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院儿科护理环境评价初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医疗技术与手段日臻完善的今天,医疗建筑的环境品质成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新焦点。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将使用后评价(POE)作为一种方法手段引入大型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的研究,通过对儿科护理环境中使用群体的特殊性需求分析,筛选出健康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构成因子,并初步建立相应的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促进POE在我国儿童医疗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型医院;儿科护理单元;医疗空间环境;使用后评价
引言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核心是探索建成环境中使用者的感受和设计的合理性。在国外,通过将POE纳入设计进程,根据大量相同项目的循环反馈,由“设计、施工、运营、评价反馈再到设计”的循环为后期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同类建筑的快速发展[1]。相比国外成熟的体系与工具,国内医疗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针对性的医疗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仍然匮乏。学术界尚未形成儿童医疗建筑空间环境的专业化评价体系与评价工具,相关评价标准与依据也相对匮乏。与此同时,儿童作为医疗环境中的一类弱势群体,总是显得相对柔弱,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因此,对儿科护理环境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探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与使用后评价
1.1儿科护理单元环境。护理单元是指在特定的场所配有一定数量的医护工作人员,具备一定规模的医疗设备、辅助设施及相应生产、生活用房等,可实现护理职能的功能群体[2]。护理环境即治疗过程中恢复健康看护料理所需的建筑空间环境,健康的护理环境对病人疗养应有积极的影响,并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同时应满足医护工作人员及看护家属的需要。
1.2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POE)。POE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反馈掌握建筑的特征及使用者需求,可以将影响建筑的环境因素(空间环境)和非环境因素(使用需求)紧密联系。POE不仅收集了建成环境的使用感受,同时也吸纳了使用者对同类建筑的建议与意见,为后期相同类型的建筑提供大量真实的基础数据支撑[3]。不同于现行通用项目评价或验收评估,POE持续在建筑使用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属于整个建筑生命循环的闭环(图1)。
1.3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POE的核心在于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建成环境的质量进行检测。依据指标体系,通过评价了解建筑的实际建设情况和使用过程是否达到设计的预期,包括建筑的使用感受、物理性能、能源消耗、功能布局、使用效益等考察参数。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对未来同一类型的建筑设计形成指导依据。对于功能定型、结构通用公共建筑类型可以产生有效的促进,如医院、酒店、高层住宅等。评价的开展可促进建筑品质的提升,从而使投资者和使用者都从中受益。
2儿科护理单元环境的使用需求分析
使用者的需求分析是护理环境构成因子梳理的关键。在儿科护理单元中,使用者的需求既包含了一般护理的普遍性需求,也涵盖了因儿童自身特性及其相关属性所带来的额外的空间需求。对于普遍性需求,现阶段相关研究已较为充足。因而,对于儿科护理环境构成因子的梳理,其关键在于单元中使用群体的特殊性需求分析。儿童患者是儿科护理单元的主要服务对象,其需求的特殊性主要源于:一方面,爱动、脆弱、抵抗力低下、耐受力差、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等特性是属于儿童的天然属性,难以改变和克服[4],患儿独特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性对空间环境有着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幼儿身体发育未健全,思维认知等能力均欠缺,使得儿科护理单元内通常都会有数倍于患者的陪护家属以及大量的儿科医护人员,儿科护理单元的使用人群通常更加复杂[5]。
2.1情绪舒缓需求。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表达、认知等能力尚未成熟,面对“单调”“严肃”的医疗空间环境,易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面对疾病,自身不适加上医疗环境带来的恐惧,常常会影响治疗的进行。需要适当的空间环境舒缓患者的不良情绪,如通过音乐的播放来缓解紧张的心情,通过丰富的空间层次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等。空间环境的营造对患儿及其家属情绪可产生一定的舒缓作用,有效避免就医过程中因患儿自身的年龄阶段属性导致治愈过程的不畅。
2.2家属陪护需求。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儿童通常对就医抱有抗拒心理,这种非自发性的治疗过程被认为是强迫的,通常需要熟悉的亲人陪伴和照顾来消除对治疗过程的抵触。儿童家属和亲友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虽属于陪护人员,但是由于数量庞大,且儿童的治疗对家属的陪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护理单元中患儿陪护人员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为患儿家属提供陪护过程所需的额外空间环境,确保陪护人员的正常起居生活,也就成为了儿科护理单元中区别于普通护理单元的重要特征,是保障儿童康复治疗过程顺利的必要条件。
