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妇产舒适护理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妇产舒适护理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妇产舒适护理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妇产科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80例妇产科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疼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妇产科,护理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舒适护理;妇产科

舒适护理是使得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上降低或缩短不愉快的程度,从而达到最愉快的状态[1-2]。本研究通过对80例护理资料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09年6月80例妇产科患者,年龄22~65岁,平均(36.8±10.3)岁。手术方式:开腹手术35例,经阴道手术者45例,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舒适护理组)5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①建立舒适环境:保持室内环境安静,保持好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为患者营造一个与家庭气氛相似的诊治环境;②针对心理特点设计舒适心理护理计划:根据患者不同心理情绪变化,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全程舒适护理服务,首先要解决患者所有可能的疑难问题,加强患者正确面对治疗的信心,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做出心理疏导,举荐临近室友成功例子,增强患者自勉意识;③加强健康宣教:耐心向患者降解和妇产科有关的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解答患者在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疑虑,消除患者的不必要的忧虑,提高患者对病情治疗的接受程度;④术后疼痛处理:术后对患者疼痛反应一方面抚摸患者手,给患者以精神上的支持,同时反复强调均匀深呼吸,全身尽可能放松,降低对痛阈的敏感性。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价:按WHO标准及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为4级:0级:无痛,安静合作;I级:疼痛轻微,易忍受,可合作;Ⅱ级:中度疼痛,难忍受,呻吟不安,合作欠佳;Ⅲ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叫嚷不安,不能配合。

1.3.2护理质量评分:护理部通过对患者对入院须知了解程度、疾病知识、用药知识、饮食知识、出院指导、特殊检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百分为标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

1.3.3满意度调查:对两组患者本科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分析护理质量评价及患者满意度和x2检验分析患者疼痛程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的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例数护理质量评分(分)满意度(分)

对照组3075.3±5.680.2±12.1

观察组5095.3±6.893.6±5.5

注:两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分级情况的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分级情况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O级I级II级III级

对照组30010(33.3)11(36.7)9(30)

观察组50031(62)19(38)0

注: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妇产科工作主要以患内外生殖器疾病、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妇女为主要工作对象,此时患者的临床护理与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的密切配合是患者恢复身心健康重要的依据[3]。为了更加规范护理工作,营造以人为本诊治环境,提供舒适护理,构建和谐医院,展开了舒适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源于1998年台湾萧丰富先生提出的“萧式双C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加强舒适护理研究”,将这一结果应用于患者。同时还综合了Kolcaba提出的舒适护理理念,从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及灵魂舒适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实施。结果表明,以舒适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分析,观察组的疼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舒适护理应用于妇产科,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降低痛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韦文萍,谢斌,王维利,等.护理理论在我国妇产科护理临床应用的8年回顾与展望[J].安徽医学,2006,27(4):337.

[2]周荣华.浅探产妇产程中的舒适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5):55.

[3]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湾: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