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吸吮在早产儿通气医治的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罗春绸李瑞玲张淑芸林惠卿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新生儿科
方法: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模式,包括定时翻身、胸部按摩、气管内湿化、吸痰、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等。所有患儿使用“伟亚牌”呼吸机,呼吸机模式选择TCPL“AC”模式,根据血气分析等指标调节呼吸机参数。两组早产儿静脉营养方法相同,首日给予5%~10%葡萄糖(根据血糖结果而定);次日加小儿氨基酸,首次1g/kg,每日增加0.5g/kg,直至每日2.5~3.0g/kg;第3天加脂肪乳,首次1g/kg,每日增加0.5g/kg,直至每日3.0g/kg;总液体量两组无差异。观察组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吸吮无孔橡皮奶头10~15min(将奶头插入口中,并来回触动),通过被动刺激上下唇,引起吸吮吞咽反射,每日7~8次,连续使用至撤离呼吸机。两组患儿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平均摄入蛋白质量为每日3.0g/kg,热卡约为101kcal/kg。
监测指标:每天8am空腹、裸体测体重,记录每日液体入量、热卡、奶量,观察两组患儿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后每日体重增加值。并记录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如黄疸、喂养不耐受(如喂养困难、大量的胃残留、腹胀、呕吐和大便性状的改变,偶尔表现为反复的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经皮血氧饱和度降低和精神萎靡等[2])及机械通气并发症。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或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偏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其撤机后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恢复至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更快;住院时间缩短;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两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出院时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继发感染等)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论
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加快其吸吮反射的成熟,提高吸吮、吞咽功能协调性,还可以通过刺激口腔内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营养物质的混合推进[3];此外,非营养性吸吮还可刺激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增加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分泌,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运动及胃肠道黏膜的生长,加快胃肠功能的成熟,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提高了喂养耐受性[4-5];同时促进血浆胰岛素的分泌,抑制生长抑素的分泌,有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道的继续发育,加速体格生长,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6]。
早产儿出生时呼吸功能发育不健全,部分需要辅助机械通气治疗。传统建立人工气道常用的插管方式为经口气管插管,常延迟经口喂养的时间,增加全静脉营养的使用。长期给予静脉营养不利于胃肠道功能发育,易造成肠道黏膜萎缩,已有研究表明静脉营养的时间越长,相关的并发症(感染、胆汁淤积、血糖不稳定等)明显增加[7-8],经口气管插管同样也限制着非营养性吸吮的进行。经鼻气管插管管径相对较细,对患者咽喉部刺激小,能减少喉、气管黏膜溃疡、坏死的并发症,且导管容易固定,便于行口腔护理,口腔溃疡的发生率降低,而且可减少吸入性感染,不易出现意外拔管[9-10]。本研究在危重早产儿中通过经鼻气管插管代替传统的经口气管插管,能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且没有增加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发现两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上并没有明显差异,考虑有以下原因:①患儿住院早期呼吸机使用期间能量消耗较大;②非营养性吸吮初期,患儿虽然吸吮反射得到锻炼,但呼吸机辅助通气期间未能进行足量的肠内营养,体重增加较慢。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锻炼的患儿,撤离呼吸机后,因胃肠道发育成熟较早,喂养耐受性提高,所以患儿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本研究采用经鼻气管插管代替传统的经口气管插管,在高危早产儿中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机械通气并发症并没有明显增加。在更改气管插管方式后,可以同时开展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胃肠黏膜的生长发育,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儿更早地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因此,在危重早产儿中采用经鼻气管插管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