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思考

教育是教书育人,要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这也是“课程思政”当中所再次强调的把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终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当中为炎黄子孙提供了精神风标和行为向导。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和一个民族中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反映出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的审美特点等等。正是因为这些鲜明生活化的特点,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中可以更大地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稳步进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发展迫在眉睫,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虽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但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逐渐转变是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新课改相呼应。新课改强调和传统课堂告别,着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教学。同样,“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形式更巧妙灵活、更丰富生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可以熏陶人、塑造人,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发挥“非遗”中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的影响作用,来推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将从“课程思政”的理念、“非遗”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论述,希望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1“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是一个立足长远的命题,和终身教育相呼应。“全员”、“全程”、“全课程”三个词语从横纵两个维度全面阐释了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以及方向,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不再是只单单局限于某一节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形象地阐明了课程思政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各类型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挖掘各类课程潜在的政治思想教育内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一次强调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的任务。《中国教育报》先后发表了关于课程思政以及如何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章,同时主席也多次强调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因此,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势在必行的。

2“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论是口头传说和表述的语言,还是不断摸索改进的表演艺术,还是老祖先细心总结、以身口相传规定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还有与自然界有关的知识,例如二十四节气、黄历等等以及各种传统的手工技艺,都是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地摸索总结出来的,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具有民族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非遗”的存在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与文化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斗拱结构、织绣工艺、民间剪纸和年画等技艺的出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前辈们从最初的灵感到反复实践,逐渐总结出来的。在创造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可贵的工匠精神,比如开拓创新的精神、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师道传承的精神等等,这些流传下来的精神和传承的技艺同样的珍贵。这些可贵的精神是不为时代所抛弃的,是每个时代的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应积极地融入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当中,在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3“非遗”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思政中的作用

3.1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高等职业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更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侧重于“技术”和“应用”的。“敬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一点,我们需要学生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条件越来越优越、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环境当中。如果学生未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不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甚至还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例如1995年韩国三丰百货大楼,由于建造过程中将建筑用途从写字楼更改为百货大楼,施工方拆除部分关键的支撑柱来安装电梯,在原有的4层之上又加盖了顶层餐厅,使得支撑结构承重超过了大楼荷载的最大限度,最终导致在购物高峰期突发坍塌,造成502人死亡,937人受伤的严重灾难。还有1999年重庆綦江虹桥因负责人玩忽职守导致大桥施工质量不过关而发生坍塌的重大事故。这些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还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相关人员都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应县释迦塔为何能矗立于世饱经风霜却依然屹立不倒?得益于中国古建筑技艺高超的木构架结构、特殊的防腐防火技法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国潮”来袭,《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的传播,收获了大批青年粉丝,也让人民大众了解到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我们的历史文化底蕴中,默默地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在艺术设计史、建筑史、图案设计、民间美术、艺术考察等专业课程中融汇传承这些精湛技艺的同时让学生学习这种“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责任感以及职业的神圣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2培养学生对职业追求的专一性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职业岗位中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与诱惑,但是任何一个职业都离不开专注、坚持的精神,在这样一个知识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专一性和持续性更是十分有必要。比如斗拱结构,最初的起源是从西周开始的,唐代和元代之间逐渐成熟,到了明清时期斗拱结构趋向装饰化。从西周到明清是多么漫长的历史时期,正是古代工匠们对技艺执着的追求才使得斗拱结构慢慢传承与改进,趋于成熟,在中国建筑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通过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木结构实训项目、民间手工艺实践课程等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以及对专业技能训练的执着精神。

3.3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意识更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创新意识可以推动诸多领域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在如今社会竞争和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创新可以起到引领世界的潮流的作用。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会根据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创新设计的能力和设计者自身素质息息相关。因此,一名设计者需要有钻研精神,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这与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创意思维训练课程中,对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拜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与专业技能大师,参与创新产品开发与设计,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深刻地认识工艺技术与艺术文化价值,更加直观地提升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具备设计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为目标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学课程活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文化传播性质,将“非遗”潜移默化的融于教学之中,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丰富课程内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普及,又增强了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情感。

4结语

“非遗”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相融合既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双赢”的格局。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下,笔者将会继续深入对“非遗”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刘一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