料和立体结构等方面,教师有必要结合专业的具体特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平面图形设计能力,因此,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整合之后需要突出平面设计和色彩设计的特点,可以相应减少立体设计的教学比重,从而突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改革教学方法
三大构成课程整合之后,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变革,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往的构成课程教学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特定的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结合实际的设计任务应用构成的法则,在探索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并锻炼设计思维。
4.调整评价考核方式
以往的构成课程评价方式强调最终提交的作业成果,这种考查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结果不够全面。教师应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多次设立学习成果的考核。教师可以建立电子学生文件夹,其中包括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这样教师既可以纵向观察他们成长的过程和进步的大小,也能够横向了解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教师还可以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览,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从而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行反思,结合调查问卷,更加客观、全面地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
课程设置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对于全面培养艺术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教师需要对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构架进行研究,通过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特别是素质教育课程相结合,实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三大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有效连接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对构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整合,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走上设计岗位,有利于高职更好地开展艺术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贺平.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构成”基础课教学设计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于晓.浅谈三大构成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及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作者:吴华单位:贵州商学院
第二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开始了相关的实践探索。通过具体的实践情况可以发现,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探讨。文章从项目驱动教学的原则、应用特色和应用价值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项目驱动;高职教学;艺术设计专业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艺术设计的技术型人才。要想有效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保证日常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因此,文章对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项目驱动教学原则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将教学内容、技能培训和知识讲授有效结合起来,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学基点,通过项目设计和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设立项目,选择合适的项目作为教学实践对象,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引导。因此,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应当至少满足以下几个教学原则。第一,项目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通过项目学习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第二,项目实践内容应当与教学内容挂钩,与实际岗位内容相符;第三,项目所涉及的实践环节应当符合现实生活中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与基本程序;第四,除了项目内容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以外,教师还需要对项目任务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从而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其中、进行锻炼的机会,并且能够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安排的空间;第五,项目中所涉及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但任务难度也不能过大,确保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第六,教师应确保通过项目实践,能够真正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通过项目实践能够让学生获得提升;最后,当项目完成以后,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特色
1.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根本培养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并能爱上设计、学会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以建构项目为主要途径实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项目驱动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基调
师生共同参与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从而选择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课题项目,然后再围绕项目委派任务,最终形成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掌握好指导教学的度,既不要事必躬亲,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三、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应用价值
其一,项目驱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和社会服务,通过有效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的同时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最终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项目驱动教学类似于一个设计服务渠道,有利于社会进行艺术设计人才的选拔。
其二,通过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赋予学生实际工作岗位角色,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环境,并进行相应的锻炼,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项目驱动教学的应用价值就在于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以创业或岗位工作为主要内容,以当前的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小型的行业圈,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另外,通过项目驱动教学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让学生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其三,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拥有一致的目标,那就是市场需求。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可以捕捉当前最新的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项目实践。项目驱动教学的最终成果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从某种程度上说,项目驱动教学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是社会标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杨海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2).
[2]薛昊.基于高职艺术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架构与分析.美术大观,2014(8).
[3]吴玉红.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开展“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的探讨.艺海,2011(2).
