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红砖建筑水车垛装饰艺术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水车垛装饰艺术是闽台传统红砖建筑的一大特色。依据对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水车垛的相关研究资料结合历史记录,分析水车垛的来龙去脉、功能作用、形式分类、装饰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探究其文化内涵,以期进一步认识和保护闽台传统民居建筑,并对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闽台;红砖建筑;水车垛;装饰艺术
水车垛又称水车堵,是古建筑墙上靠近屋檐处的水平装饰带。它流行于闽南泉州、厦门、漳州与台湾金门、澎湖地区,由于受到地域限制,因此属于地域性的建筑术语。从史料上追溯水车垛一词的由来,大多没有给出其确切的出处。由于“水”与闽南话中的“美”,“车”与其中的“斜”发音相同,指很美的墙上斜垛,故推测水车垛可能是闽南话的方言组合词。宋代《营造法式》里面也有提到垛,有学者认为“垛”是一半“土”和一半花朵的“朵”的组合。金门话里面有“堵”,就是一组的意思。因此,闽南话中“水”和“车”组合成的词,意义与普通话中的“水车”略有不同,而“水车垛”或许指放置在高处的一组由灰土塑造出来的美丽装饰带。它作为一种分段式的水平装饰带,节节相连,富有当时的时代特性。无论如何,水车垛的名称都有待考证。
一、水车垛在建筑上的功能作用
水车垛是条宽度约二十厘米、深约十厘米的狭长水平装饰带,通常被设计在墙体与木结构交界的部位,由于位置较高,也可将它看作墙顶的构造。但在部分年代较近的建筑上,水车垛也会出现在山墙外侧的鸟踏以及门楣、窗户之上。最典型的部位则是歇山重檐屋顶上檐下方或是廊墙的上方。就闽南和金门地区的古建筑而言,水车垛多出现在房屋正面檐口之下和塌寿左右两面廊墙之上。而台湾、澎湖地区的古建筑装饰倾向华丽,除了典型的装饰部位外,水车垛还经常被应用于歇山顶的门楣或博脊之上。水车垛具有借墙头收头的作用,使墙体有顶,称为墙之边缘,通常可衔接瓦片或梁柱结构。歇山重檐屋顶的博脊,水平装饰带犹如发箍环绕屋檐顶部下方一圈,兼有悬挑及止水的实用功能。水车垛在闽南、台湾中北部地区的古建筑中主要采用灰塑、剪黏、彩绘工艺,较少使用交趾陶。台湾南部地区的宫庙建筑装饰中水车垛则使用交趾陶艺居多。而金门地区则有所不同,现存的古建筑大多采用瓷砖装饰。总体来看,水车垛实际上具有装饰、收边、止水、悬挑及压瓦的作用,是闽台传统古建筑中的特殊构件,往往需要专业的匠师特别订制。
二、水车垛的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水车垛被称为古建筑的“景观走廊”,是建筑墙面的重要装饰的组成部分,其层层出挑的砖线,凹凸变化的线脚以及垛内布置的灰塑、剪粘、彩绘、交趾陶或瓷砖,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从建筑装饰艺术特征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线条装饰艺术。闽台传统红砖建筑中很少出现平面,几乎都会有变化,尤其是线条艺术的变化。线条在建筑中已经脱离了结构性的需要,对平面的墙身起到一定的装饰功能。在闽南的古建筑中,水车垛线条的粗细凹凸变化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它叠射的部分,完全是一种穿过线条艺术的表现,就像给人画眉一样,线条的应用突出了房子正面的美化效果。早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西洋的线脚与凹凸弧线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它们多设计在柱脚、墙体边缘或屋顶檐下横梁,并逐步发展到细部构件也常常以凹凸弧线出现,甚至由多组复合式曲线组合而成。线条的功能主要是勾勒建筑物的轮廓,给人以强力的视觉冲击力。水车垛上运用繁复的线条装饰,这可能与宋代泉州港的海外交流互通有关。据赵汝适的《诸蕃志》和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记载,南宋时期,泉州与东南亚、西亚及北非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已达五十多个。