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方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方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方法

1护理方法

1.1心理护理

下肢DVT病人常因患肢增粗胀痛、发病突然、需长时间卧床、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对介入手术和效果的担心,而表现出严重的精神紧张、烦躁、焦虑等悲观情绪,有肺动脉栓塞病人表现更为突出,影响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护理工作中应主动热情的给病人详细介绍下肢DVT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以及针对介入手术介绍其治疗的意义、效果、必要性、手术经过和注意事项,展示同种病例显著疗效的对照图片,请同类疾病患者现身说法,增强病人治疗疾病的信心,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加强交流沟通,体贴安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以取得患者的合作,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1.2一般护理

研究者通过动物研究发现血栓机化与血管壁黏附紧密需要10~14d,因此下肢DVT发病2周内病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而致肺栓塞,治疗早期(下腔静脉滤网置入前)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肢禁止热敷、按摩及挤压,防止发生肺栓塞[2]。抬高患肢30°,促进血液回流和水肿的消退,但避免腘窝垫枕而致腘静脉回流受阻;术后患肢需保持伸直状态,直至拔出导管加压包扎6h。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动脉搏动及感觉和运动情况,时刻警惕患肢血供和肺栓塞征象的出现。每日测量大小腿周径,观察动态变化,并与健侧大小腿作比较,判断疗效。测量周径点为髌骨上缘15cm,髌骨下缘10cm,内踝中点上方2cm。卧床期间,注意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基础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1.3活动与饮食的指导

指导病人戒烟,减少咳嗽;多饮水,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胆固醇及辛辣饮食,降低血液黏度;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和血栓脱落[5]。滤器植入24h后,鼓励患者在床上行足背伸屈运动。但置管部位关节禁止过度屈曲和活动。导管拔出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和行走距离,锻炼下肢肌力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建立。

1.4留置导管及穿刺部位的护理

术后溶栓导管的护理是治疗中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溶栓治疗的效果[3]。务必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的用途和妥善固定的重要性,严格导管护理,保持导管固定在位,并教会患者如何带管翻身。避免拖出、移位、打折、弯曲。注射完毕用无菌纱布包扎导管注射端,并用肝素帽封管保持导管通畅。同时做好观察记录,内容包括置管时间、置管深度、外露长度等基本信息,以及溶栓药用法剂量、不良反应、穿刺局部状况、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需密切观察导管有无脱落、堵塞等,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5用药及并发症的护理

在CDT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从置管处输入液体时排尽空气,严防空气栓塞。在应用抗凝剂进行治疗时,应正确掌握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及给药速度。尿激酶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阻止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注射部位选择左右锁骨中线与脐水平线交点上下左右5cm范围的皮下脂肪组织内交替给药。注射时用拇指和示指夹起皮肤形成皱褶,以90°角将针刺入脂肪组织,注入药物后,迅速拔针,局部按压3min[4],无出血方可松手。出血是溶栓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抗凝、溶栓药物剂量及患者敏感性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治疗过程中每日检测凝血象、大便潜血、尿常规等试验,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及末梢循环情况等。观察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散在出血等;观察神志、意识、有无头痛、视力模糊,警惕颅内出血。牙龈出血,可用冰盐水漱口;鼻出血可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硬毛刷刷牙,禁止抠鼻剔牙,以免外界损伤黏膜导致出血。穿刺点出血,可于穿刺点上方局部沙袋加压[3]。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痰中带血、血压下降等早期症状,除外肺栓塞。术后应让患者严格卧床;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监测心电图与血气分析。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并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1.6出院指导

出院时给予健康指导,告诫病人要绝对禁烟,饮食宜清淡、低脂、多食富含纤维索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促进废物排泄,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形成。避免久站久坐,适量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长距离行走,根据患肢情况,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指导病人正确穿戴弹力袜,患肢穿循序减压弹力袜至少2年。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物,用药期表1下肢DVTCDT疗效评估标准[4]Tab.1StandardofassessmentonefficacyofCDTforDVToflowerextremity疗效临床表现静脉造影结果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下肢疼痛、肿胀完全消失下肢疼痛消失,肿胀明显消退下肢肿胀、疼痛减轻下肢肿胀、疼痛未减轻血栓完全溶解,静脉壁光滑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管腔内径≥2/3仍有血栓残留,管腔内径<2/3静脉回流不通畅,治疗前后无变化间观察皮肤黏膜情况、大小便颜色,每周监测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嘱患者如出现牙龈出血、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当患肢肿胀不适时及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仍无明显消退时应及时就诊。

2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脂等导致血黏度的危险度升高,下肢DVT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下肢DVT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等,少数病人会发生致命伤的肺栓塞,尤其是2周以内,血栓质地柔软,与血管黏附不牢固极不稳定,脱落致肺栓塞的风险较高[6]。然而较多的患者对下肢DVT缺乏了解,以致患者思想负担过重,而专科性、个体化、流程化、整体性责任制优质护理服务,从病人入院开始,由责任护士按照护理流程和规范,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讲解疾病的治疗、用药及转归,让病人了解下肢DVT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情况;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沟通,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反复进行开导安慰,协助病人做好生活照护,认真回答病人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病人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体现优质护理的思想。

大量研究表明:单纯抗凝治疗30%~80%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其中超过20%的病人会发展为严重慢性肢体静脉功能不全。在《2011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7]中指出CDT因出血风险较小,条件允许时首选CDT治疗。CDT是在影像指引下,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通过溶栓导管的多侧孔直接作用于血栓。国外最早1994年已经报道有明显的疗效(Semba报道完全溶解率72%,部分溶解率20%),挪威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提示,在急性下肢DVT中CDT治疗与单纯抗凝相比,静脉通畅率为64%vs.36%,效果明显[8]。1项欧洲多中心临床研究也发现CDT能显著提高静脉血栓的溶解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国内较多研究也同样发现CDT能显著提高血栓的溶解效果[9-11]。在溶栓治疗的药物中,尿激酶因无抗原性、无热原性,不良反应小,来源广泛而作为临床最常用的溶栓药物[12]。尿激酶常规静脉给药属全身治疗,血栓局部药物浓度低,药物作用时间短,溶栓效果不甚理想(由于病例因素,未进行治疗对比),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血栓内CDT,使尿激酶局部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尿激酶的使用中,因尿激酶半衰期短,所以要做到现配现用。CDT过程中,为降低尿激酶溶栓时的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每日抽血检测凝血,以便及时调整抗凝、溶栓药物剂量,同时严密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

在下肢DVT急性期的治疗中,肺栓塞及脑出血为最严重的并发症。据统计约有超过60%以上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和盆腔静脉血栓,本组病人因术前均置入临时下腔静脉滤器,所以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这也符合下肢DVT治疗指南的建议。在下肢DVT的诊治过程中,为避免肺栓塞的发生,需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若患者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心率加速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时,应及时给予高流量吸氧,并报告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在抗凝、溶栓期间,应特别注意患者血压、神智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避免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综上所述,下肢DVTCDT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护理时需要注意避免导管拖出、移位、打折、污染,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急性期下肢DVT病人症状明显,发生肺栓塞风险高,因此护理中需注意专科性、个体化、流程化、整体性责任制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减少下肢DVT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彭波黄淑君时德任红艳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