作者:闫付海 单位:南阳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艺术设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联姻探析
摘要:“足球进校园”的国家政策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中超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联姻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艺术设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联姻既可以使得大学教育成果直接转换到足球企业的管理中去,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为足球俱乐部设计一系列的创新产业产品;同时又使高校学生从课堂理论走到社会实践中去,促进高校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不但对高校艺术设计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以及产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高校可以算是精神视野最广阔、文化交流资源最丰富的一方沃土。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高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的文化联姻都将是一项双赢的选择。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文化产业;中超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品牌
一、国内外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的现状
1.国外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现状——以曼联足球俱乐部为例
英国的曼彻斯特联足球俱乐(ManchesterUnitedFootballClub,简称“曼联”)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以及成功运营自己品牌的英超球队之一,它从1878年的一支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小球队,到如今被称为“英格兰足球史上最成功的俱乐部之一”,从足球赛场上的成功,到成为一个集商业、餐饮、周边产品、足球学校于一身的超级足球帝国。曼联的成功不但是靠其竞技的好成绩,还与其优质品牌形象和品牌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曼联的队徽体现了其俱乐部的王者气势,队徽看似是一个狮子手握三叉戟,其实那并不是狮子,而是“红魔弗雷德”,它也是曼联的吉祥物,这是球迷称其为“红魔”的根源,其队服采用与队徽相应的颜色,红色上衣和白色短裤,上衣印有队徽标识。自1902年球队从“牛顿希斯LYR队”更名为曼联后,这个俱乐部名称始终没有变。此外,曼联俱乐部还有着种类繁多的球迷纪念品,除了球员的球衣,还可以买到所需的任何东西,包括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这些商品基于其队徽的颜色、图案、文字等元素的再设计,不但起到了宣传曼联足球俱乐部的作用,还让球迷对球队产生归属感和荣耀感。曼联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无疑是成功的,红色已然成为曼联足球俱乐部的代表颜色,任何一场比赛对球迷来说都是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曼联足球俱乐部在世界联赛中有着重大影响力,其视觉识别系统也给国内外足球俱乐部提供了先进、完备的经验,值得我国足球俱乐部去学习。
2.国内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现状——以石家庄永昌足球俱乐部为例
石家庄永昌足球俱乐部,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是河北足球史上首支登上中国顶级职业联赛的球队。永昌足球俱乐部在球队队徽的设计上,图形像正写Y(永昌)与J(骏豪),用图案的形式把永昌这个品牌名称的含义间接地表达出来。队徽以蓝色为基调,简洁鲜明,色彩搭配协调,图形均衡合理,设计简单明了并且寓意深刻。在队服设计上,把蓝色作为永昌地产的基本色调,作为努力拼搏的象征。从石家庄永昌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不足,很难能够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与俱乐部的历史和文化有关。不能够像国外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那样深入人心。目前,国内大部分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设计者可以从我国民族特色、悠久历史、兼容并蓄的文化来开展独具风格的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二、两者联姻的探索
1.高校艺术设计的发展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规模日渐庞大,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于高校的挑战也越来越大。2014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表讲话,他强调,发展校园足球是成就中国足球梦想、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足球进校园项目也为高校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校如果能和中超足球俱乐部合作发展,学生可以从课堂理论走到社会实践中去,高校艺术设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和方法,促进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的创新设计,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这不但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较晚,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于足球俱乐部来说,视觉识别系统是其独一无二的标识。视觉识别系统在成功树立品牌和大力宣传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强化对研究VI视觉识别设计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创建目的主要是提高其可信度、广知度、认知度、忠诚度、声誉度和联想度。通过高校艺术设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的联姻,从而开括足球俱乐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品牌研究的新领域。
三、高校艺术设计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我们叫做艺术设计。文化是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艺术设计创造不能没有文化,就像人不能没有灵魂一样。足球俱乐部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因此,要结合高校艺术设计现状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使得高校艺术设计和文化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只有高校艺术设计与文化产业的互适互促,才能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四、总结
足球俱乐部品牌的形成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品牌的创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怎样制定体育品牌的发展战略,打造中国的足球联赛品牌和职业俱乐部品牌,就要借鉴国外俱乐部的成功经验。职业足球俱乐部夯实品牌经营的根本基础要通过商务的经营开发、管理体制建设、提高竞赛成绩等方式实现,同时也要实施系统的俱乐部品牌的定位、俱乐部品牌的设计、俱乐部品牌的传播以及俱乐部品牌的维护等强势品牌的创建战略。通过高校艺术设计与中超足球俱乐部文化产业的联姻,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品牌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很好的改善,职业足球也必将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龙.21世纪品牌运营方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徐阳,刘瑛.设计品牌.品牌与VI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赵杰.企业形象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张鹤艺,侯力,丹辛会然,吴家麒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第四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性发展与企业的联系性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这一举措是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职业教育中的一项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建设有特色的专业学科的重要途径之一。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静态性与动态性。同时在课程的构建中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培养目标的导向性。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在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有针对地选择对接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对校内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本文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性课程的发展与企业对学生的培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践性;艺术设计;联系性
纵观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依然存在诸多合作不稳定的因素,通常都是“学校热,企业冷”,这形成了比较尴尬的局面。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这也是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动机。然而,在现在很多的校企合作环节中,很多院校都忽视了企业的合作动机,只是一味地向合作单位进行索取,这就导致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失去了最初的积极性。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长时间不参与学校中的相关活动,以及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科规模普遍比较小,很多企业并不能大规模地接受专业实习学生,所以在现在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大部分还是以教学为主的学习,并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在校方与企业的合作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如何均衡校企双方的利益。
