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音乐艺术管理课程构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一方面是承载着市场化的音乐艺术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深化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为音乐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对此,高校的音乐专业应该有足够的敏感性,通过对这个新兴专业的研究和引领,让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直接为市场输送音乐管理方面的人才。
一、高校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开设的必要性
近来年,随着国家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力度逐渐加大,高校中对于艺术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通过对目前高校内对于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现状的研究和梳理,结合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教学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对于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未来存在的优势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艺术管理是指在艺术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经营,以艺术学为基础,管理学为本质。是一项与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都紧密相连的一门新兴学科,更是根据现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综合类艺术,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艺术传播、艺术策划、艺术营销。目前,高校中的音乐艺术管理主要是针对音乐艺术市场化之后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展开,既要获得商业利益,又要让艺术价值最大化。在当今的音乐艺术市场一片繁荣之际,在音乐专业开设和深化艺术管理专业是高校所面临的一大教育问题。同时更是必由之路。在我国发展蓬勃向上的艺术市场中创造机遇,就是当前音乐艺术管理所要迎接的挑战和机遇。音乐艺术管理的手段是策划、组织、实施,其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既了解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经验;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之技能;对传媒行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所以相对来讲,也是对专业水平要求颇高。目前社会上的音乐文化公司大量的兴起,他们对于既懂音乐艺术产品市场价值,又了解相关产业的管理,同时又了解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的人才是求贤若渴的,这样就为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如果可以将艺术管理专业作为音乐学主修方向之一,那么这将有效地缓和扩招带来的音乐学主修方向的局限性。音乐艺术管理这个专业的兴起与完善不仅可以为社会音乐文化事业培养良好而又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人才,还可以增加音乐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所以,音乐艺术管理这个专业在高校内开展是有着普遍的必要性的,从市场化需求和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看,也是同样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音乐方面的前沿知识,同样也可以扩大普通高校音乐学课程的齐全性与合理性。
二、高校中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现状
1.高校中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都开展了关于音乐艺术管理的研讨,研讨的主题多是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教学体系方面一直都在摸索和争论中,因为音乐艺术管理属于一个新兴的专业,所以这是为了较大范围的达成共识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手段,不能急于求成,然而这种争论代表着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的分歧性,一些学者认为,艺术管理专业所学习的应该是让管理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属于管理学在音乐中的一种拓展应用。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应该归类于艺术学,它仅仅是使用了管理学的思路和手段来应对艺术方面的问题。截止到现在,除天津音乐学院之外,其他的音乐学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音乐市场的繁荣大背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上,各个音乐学院都设立了自己的艺术管理课程,提供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武汉音乐学院是针对流行音乐和大众媒体的关系进行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于个案分析、市场调查更加的侧重。其他综合性的高校无论在师资条件上还是生源的整体素质上都比不上专业的音乐院校,但是这些学校扩大招生的力度,不仅招收艺术院校的学生,而且还在同时招收高中艺术特长生和通过艺术课来加分的普通应届生,这主要是因为考虑招收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从这个角度来说,综合性高校开设音乐艺术管理这个专业较之专业音乐院校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综合性高校的人文意识和综合能力要更加的丰富,所以在专业整合、学生选课、师资调度方面有着更加宽松的优势,而开设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所需要的不仅是让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认识到它所蕴含的理论兴趣,同时还要让这学生毕业后能够服务于文化艺术生活。不仅仅在一个领域内崭露头角,而是要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发展,为以后提供更多的准备和机遇。这是目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一个普遍要求,也是高校开设这门学科的初衷之一。