2.3安全防护及无障碍需求。调查显示,患者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8岁,受限于对危险的认知和生理的发育不足,患儿通常自我防范意识匮乏、空间通过能力及设施操作使用能力有限。当缺少监护人陪伴左右时,幼儿跌落、摔倒、磕碰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也存在因配套设施使用不当或无法正常使用所带来的困扰,造成了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对心理和身体的二次伤害。对此,针对儿童生理特征,在危险可能发生的环节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设施布置和设计结合人体工学充分考虑儿童的使用便利性,是作为儿科护理环境“人性化”的重要环节[6]。
2.4成长学习及娱乐活动需求。儿童处于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启蒙教育阶段的学习影响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幼儿的成长发育不应因治疗过程而中断,对未来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适当的娱乐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活动的生理需求,也是“寓教于乐”所提倡的学习成长方式。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正常学习和满足活动需求的环境十分重要,包含认知、语言、动作等系列学习娱乐场景都应在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中出现,避免疾病治疗阶段带来的成长缺失。
3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3.1“健康儿科护理环境”的维度。通过对儿科护理环境中使用群体的特殊性需求分析,参考李荣先生在“健康住院环境”中对住院环境的维度划分,文章将“健康儿科护理环境”的构成分为四大维度,分别是高效维度、安全维度、健康维度和舒适维度[7]。高效,是医疗救护的第一要义,是医疗护理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主要涉及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安全,是护理环境的基本前提,避免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二次伤害是医疗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涉及人身、财产等安全保障因子;健康,是其他环境维度的物质载体,由涉及基础环境条件的因子构成,主要包含光、声、热等基本物理条件因子;舒适,是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指在满足单元内使用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主要涉及使用者除医疗救治需求外的物质精神满足需求。
3.2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依据健康儿科护理环境维度的划分定义,结合儿科护理环境的特征及属性,文章将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使用后评价的指标确定为17个二级评价指标(图2)。
4对儿科护理环境设计的启示
4.1体现人文关怀。儿童属于使用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受疾病的侵害愈加无法正常完成各项常规的基础行为和操作。单元中儿童活动范围内的空间、使用设施等均应依据儿童人体工程学做区分性设计,应满足儿童的尺度、可视范围,考虑儿童的可及性、可操作性,创造儿童群体可无障碍使用的舒适护理环境。同时,儿童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均远未达正常水平,对于意外的发生不具备自我保护性。因此,在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中,一方面应减少儿童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在不可避免的意外发生时尽可能降低对儿童身体的伤害。
4.2注重情感认知。幼儿的身心脆弱,情绪不稳,外界环境的波动会对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应注重将精神情感元素融入环境建设,注重儿童内心深处的意识、理解和情感感知,化解传统儿科护理环境中的冰冷感与陌生感,缓解儿童对医院环境的紧张感与排斥感。在感知层面,对于单元环境中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人体感官所感知到的各类环境因素,在设计时应结合儿童对此类因素的喜好和倾向,让环境通过感官传达给患儿轻快感和愉悦感,以最纯粹的方式完成环境与患儿之间的交流。在精神层面,相比成人,幼儿对精神情感的输入方式和输出渠道更为局限,内心对丰富的情感变化也更加向往。简单的活动空间设计、娱乐设施布置可以为患儿提供一个精神情感的交流场所,释放和宣泄住院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修复病痛所造成的精神损伤。
4.3聚焦群体差异。儿科护理环境的建设难点在于,相对一般护理单元使用群体的巨大差异性,一方面是患者属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各类使用人群的占比差异。因此,对于单元内使用群体差异性的也应从与之对应的两方面展开。首先,在空间环境设计建设时不能简单沿袭、套用一般护理单元的建设标准,应对依据儿童的特有属性量体裁衣,制定针对性的定制方案。其次,应充分满足家属的陪护需要。应关注陪护人员的生活起居使用需求,在单元空间内给予患儿家属休息、活动及工作足够的空间,保障其原有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进度不在陪护期间大幅下降。对于患儿家属的关注,不仅利于对患儿陪护工作的开展,也能减少对治疗工作的阻碍。
5结语
文章针对目前国内对儿科护理环境使用后评价研究的缺失,依据儿科护理单元中使用群体的特殊性需求分析,初步搭建了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针对相应的使用需求和构成要素提出了对儿科护理环境设计的启示。本研究结果可作为今后儿科护理单元环境使用后评价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儿科医疗领域科学系统的使用后评价体系及评价工具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健康儿科护理环境的设计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郝明阳 王晓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