1建立“共建共管”实训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
企业中创建“实训基地”是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依托。然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使的校内实训基地则是推进校企合作、推进学生的工学结合工作逐步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这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共同管理平台媒介。校内的实训基地都是由校方与企业共同出资而建立的一个项目,校方旨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水平及专业实践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拉动企业中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每年的优秀毕业生来选取适合该企业的员工,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早日发展成一名专业设计师。这样一来,为企业培养了许多储备人才,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在这个实训平台中,校方与企业共同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专业赛事,不仅能够扩大学校的专业影响力,还能够为企业增添许多优秀的设计案例。校方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共建共管”合作机制,在促进校企共赢的基础之上,提高了企业参与学校专业构造与专业建设的热情,从而加深了双方的合作。
2培育师资力量,使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互补
在现在的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提倡“双导师”(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事实证明“双导师”的师资教育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当中的专业强者到校内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辅导的“兼职”工作,这就是校企合作中培育的“双导师”师资力量的特色。高校中的全职任课教师必须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单独承担设计任务,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内建立设计工作室可以将校内专业赛事与企业项目进行完美融合,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互聘互兼,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师资力量。由学校与企业在校内共同创建“教学团队”与“设计团队”,培养一支具备双重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管理方面,校方与企业对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的设计师采取共同管理的模式,互相考评,并且将每一季度的考核成绩作为企业人事考核及管理的参考条件之一。
3共办专业赛事,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训基地
高校中举办专业的设计类比赛,是加强学生之间的设计交流、企业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提高企业设计师能力及教师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学生举办专业的设计比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性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动力。由企业与高校共同举办的这种专业赛事中一定存在校企双方的共赢点,在每一项赛事结束时,企业能够与获奖作品的作者签订购买协议,通过商业包装之后将作者的作品推向市场,从而将其变成市场中有价值的产品。同时,企业也会为优秀作品的作者颁发“签约设计师”的聘书,校内专业赛事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创意产品,同时也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作了良好的铺垫,对企业在社会中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学校能够在专业赛事的过程中拓宽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能够检验校方的教学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校内学科建设的影响力。
4共谋课程计划,高校为企业做铺垫
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以学生毕业之后所要进入的企业为载体,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应该以实际的工作内容为依托,因此学校中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过程。在教学生这些实践性课程的同时,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知识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专业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真正做到该专业学科中“教、学、做”的完美统一。这就要求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在高校课程设置中要积极参与其中,构建一个更加适合校企合作的课程系统。在校企共创的专业赛事中,企业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评定就是专业实践课程的选择之一,通过企业设计师参与校内专业评定的这一过程,无形中就提高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实践中的实用性。
5结语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双方的共赢。校方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要知道企业想要什么,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所需要克服的难题,将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与校内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教学指导,合理地调整高校中原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使该专业中的学生的审美水平及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变革中只有更好地明确该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才能够进一步使高校中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后续专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实现更好的对接,并且为毕业之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从而加深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吴建设.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2]宋建军.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
作者:周露露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第五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突破与创新思考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体制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突出了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标准。在教学模式方面,摒弃传统的重理论、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追求重实践、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模式创新思路、教学模式类型,阐述了新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存在与社会脱节、教学模式落后单一、评价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就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随着教育部提出新课程教学改革,加上高校已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许多高校开始了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摒弃了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转而施行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模式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重视学生个性、创新能力的发展。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社会脱节