印度、阿拉伯及西洋的商人络绎不绝,对闽南建筑装饰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西洋建筑墙头的线脚。近年在泉州出土大量的宋元西洋建筑石雕,包括印度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及佛教等之石雕构建。这些石雕构件中呈现出许多水平装饰的线脚,凹凸的线条显示出西洋的建筑装饰传统。明末清初,闽南一带民间富商兴起,归国华侨富商的大宅第在沿袭了传统合院形式外,还吸收了所谓番邦之建筑装饰文化,大胆引入更多西洋建筑的装饰手法,建造中西合璧式的洋楼,在这些建筑的立面檐口下方、窗户的上方常会出现水平装饰带,甚至在石造台基或回廊柱头上也常伴有凹凸的西式线脚。初期的水车垛比较简单,只有凹凸的线条及几何纹样装饰;后期由于华侨财力的增加,兴业旺家,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水车垛开始以高贵华丽的装饰满足屋主或寺庙信徒心目中的审美追求。第二种是立体造型艺术。水车垛出现在建筑墙体正面檐口下时,都会在两端设计墀头为框。如果出现在山墙上,则通常不作边框,直接用直线切断即可。闽南、台湾地区红砖古建筑的水车垛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分段或套框设计,分割为垛头、垛仁。较长的水车垛常分隔为三小段,即一个空间内分割形成三个部分或三垛,每段之间都会用精雕细刻的垛头来分隔。垛头又称为“线肠”或“盤长”,可以说是水车垛立体造型装饰中工艺最复杂的部分,传统上以石灰或贝壳灰为主要材料,加上糯米浆、麻绒等配制而成,是一种具有很强黏性和韧性的石灰砂浆,台湾地区的匠师称为“麻薯灰”。灰塑一般以铁丝或砖瓦搭出骨架,上敷灰泥,边披边塑,直至成型,最后在半干的泥塑表面彩绘,也可以在灰泥中直接调入矿物质色粉。灰塑是趁湿时制作,较砖雕、石雕有更大可塑性。其用深剔雕刻法雕刻的图案线条层次感强,更有立体感。深剔部分漆靛青或土红色,线条则留为白色,对比强烈,昭人醒目。垛仁是体现建筑装饰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的内容题材涉类广泛,一般民居建筑多用山水、花鸟、亭台、楼阁、博古、茶具、人物、坐骑等,而宫庙类的装饰题材则多半以祈福教化、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为主。就民居而言,左右两边垛仁内一般花草装饰比较多,花草表示财富,也有部分用八宝、时钟、书籍、镜子等题材;中间部分则常常用假山花墙、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等塑造出一个小园林、加上仕女儿童或戏曲人物等显得颇为生动,通过塑造祥瑞景物、人间仙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的图案装饰能直接反映出闽台地区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如出海船只图案。《山海经》中记载“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古越族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先民使楫驾舟的特殊生存方式孕育了闽台的渔、水、船文化。闽南和台湾中北部地区较为相像,垛仁内的立体造型多用灰塑、剪黏或石雕艺术。剪黏主要发源于漳州、泉州、潮汕一带,先以泥塑方式塑出人物鸟兽等立体造型,再以钳子剪下瓷碗、花瓶之类的著彩瓷片,嵌在其上。瓷片与泥塑之间以石灰、海菜、糖水混合的黏合剂接合,其作用与泥塑着色相同,但最终效果却更为立体而多变。随着建筑年代的不同,剪黏在材料的使用上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杯碗时期、玻璃时期、淋搪时期和仿古时期。杯碗时期剪黏材质的颜色不外乎是红、黄、青、白、黑等五种传统色彩。装饰色彩分为两部分,一是陶瓷片本身的色彩,以购买现成的碗、碟、瓶等,根据工匠所需要的色泽曲度,自行筛选搭配;二是涂绘于胎体上的彩绘材料。早期物质匮乏,材料多为残破废旧杯碗为主,可以算是一种废物利用。台湾地区在日本侵占时期,庙宇兴建之风盛行,需求量大,杯碗材料改向日本订购单色的咖啡杯来使用。如金龙师的作品,全是使用日本碗片,将其仔细剪裁,以制作人物、动物、植物等造型。因烧制的表面釉料的关系,表面的颜色呈现比较温润的光泽。色彩以单一的色调为主,彩绘装饰点缀其间,立体装饰整体色调比较朴素、统一。