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数民族尾饰装饰艺术现代设计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少数民族尾饰装饰艺术现代设计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少数民族尾饰装饰艺术现代设计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一直广为设计师们借鉴应用,而“衣皆著尾”在云南民族服饰中则是一种奇特而又普遍的现象,同时尾饰也作为一种特殊符号,在过去和现在一直充当着文化传承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出现在少数民族服饰中。

关键词:尾饰;装饰艺术;和谐;设计应用

纵观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异彩纷呈,普遍具有原始艺术的意味,我们不禁感叹先民的伟大智慧和原始思维的光彩。同时,不难发现无论是哪种少数民族服饰整体装饰,还是哪种少数民族服饰部件装饰都蕴含着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情感。法国人类文化学家格罗塞在谈到装饰时说过:“当我们开始研究时,文明民族的装饰和野蛮民族的装饰似乎有很大的差异,以致我们很难看见原始装饰的审美价值,但等到我们对原始装饰的研究愈深切,我们就看见它和文明人的装饰的类似之处愈多。就格罗塞所言分析,或多或少原始装饰和现代装饰都蕴含着人类民族历史的文化背景和整体社会审美情感,而少数民族服饰装饰艺术中的尾饰装饰艺术也必然属于这一范畴。

一、少数民族服饰尾饰现象及内涵

通常我们将服装中的胸、肩、腰、臀(腰和臀也并称)等部位的装饰称为特殊部位装饰。尾饰(臀部装饰)在服饰装饰中属于特殊部位装饰,在这种特殊装饰的背后必定蕴含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在云南的大多数少数民族服饰中这种有尾的服饰现象被称为“尾饰之俗”,可见这种装饰是一种民族风貌亦或民族身份认同的外在展示。就这种历史渊源悠久的现象,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种图腾崇拜观念的外在映射,远有《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的“九隆神话”中便有可考的文字记载,近有1973年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墓地发现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佐证,这只陶盆有三组相同的舞蹈图案,五人为一组,每人身后都有一条尾饰。瑶族、哈尼族、傣族、彝族、壮族、苗族、白族等女子,尤为重视尾饰装饰。奥地利文化史家施赖贝尔在《羞耻心的文化史》一书中提出:“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见解认为,早期人类早已有了装饰打扮身体的愿望,即希望特意装饰一下最被别人的目光注意的部分。”

哈尼人称尾饰为“批甲”,是一种表示女性已经成熟的标志,一说是哈尼族女子嫁入夫家,穿“批甲”是为了礼仪制度,在公婆面前必须穿戴;另外一种说法是哈尼女子从发育年龄开始就要穿戴“批甲”是为了遮挡日渐丰硕的臀部;三说是民族图腾崇拜的遗现。贵州六盘水市的长角苗族,至今留有像野鸡一样的尾巴在腰后。传说苗人先民以打猎为生,有一次打到了野鸡,看见野鸡很美,特别是它的冠和尾,于是就在女裙的后方模仿了野鸡尾巴。另外有一些少数民族尾饰装饰,现在已经成为不可揭晓的“谜底”,经过一代代妇女的传教、变化和筛选,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有些粗犷、有些稚拙、有些灵巧、有些繁缛,我们可粗略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尾饰艺术是一个丰富的有待开发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族民身份认同的外在体现。

二、尾饰的审美

服饰是一个民族审美意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服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约定俗成固定的样式、色彩或形状,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美的服饰和服饰的美。朱光潜先生认为:美的本质是主客观的统一。若用马克思哲学观点来说,我们不妨称这种“主客观的统一”是“和谐”,究竟“尾饰”的和谐美体现在何处?格罗塞曾道:“饰品的发展,固然已经增进了饰品材料的范围,改进了制造饰品的技巧,但人们还从来没有能够在原始的诸形式之外,增加了一种新形式。”

(一)材质和谐

在现代装饰中,装饰手法和装饰材料的选择与配合往往决定着一件艺术品的成败。朴素却又多彩服饰尾饰,大多采用居民们自耕自种的棉麻材料,自纺自织制作完成,这种天然的透气性环保性较强的材质看起来较为粗笨厚重,与现代纺织材料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但正是在这种劣势之下,在特定的民族氛围中,居民们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情态才使得民族服饰的魅力更显珍贵。

(二)图纹和谐

尾饰图纹是民族工艺美术中的一门特殊语言。在民族服饰中有许许多多的图纹蕴含了多多少少的民族情感。先民们将智慧和技艺融入情感和思想,来表达憧憬和意愿。这些图纹折射出了时代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民族喜好和审美情趣等,远远超过了图纹本身的历史价值。它们根植于居民的生活环境中,创作于劳动人民的审美智慧中,传承于后代的深入挖掘中,敬仰于万民的不禁赞叹声中。

(三)色彩和谐

少数民族的女子们喜欢用各种彩色丝线或小色块的布制作成各种图案,装饰在腰部或臀部,故有了“花腰彝”、“花腰傣”、“花屁股彝”等不同的称呼。在哈尼族“批甲”的色彩布局中,我们发现有两种现象一种是素雅低调的配色,黑、蓝或青色的布为底,白丝线起花,图案也较为简单明了;另一种则是艳丽高调的置色,同样以黑、蓝或青色的布打底,多种彩色丝线起花,图案复杂绚烂。两种现象是出自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而这两种支系在服饰类型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故前一种配色手法是与素雅的整体服饰风格相和谐的,而后一种置色手法是与艳丽的整体服饰风格相统一的。

三、尾饰在现代服饰中的借鉴

设计应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少数民族服饰尾饰作为一种特殊符号,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少数民族服饰土壤作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不竭资源宝库,被广大设计师所青睐。当下流行一种“前长后短”的女裙,裙尾由原来的单层变为多层,由原来的圆顺弧线变为几何锯齿折线;另一种流行是挎包的状态“欧美范儿”,是将包的手提带的长短调整在人体的臀部位置,这样此时的包则作为一种装饰品出现。究其文化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设计师和体验师都选择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来借鉴设计。

再如前几年流行的蝙蝠袖女式休闲衬衣,有的衬衣故意将衬衣后片加长到臀部以下,以轻柔流动的材质制成,在活动时犹如燕子的双尾般轻巧,这样更加展现女性柔美的身体姿态。还如,现在很热的设计现象是将民族图案提炼再设计应用到男士服饰中,这样一来可以丰富男款服饰的种类,二来也将男款服饰与国际服饰风尚接轨。很多国外设计师也倾向于来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来汲取设计灵感和素材。这些再图案中就有一部分是从尾饰中提炼而来的,而再设计的这些服饰在国际服饰舞台上大放异彩。在上海美特斯邦威旗舰店中,笔者目睹到一双具有民族风的男款人字拖,当向店员询问销售情况时,店员的回答是此商品临近脱销。由此可见民族风尚的服饰产品在现代服饰市场上广受消费者青睐并占有自己独特的。

四、结论

“衣皆著尾”的这种服饰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对“龙”和“凤”的始祖图腾的崇拜,也是对《物种起源》中人由动物演化而来的综合展示。服饰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信仰需求之后便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理想时,也便有了美丑之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在民族风服饰白炽化的国际服装舞台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沿袭”,如何去“接受”将会是我们每一位服装工作者的不朽使命。

参考文献:

[1](法)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4:78-79.

[2](奥)施赖贝尔.羞耻心的文化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

[3]冯玉柱.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373.

[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刷管,1984:79.

[5]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3.

作者:任晓波,戴艳 单位:文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