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目的是培养一批专业的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的教育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最重要的一点是,艺术设计的教育与社会脱节,这也是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表现为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这直接导致了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增加,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增加。一方面,学生的能力不足,加上高职学生在求职中的不利地位(与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相比),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专业设计人才的缺乏,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困乏,在工作中纸上谈兵的多,专业操作的少,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2教学模式落后单一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三段式教学为主,主要表现为基础造型、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三部分,让学生从基础知识慢慢地向专业知识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从实际的教育成果中可以看出,这种目的并没有达到,在新形势下,这种模式已不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学生们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全面,但是多属于蜻蜓点水似的学习,知识间的联系割裂,探究深度较浅,并且多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学习,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所以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多流于形式。另外,课程设计不合理、实训教学不规范、教师队伍不健全,也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1.3教学评价机制缺乏
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职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良好的环境,不仅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更要重视学生实践的结果,对学生的实践作出正确、多样的评价,提高学生艺术设计实践的意识,增强学生实践的动力和信心。在高职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专业的考核制度以习作式为主,只要学生将作业完成即可。这种单一的考核标准,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实践课的学习和考核,从而缺乏自我进步的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还会影响低年级学生,形成恶性循环。
2创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1)优化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在学生特点、办学定位和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自觉学习能力较差,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非学术型而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育中,要优化课程设计,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设置基础理论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第一,建立专业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适当压缩、删减公共课程、就业指导类课程,增加专业课程;第二,压缩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实践性、创新性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第三,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要求。
(2)健全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环境,不仅有操作灵活、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还要有健全的教学过程监督与质量体系。当前,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健全,考核制度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习作式为主,学生们完成平时的作业即可,大多数学生浑水摸鱼、敷衍了事。评价体系的缺乏,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新形势下,应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学校管理部门、基层教学部门、专业课教师、学生共同关注实践教学中的评价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2.2创新教学模式类型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内涵与特点。模式主要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相互沟通与交流,共同培养具有专业设计能力的人才。对于学校来说,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对于企业来说,高职毕业的人才可以直接上岗,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减少了企业二次培养的成本投入,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层面之上,学校与高科技企业合作,携手共建,创新办学体制。因此,校企合作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点,联系纽带的建立,通过校企间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双方紧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点,校企资源的共享,企业为学校的课程教育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校开展员工职业培训,同时,学校在教学中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促进企业的发展。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共享。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改革与实践。高职艺术设计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重视学生设计、实践、信息收集、市场开发等能力的形成,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两部分:第一,改革单一的学科课程。高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技能型”技术工匠式的培养模式,学科课程主要围绕专业进行,学习的侧重点也是本专业的课程,比较单一,重点明确。而新时期,新的教学模式之下,主要以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的人才为主,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市场需要,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改革单一的知识结构。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学科方向比较广泛,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技法教学,这是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临摹,重视艺术设计美感的训练。而新时期,新的教学模式重视设计中的“创意”呈现,关注设计作品深层的内涵,包括生存环境、特色发展、生活理念等的表现,追求生活应用中的“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表现为课程实践,包括课程实践活动、课程项目比赛等;而校外实践主要体现为企业实践,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3)“工作室+导师制”模式。“工作室+导师制”模式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一种。该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工作室的主导,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该模式的教学理念为:第一,生产和教学的结合;第二,产业和教学的结合;第三,企业和教学的结合。教学模式类型为:第一,作坊工作室;第二,项目工作室;第三,导师实验工作室;第四,设计、创业工作室。“工作室+导师制”模式具体实施方法为导师工作室制度:第一,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实施,导师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设计实践进行总结,安排专业教师负责其他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教授;第二,二年级开始实施双选工作室,也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导师根据自己设计和项目实践的需求,双方进行双向的选择,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第三,三年级开始成立、实施项目工作室,设计实践的活动更加具体、专业,以实际的项目为专业课程,主要强化学生的实训,让学生靠近市场,逐步了解社会企业需求;第四,四年级成立设计、创业工作室,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经过前三年的积累,学生在设计、创业工作室中更加得心应手,以便直接参与负责实施的项目。另外,在学校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成立不同的工作室,让学生享受到本校工作室、产业基地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结语
随着艺术设计市场的发展变化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其教学模式改革的侧重点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当前,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工作室+导师制”两种教学模式,均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为社会培养创新性、实践性、实用性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昆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再思考[J].大众文艺,2010(10):197+21.
[2]黄志刚,闫英,黄志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05):128-129.
[3]张立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3(17):213-214.
[4]刘锦玉.工作室制教学: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尚演绎——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形式与管理[J].艺术教育,2010(05):20-22
作者:文静子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