玻璃材料的使用大约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玻璃与杯碗瓷片相比较质地较轻,易于切割,而且玻璃颜色种类繁多,在色彩的搭配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同时玻璃表面的光泽度较好,剪黏作品在呈现上更加鲜亮夺目、生动活泼。玻璃的缺点是日晒会裂开或脱落,所以作品生命周期不长。剪黏的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常将龙、凤、马甚至人物等安置于垛仁内。复杂重复的装饰费工费时,为了缩短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剪黏师傅开始不断改进工法,促进减少施工程序,因而发展出利于施作的淋搪材质。淋搪又称“交趾陶”或“交趾烧”,属于低温彩釉软陶,其源可上溯至唐三彩陶。交趾陶自郑成功入台以来,由大陆传入台湾地区。《台湾通史•工艺志》中记载:“郑氏之时,谘议参军陈永华始教民烧瓦,瓦色皆赤,故范咸有赤瓦之歌。”交趾陶在清道光年间始于嘉义地区,制作过程先以瓷土塑形,经1100度左右的高温素烧,再施釉药,然后再入窑以800~900度左右的窑温烧制而成。釉药色丰富,以胭脂红最为出名。因为低温烧制,硬度不够,较为大件的成品容易断裂。若制作较大的交趾陶,通常会分成几个部分烧制,烧制完成后再予以组合。一般置于垛仁内的交趾陶制品,体积相对较小,单个零部件都会预先烧制完成,然后到现场组成场景即可。由于水车垛位置较高的缘故,塑造的交趾陶立体物造型都会有一定的前倾,以便观赏。人物头部约占身高的五分之一,明显偏大。人物的身段、服饰则深受地方戏曲及歌仔戏的影响。无论人物或鸟兽、花卉的造型、用色,皆十分鲜艳生动而活泼,其特色在于晶亮艳丽的宝石釉彩,呈现多元丰富的民俗风格。第三种是彩色瓷砖贴面艺术。水车垛用彩色瓷砖贴面的做法以金门地区为盛,台湾地区较为罕见。这种方法可能与伊斯兰教建筑装饰有关。“陶瓷,特别釉陶,是伊斯兰装饰艺术的重要方式……14世纪时,建筑装饰从灰墁雕花和砖花砌筑发展到内外大量使用彩釉砖瓦贴面……帖木儿帝国时代的建筑物上大量使用彩釉砖瓦贴面。”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大量使用了几何纹、植物纹、文字纹等,并通过无限连续的纹样,形成变化无穷、色彩华丽、光影变幻的装饰效果。金门水车垛装饰使用的瓷砖多为日本制造的马约利卡,也有部分来自南洋的。“英文Majolica由意大利文转译而来。意大利早期上锡白釉的陶器制造技术是传自西班牙……西班牙的马约利卡瓷砖可认为是由马赛克演变而来的。早期伊斯兰建筑大量使用马赛克几何图案,这种传统透过北非的摩尔人影响到西班牙建筑装饰。”马约利卡瓷砖在江户末期及明治初期传入日本,日本侵占时代引进台湾地区。民国以后,闽南沿海传统民居开始流行。金门地区古建筑所用的彩色瓷砖的样式多达上百种。装饰多用植物图形、文字图形、几何图形等元素创造出精致复杂的图案,组合变化,千姿百态。这种装饰构图具有抽象性、延展性、连续性及反复性等特点。有的装饰构图沿袭传统三段式,垛头采用简洁的灰塑线框,垛仁内则贴彩色瓷砖,空隙部分施以靛青彩绘;有的造型相对比较简洁,只在水车垛两边置放垛头,垛仁中采用对称的方式,粘贴各种花纹的彩色瓷砖。彩色瓷砖图形以花草为主、色彩丰富,贴在水车垛上颇为美观。花草是财富的象征,表达了房屋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语
闽台传统红砖建筑的水车垛装饰类型丰富、形式多样,语言别致,内涵深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多种文化孕育的产物,也是中西建筑装饰与特定地域结合的经典,体现了闽台地域多元和谐、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传统民居中的瑰宝,对探索闽台未来现代建筑装饰特色,创造富有地域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泉州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泉州历史研究会.泉州伊斯兰教研究论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3.常又明.伊斯兰教美术.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
4.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赵 洋 单位: 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