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儿童有声读物主播声音造型艺术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早期的儿童读物以磁带、光盘等为物质载体,以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国学经典为主要创作素材。到了21世纪,儿童有声读物渐渐向数字化音频文件的形式发展,以手机应用程序、点读机、早教机为主要载体。如今,在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儿童有声读物成为许多家长孩子开展启蒙教育的第一选择。儿童有声读物有着丰富儿童情感、培养表达能力、激发阅读兴趣的积极作用,能引导孩子探索母语,用心感受其中的律动和意蕴,进而形成较高的语言感知力,因此,对有声书演播者的演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适听易感,营造“如在耳旁”的声音品质
儿童有声读物给受众以文字和声音的双重感知,将文字以声音的形式外化,以情、声、气为载体,将文字塑造的内在活力用极富动态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其主要受众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认知能力有限、对视觉感受更敏锐的特点,而有声读物演播者只能通过声音这唯一的创作途径去吸引受众,因此对声音造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适听:吐字用声的规范性。有声语言创作的规范性首先体现在字音清晰、正确。儿童有声读物的教育示范功能高于一般有声读物,对字音标准的把关也是众多有声读物平台对儿童类作品有声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例如,芽芽故事APP在儿童绘本单元上线了“卡拉OK”式的字幕功能,字幕会根据主播的语速进行逐字滚动,对每一个读到的字都能做到同步的高亮度凸显。使绘本兼具收听、观赏及识字功能。这就要求主播的播讲不仅要不加字、不漏字,还能做到读音规范、准确,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易感:声音造型的角色化。儿童有声读物中的旁白都要以“无距离感”的身份和感觉来呈现,一般以大哥哥、大姐姐或者爸爸、妈妈的身份来表达积极快乐的情感基调,并伴以徐缓舒适的语言节奏、亲切温暖的语气。为了强化演播内容的“低龄化”,主播的声音造型特别注重靠前的咬字位置和大量对“修饰性”重音的强调。角色对白与旁白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旁白的视角一般是“故事以外的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故事里的人和事,所以一般在处理旁白时,表达要着重突出文字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儿童读物的有声创作,要着重于讲小朋友能“听得懂”的话;而角色对白的有声语言创作则更侧重于“演绎”,人物身份从人到动物、从儿童到老人,甚至人物性格从善良到奸诈……因此,角色对白的声音创作着重于“声音特质”,要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情绪等特点的声音,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对白演绎出来。“声”临其境:音乐音响的包裹感。融媒体时代,主播所承担的角色不再仅仅只是“声音演播”,还需要承担起声音剪辑、声音后期制作的职责,更要对演播内容进行把关。因此,主播需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声音后期制作能力。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外,在后期制作中对音乐的选择以及制作水平,也是区别不同水准主播的关键因素。一部作品中人声、音乐、音响三类声音元素在听感上需要达到一种“包裹感”,意为三者并未出现各自分层、略显突兀的感觉,而是给人和谐统一、身临其境之感。音响在影视剧中通常起丰富画面观感的作用。在纯音频作品中,对于本身就很有限的观感体验而言,音响不仅能传递信息、加强节奏,更能引发听众的真实感想、引领观众进入剧情。例如,儿童有声读物中描绘的童话世界,通常描绘的场景为森林里、大山中、城堡里、小河边……小朋友们没有画面作为视觉依据,很难直接通过人声和音乐的表现想象到故事里的场景。而在音频的后期制作中,丰富的自然音响(如虫鸣声、鸟叫声、树叶沙沙声、风声、雨声、流水声等)的加入,配合上引人入胜、烘托气氛的音乐,在激发儿童受众极大的收听兴趣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引起孩子对生活中更多常态及物理现象的求知、探索欲望。
二、技巧赋能,掌握张弛有度的用声技巧
“适听易感”是建立在声音所营造的听觉美感之上。演播者要以文字内容的中心思想、人物特点以及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为依据,将文字外化成灵活多变、游刃有余、志趣盎然的“可视化”声音。而这种将听觉感官做到极致的有声语言创作,需要建立在扎实、稳定、可变的声音技巧上。一是稳定耐用的“发动机”——气息控制。气息是声音的源动力,张颂老师曾经在《朗读学》中将有声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分为五类十种,其中说到的“爱的感情,气徐声柔,口腔宽松,气息深长”,是主播在儿童读物有声创作中常用的情感色彩,主播们常常需要以爸爸妈妈的口吻,充满爱意地为小朋友讲故事、讲知识。而在角色语言中,演播者通常需要展现人物的各种情绪、状态,他们常常需要使用托气、提气、倒吸气、颤气等多种呼吸方法来外化情绪,这就对主播的气息控制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气息的稳定持久,主播需要在加强体能训练的同时,要在长时间的创作中积累演播经验,并代入生活的真实体会做感受训练。二是色彩丰富的“交响乐”——共鸣控制。人体的共鸣器官包括口腔、胸腔、鼻腔、咽腔、喉腔等,身体里的各种共鸣器官的充分运用,使得我们的有声语言有了更多的色彩。儿童有声读物中通常有一些极具特点的角色需要演播者进行一定的“声音化妆”来饰演,这类“声音化妆”通常离不开各种共鸣腔体的运用。比如表现身材庞大的熊、牛、狮子等,就需要声音有良好的胸腔共鸣基底;而用声音扮演性格狡猾的狐狸,通常需要加入鼻咽腔共鸣的色彩。这些共鸣腔体中,有些可以通过意识支配来改变形状以达到共鸣效果,而有些却不能被身体自由支配。如胸腔共鸣不能通过改变其形状来实现,实际上是需要创作者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尝试才能做到。三是个性丰富的“调色盘”——口腔控制。许多主播在进行儿童读物的有声创作时,难以把握口腔控制的尺度。口腔控制力度过大则丧失说话感,显得刻意、生硬;过小则唇舌无力、咬字含糊。王凯在“凯叔讲故事·儿童表达力”课程中,形象生动地为孩子作出了声音在口腔中不同位置的示范。他讲到,想象你的嘴里含着一个小球,当小球处在口腔中靠近牙齿位置的时候,会得到一个相对靠前的声音;当小球来到口腔中间或者软腭后面,声音的位置会相对靠中或靠后。而唇舌的松紧力度,也可以体现出此时人物说话时的情绪、状态,主播们应该根据播讲或演绎内容的不同,调整不同的口腔控制技巧。
三、结语
儿童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强调情节的动态起伏,以满足儿童奇趣、险趣、情趣的永不餍足的心里期待。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之林中,儿童有声读物占据一席之地,根植于优质的文字内容的同时,也与主播们专业、精良的创作方法分不开。儿童读物的有声语言创作要以“适听易感”为最低标准,演播者们也要有扎实多样的有声技巧,着重培养内在感知力、艺术审美与鉴赏力和创造力。儿童有声读物立足于儿童本位和气质,更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打造行业发展理念、培养规范化的从业人员,创新优化技术以结合更多先进理念,深入开展儿童心理需求探究,进而打造更优质、更先进、更具创意的儿童“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冯媛媛.影视配音中人物声音造型的功能[J].视听天地,20,6(61):.
[2]陈朝霞.略论儿童文学诵读的声音造型艺术[J].长江大学学报,2,35(9):-.
[3]孙乐.国内出版机构儿童有声读物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9.
[4]李莉.儿童有声读物语言艺术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7.
作者:程骥 单位:武汉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