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夏商周时期,商周王朝都与漓江流域开始有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随着岭北汉人通过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必经之地的“湘桂走廊”南迁,他们的到来增强了中原文明对岭南地区的影响。从秦统一岭南开凿灵渠,经济社会也开始有所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整个桂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大兴科举教育,大量人才出仕为官,科举兴盛这为漓江流域村落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济背景地域经济水平的状况会直接关系到地域建筑的发展水平。漓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地区民居建筑装饰有重要的影响。漓江流域的经济从两千多年前秦代开凿灵渠,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和漓江相通,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仍然发挥着功用。正是灵渠开通使得漓江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带动了漓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形成于南宋时期湘桂古商道带动了一些村落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漓江流域古民居的发展,推动了村落建筑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上的进步。
民俗文化漓江流域的民俗文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思想观念,民俗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其建筑装饰艺术必定也呈现出多样性,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建筑装饰的题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满了乡土民俗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民俗。
人口迁移人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人口迁移使得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传播文化。人口迁移使得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流,并且推动文化的向前发展。桂林漓江流域古民居中多是岭北汉人的南迁,其中有被流放到桂林的文人,流放对本人来说是一种磨难,但对于偏远之地的桂林地区来说,他们的失意却对桂林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艺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筑装饰纹样不仅体现出儒家文治教化思想的一种高雅气节,还表现对未来生活向往的意向。
风水文化风水文化的存在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他们有所畏惧,有所需求,通过建筑的风水文化来得到心理安慰和精神永宁。漓江流域古民居从建筑的选址落位到建筑的装饰艺术,都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细部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一)门、窗的装饰艺术特征其文化内涵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的门有着防御、美观、同时也是地方文化表达的载体之一,造型独特,种类与形式多样,雕刻精细表达出乡土文化的艺术,也反映了时代和历史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门簪是大门上槛凸出的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在漓江流域古建筑中门簪的样式十分丰富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等,工艺十分精细,图案以八卦纹多见,有雕刻乾坤二字,还有的门簪雕刻成莲花纹样装饰,也有雕刻十分精细的狮子和鹿。(图1、图2、图3)门匾是建筑物的文字点缀,是门饰重要组成部分。在漓江流域建筑中门匾损坏的较严重,在宗祠、居住建筑的门匾往往用来表示姓氏,是弘扬祖风、光宗耀祖的堂号,为中国古代文人与社会交流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隔扇门是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中的重要元素,兼有实用与装饰作用。隔扇门由窗格、绦环板、裙板、抹头和边梃等部分组成,主要有防风、挡雨,防护、采光、通风、保暖、驱蚊的作用。其装饰艺术、精美图案大多集中展示在大门和窗棂、裙板间。(图4、5、6)基于漓江流域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古代在建造建筑和隔扇门,都将功能与艺术融于一体,达到实用与艺术的结合,同时还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和文化意蕴。窗是整个建筑中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之一,因此,它也是建筑中重要的装饰部位。漓江流域民居的窗类型主要有:直棂窗、隔扇窗、支摘窗和槛窗等。窗的装饰十分丰富,题材多样,民居的窗子的装饰,结合了地域文化的特点,其装饰的形象较活泼,题材更加接近人们生活。窗格题材丰富,雕刻内容多为中国传统的动植物纹样,植物纹样如松竹梅、兰、菊、莲、牡丹等,动物纹样如鸟、鱼、鹿茸、龙凤、蝙蝠、蜜蜂等[3]。有代表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动物纹样,也有梅兰竹菊表现主人气节、风尚的植物纹样,也有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人物故事主题装饰图案,有着教育后人、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梁架、柱、柱础细部装饰
民居的梁柱分为直梁和月梁。梁作用不仅是对建筑的承重,与雀替斗拱等组成了建筑结构装饰的艺术。在梁枋装饰上有禽鸟花卉纹、龙草人物纹、如意纹、团花纹等装饰纹样。漓江流域地理环境,常年雨多、潮湿,古民居中都采用较高的石质材料为柱础;其造型丰富多样,形制有圆鼓形、方形、瓜形、竹子形、四边形、六边形等样式。(图8、9、10、11)柱础的装饰图案也十分丰富,民间信仰、风俗、风土民情与寄托吉祥等装饰题材,雕刻图案有鹿、兔、鹤、喜鹊等吉祥动物和梅花、莲花、松、竹等植物图案。
(三)雀替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中的雀替较为少用,由于建筑跨度不大,其建筑内部的构件在短跨度中很稳定。一般在祠堂、戏台等公共场所雀替的利用较多。传统建筑中“花牙子雀替”由于在建筑中起着纯粹装饰的作用,以棂条成图案、镂空图案,有传统几何纹、花草植物纹也有形态逼真的动物纹样,精巧细致。装饰纹样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和睦、长寿等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同时又对未来寄寓的美好希望,为当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屋顶细部装饰
建筑的各细部特征呈现出建筑各自特定的风格与类型,广西民居建筑的细部特征主要反映在屋顶轮廓线、墙体、门窗装饰以及结构细部上[4]。屋脊它是重要的连接部位,也直观的展示出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漓江流域瓦片脊居多,在建筑屋脊的中心突起的装饰,称为“中堆”或“中墩”。一般宗祠建筑屋脊的中堆工艺较为精致,可以起到防雷和镇邪的作用。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表达
(一)耕读文化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重仕重农,耕读文化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自然形成的读书传统,农耕经济是家族生存的基础,读书入仕途是家族兴旺的途径。耕读文化宣扬儒家的道德规范,重教、崇文、慕学、勤耕、上进。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耕读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建筑和建筑装饰中深受的耕读文化影响。漓江流域古民居中他们深受中国传统耕读文化影响,自然、崇尚朴素的思想成为传统的审美理想,从而构成了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和主体内涵,对传统的建筑装饰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在建筑和建筑装饰上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享受,通过建筑装饰表达出与众不同的高雅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耕读文化影响下的文人形成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和价值取向,朴实为美的最高境界。
(二)漓江流域建筑装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本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亲密伙伴,强调天地、自然、时空与人的和谐。漓江流域地区古民居因地制宜,依山就势,融村落于自然之中;山青水秀,环境宜人;实现天地人的和谐相处,形成规划有序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在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顺应自然。建筑与自然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注重心理与自然的共鸣,充分体现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三)宗法伦理的传递
漓江流域中的村落大都的宗族具有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宗族意识特别强,大都是单姓的血缘村落。传统建筑中的宗祠是礼制的中心,是宗法制度的物质象征,象征着祖先的形体和精神。“明清的宗族祠堂,一般是平民百姓祭祖的场所,更是一种被宗教化了的宗教、宗法伦理纲常的象征与族规的体现[5]。”祠堂内通常挂有许多记录功名成就的匾额,以及对联等特有表达宗族文化的装饰,旧县在祠堂大门檐下高悬“进士”、“武魁”、“文魁”三块匾额,江头村祠堂也叫爱莲家祠气势巍峨,原由风雨亭、大门楼、兴宗阁、文渊楼、歇息亭、祭祀殿六进组成,建筑装饰用材极为讲究,纹样雕刻技艺高超,堂壁上雕刻着周氏家训,以示家族荣耀和激励后人,这些装饰都是宗族观念的反映。
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衍生发展和建筑细部装饰艺术特点研究及分析了建筑装饰传统文化表达。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文化信息,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同时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这些建筑装饰中进行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于它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保护,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装饰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地传承和发展。
作者:孙以栋蒋江生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