2.高校音乐艺术管理中的发展进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众媒介的发展,音乐产业在制作方面已经颇为成熟,但是相对地,艺术管理方面却缺乏全面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可以说整个音乐文化产业的从业者都不是完全专业的“科班出身”。这就造成了经济成本的失衡和社会资源的浪费。高校音乐方面的艺术管理专业成立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可以说存在着很多细节性的问题。例如有时专业行的院校为了拿到专业技能很强的学生,会在招生的过程中降低文化课门槛,这就无形中失去了高校招生的公平性,此外也容易让一些有专业才能但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形成对文化方面的不重视,导致艺术和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平衡的现象。如果学生的观念开始全部以专业性为准则,那么在这种诉求中学校的整个专业就会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舆论导向,从而让专业艺术观念对人文环境形成绝对化的压制,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样的氛围是一定会在无形之中妨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所提倡的价值和需求,阻碍复合型高端人才专业性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对于人文条件的宽泛性要求和宽容的态度实际上是对艺术管理专业化的某种扼杀,这是目前高校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所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出台有效的解决措施和策略,那么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将是让艺术管理专业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特色教学体系
艺术管理专业如果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多吸取国外艺术管理教学的成功经验,对于艺术管理的课程加以整合、创新、构建,再结合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目前各大高校不仅在教学方面致力于拓展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音乐知识,还要求学生们具备商业管理的能力,逐步深化。涉猎面之广,涵盖了管理学、音乐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策划理论等方面。目前已知的开设音乐类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为学生安排的课程有演出营销、艺术策划、艺术法规等。在施行教学之前,应该让学生先了解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包括乐理、视唱、听音、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作曲技法课包括和声、复调、曲式分析等;最后表演课包括声乐、钢琴以及器乐类来作为选修课程学习。这样就可以基本达到艺术管理专业课的要求了,以这些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为基础,再开设管理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学等基础课程,让学生能够将之前学到的音乐知识与管理学挂钩。到了学生大三、大四的时候将详细的归纳课程,音乐产业管理、音乐编辑、音乐传播调查、大众音乐传播概论等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文化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全方面的感受到艺术管理的书面含义。在实践教学方面,中央音乐学院所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在全国可以说是走在了前沿。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每学期都会组织诸如:宣传稿的撰写、项目主题筹备、外联统筹、海报与节目单设计、场地管理等。全体师生投票对于企划案给出新的建议,周而复始。目前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做完了11届的艺术管理活动。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在理论上规定每学期完成3篇以上的艺术观摩分析,对于质量较高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此外,中央音乐学院在教学中加入了“常规艺术实践活动”,参与每星期的音乐会、现代音乐节、学院音乐会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统筹、策划、运营了第七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宣传、舞台管理、推广了十八场音乐会,在音乐节中统筹规划的节目包括合唱、管弦乐、交响乐、歌剧、民乐、电子音乐等诸多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之余,更能透彻的了解艺术管理在音乐中的实际意义。
结语
随着大众传媒越来越兴盛,音乐艺术和演艺市场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音乐艺术文化产业深化所带来的美好前景,促使高校的音乐教育必须重视艺术管理这个专业。防止混乱的竞争出现在音乐艺术市场中,同时保证艺术创意的自然流通,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让艺术市场的每一寸土地都尽然有序,这不仅是文化行业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有序文化市场政策的需要,这是教育的一项重大责任。当然,高校单方面承担这种责任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是由高校输送艺术管理人才,然后由市场协调发展接受新思想,双方密切的合作就可以达到完美的效果。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未来音乐行业传播输出的必由之路,在长远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但是配以艺术管理这样的硬实力才能够让市场有序的运作起来。所以,在具有音乐类学科的高校建立有效的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要求,同时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不管对于学生的就业还是学校专业设置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未来音乐市场的发展才会越来越辉煌,国家的文化事业也会越来越蓬勃向上。
参考文献:
[1]张丹.高校音乐传播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研究[D].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119-121.
[2]和云峰.关于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若干思考———以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为中心[J].中国音乐,2009(4):49-52.
[3]吴迪.初步构建音乐艺术管理课程体系[D].湖南科技学院,2015(5):151.
[4]张刚.关于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4(11):78-79.
[5]周洪雷.构建中国特色音乐艺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D].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4):31-35.
作者:王雨婷 隋欣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