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东北方言的语言艺术特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东北严寒,冬季漫长,早年大部分东北人生活在农村,冬季农闲时寂寞难挨;夏季在田里劳作,二里长的垄,半天铲不到地头,人更觉的累。于是便说呀、聊呀、唠呀,天南地北,逗乐闲扯,苦中作乐,以此排遣寂寞,解除疲劳。其中更有很多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话,经过游戏化、诗化的处理显示出东北方言的风趣幽默,活泼俏皮,诙谐滑稽。例如:表达人们因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非常恐惧,书面语一般是“丧魂落魄”,普通话一般是“吓坏了”等,而在东北你可能会听到“掉了魂”、“吓的屁滚尿流”、“胎歪了”等等,用俏皮风趣的表达代替概念化的表达;赵本山小品《相亲》台词“这些儿女纯牌儿大逆不孝,就兴他年轻人打情骂俏,连搂带抱,老年人就得一个人干靠”;赵本山、宋小宝小品《相亲》台词“哎呀妈呀,瞅你那损色(sǔnsǎi)”,“损色”意为缺德、不讲究,在小品中来强化调侃、玩笑的意味。
2东北方言表意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人口的迁移使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千百年来共同生活的东北这同一个文化地域之内,相互交流,互学互补,彼此融合,造就了东北方言表意巨大的丰富性。
2.1一个词用多个词来表现
例如,在东北喝酒可以说“整”“扪”“倒”“抿”“造”“舔”等等,运用这些词汇编出的劝酒词也别具一格,“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再比如说打你,也说揍你,捶你,搳(hāi)你,又具体说碓你一杵子,杵你一拳头,搳你一杠子;近义词的丰富无论是从语义的轻重还是感情色彩,都能通过不同的词语显现出细微的差别,比如“逃跑”这个动词,在东北方言有“蹽了”“挣缨子”“撒丫子”,“看”这个动词,在东北方言有“尦(liào)或瞭(liáo)”、“白(白了她一眼)”、“摩(mā)耷”,后两个词都有对对方不满或是不尊重的意味。许多方言是有音无字的。
2.2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犊子”一词,本意是指“小牛”,在东北方言中有时候带贬义,有时候中性,有时候可能就代表一种亲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视关系远近有着不同的词义和色彩,“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事,“滚犊子”意思为从眼前赶紧消失,有点不耐烦、咒骂的语气,作为长者爱护甚至于溺爱,那就是“护犊子”,“完犊子”是说人窝囊没用,连牲畜幼仔都比不上;“够呛”一词含义丰富,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意义不同:①难以忍受、难以承受。例:今天跑步,累得够呛。②没有把握,很难做到或不容易实现。例:谢大脚说“:为民除害啊,那我看够呛!”③过分,不讲究。例:你这人真够呛,那么大的人怎么能和孩子抢东西。④生命即将结束。例:我看这个人够呛了;在东北方言中,这个“整”字几乎是万能的,表示“做”、“搞”、“弄”等意义,也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示很多更加丰富的意义。例如:“来客人了,整点儿饭吃。”(做)“这点儿小毛病自己就整好了?”(修理)“屋里整得挺干净啊!”(收拾,打扫)“那人烟抽得厉害,一天能整一包。”(抽,吸)“来,整两嗓子。”(唱)“我和抢钱包那人搏斗,结果他没整过我。”(战胜)
3东北方言构词方式多样,感情色彩浓厚
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自然的陶冶、劳动的锤炼而逐步形成的,其构词方式与普通话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出极为浓厚的感情色彩。
3.1普通话的个别字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作为程度副词来修饰形容词
如“溜”光、“确”紫、“稀”泞、“精”湿。
3.2“语缀+词根”表词义或加重语气
东北方言的语缀词非常多,大部分语缀字面上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但跟词根搭配起来就有其词义或是起加重语气的作用。如“拉巴”、“巴喳”、“巴叽”,埋拉巴汰、糊拉巴涂、贱拉巴馊、眼泪巴喳、水了巴喳、傻了巴叽、瘦了巴叽、艮了巴叽;还有一种情况与之相似,但又有区别,几个有音无义的单字组合成一个词,有的只是第一个字或最末一个字有实义,但不形成有规律的词缀,如:“花里胡哨”(形容穿着颜色和种类繁多、又艳又杂、花俏不协调或做事情花样繁多不务实),“半拉克叽”(剩下残缺的一半或未完成的事情),“血哧糊拉”(形容鲜血不断的流淌,很血腥的样子),“滑不出溜”(形容物体表面比较光滑)。
3.3用象声词充当形容词使其极富地域性
如用“嘁哩喀喳”、“嘎巴溜丢脆”形容说话办事不拖沓,非常利落、爽快;用“叽里逛荡”形容空荡、不充实;用“踢里嘡啷”形容走路不利索,碰到东西发出声音。这些绘声绘色、真切的象声词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极具特点地表达出来,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
3.4叠声词的妙用
在形容一种感受或是一件事情的时候,东北人喜欢用叠声词来表现,如:挤挤插插(很拥挤)、急急歪歪(恼火、生气)、假假咕咕(装假、不实在)、疤疤癞癞(凹凸不平)、缕缕行行(形容很多,且不断地来来往往)、笨笨咔咔(说话不利索,手脚笨拙的样子)、焦焦酸(非常酸)、喉喉咸(非常咸)、涝涝湿(非常湿)。
4东北方言真实直白,夸张而不脱离实际
很多东北方言来自劳动、生活,人们直抒胸臆,不拐弯、不做作,所以人们用东北方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往往显得尤为真实、直白,略有夸张而又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不脱离实际。如形容一个人忙,不说“忙得不可开交”,而是说“忙得脚打后脑勺”或“两脚不沾地儿”,就生活真实而言,无论怎么忙,脚也打不着后脑勺,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这就是夸张的说法。说两件事毫无关系,不说“风马牛不相及”,而是说“八杆子打不着”,这是来自农村的打鸟活动,八杆子都打不到鸟的关系那还不疏远吗?“拽着猫尾巴上炕”意思是人极度劳累,这也显然是言过其实,小猫的力量是微小的,连小猫的力量都要借,显然夸大其词。形容一个人非常忙,东北人都非常熟悉这样的表达“脚打后脑勺”,相比之下“,忙得不可开交”等说法,便显得苍白无力了。然而,这种极度夸张的表达方式,来源于生产生活,形成一种既强烈又真实,既夸张又实际的效果。
作者:王衍婷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