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育龄妇女护理生殖道感染透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目的:探讨“双主互动”社区护理模式在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RTIs)控制中的可行性。方法:在深圳市福田区下沙社区内已建立健康档案的7566名育龄妇女中,电脑随机抽取756人,运用“双主互动”社区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采用自身对照,比较干预前后育龄妇女RTIs防治知识知晓率与态度正确率、育龄妇女个人相关卫生行为的正确率。结果:干预后的育龄妇女对生殖道感染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态度正确率、相关行为正确率,由干预前的54.8%、46.5%、66.2%上升到干预后的68.5%、61.5%、77.6%(P<0.01)。结论:“双主互动”社区护理模式让育龄妇女正确认识生殖道感染知识和掌握自我保健意识,减少RTIs的危险因素,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社区护理模式;生殖道感染;控制;应用;效果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生殖道感染的新发病例数高达3.33亿,育龄妇女患病率尤其高。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TractInfections,RTIs)是威胁育龄妇女健康的主要原因[1]。有研究表明,RTIs的高发病率是性病/艾滋病的促进因素之一[2]。虽然发病率高、危害较大,但妇女就医比例却普遍较低[3]。“双主互动”即在社区护理过程中,社区护理人员的主导作用与护理对象的主体性彼此作用。护患互相沟通联系,形成在社区护理人员适时启发下社区护理对象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并及时反馈疾病、治疗信息。在社区护理对象积极参与下社区护理人员主导护理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可以使护理对象及时得到相关信息,从而达到两者互利的效果[4]。深圳市下沙社康护理组自2007年7月~2009年7月以“预防妇女疾病,提高生殖健康”为主题,运用“双主互动”社区护理模式宣传普及妇女RTIs卫生保健知识,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下沙社区育龄妇女人数共8420人,已建立健康档案的育龄妇女7566人(其中常住857人、暂住6709人),建档率达89.85%。已建立健康档案的育龄妇女年龄构成:15~19岁263人,占3.47%;20~29岁5010人,占66.2%;30~39岁1947人,占26%;40~49岁346人,占4.5%。学历构成:文盲105例占1.38%;小学210例占2.77%;初中3852例占50.9%;高中2063例占27.2%;中专534例占7%;大专445例占5.8%;大学347人占4.5%;研究生10人占0.13%。职业构成:工人2258人占29.8%;商业服务447人占5.98%;待业438人占5.79%;家务1805人占23.86%;教师148人占1.96%;科技人员335人占4.4%;金融财务155人占2.05%;其他职业1980人占26.16%。通过电脑(罡正软件系统)单纯随机抽样1名为第一名,然后每隔100号进行系统抽样,抽出样本量756人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并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干预前、后育龄妇女RTIs防治知识知晓率与态度正确率、育龄妇女个人相关卫生行为的正确率。下沙社康中心护理组于2007年7月对756名育龄妇女进行基线调查,以无记名方式填写统一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生殖道感染的基本知识、态度、相关行为的认知,问卷结束后进行妇科普查。此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年的“双主互动”社区护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如护理组制定了一系列干预措施,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发放有关生殖道感染的科普小册、出版宣传栏、播放健康教育录像、举行生殖道感染知识讲座,介绍生殖道感染与避孕套的使用、常见妇科病的防治;联合妇科医生进行义诊、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咨询、举行专题讲座介绍生殖道感染概念、症状以及传播途径等;采取免费发放避孕套等干预措施,普及RTIs的卫生知识。
1.3统计学分析:用Excel录入调查数据,统计学方法使用u检验。
2结果
2.1育龄妇女RTIs防治知识干预前、后效果比较:见表1。
表1表1育龄妇女RTIs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与态度正确率比较
问题类型
内容
干预前
干预后
u值P值
知识
RTIs的种类
44.5
56.3
4.472<0.01
RTIs的传染途径
62.5
78.6
6.654<0.01
RTIs的危害
48.7
60.3
4.657<0.01
RTIs的防治知识
65.2
75.1
4.445<0.01
总知晓率
54.8
68.5
5.558<0.01
态度
相信注意卫生可预防RTIs
47.9
59.0
4.696<0.01
不受RTIs感染的自我保护措施
44.6
57.5
5.510<0.01
认为感染后首先想到求医
50.8
66.9
6.671<0.01
认为得了RTIs应去正规医院看病
48.9
78.1
21.95<0.01
总正确率
46.5
61.6
7.26<0.01
注:干预前、后效果比较,P<0.01
2.2育龄妇女相关卫生行为的正确率比较:见表2。
表2育龄妇女相关卫生行为的正确率比较
卫生行为内容
干预前
干预后
u值P值
每天清洁外生殖器
88.12
96.23
5.065<0.01
用正确方法清洁外生殖器
58.11
78.63
7.972<0.01
不直接坐用合用马桶
78.20
83.26
2.466<0.05
不与家人共用一条毛巾
56.35
72.96
7.237<0.01
经期不性交
91.80
98.61
5.012<0.01
性生活前后清洁外生殖器
总正确率
76.46
66.21
87.57
77.62
5.285<0.01
4.915<0.01
注:干预前、后效果比较,P<0.01
3讨论
3.1护理干预前、后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基线调查看,下沙社区育龄妇女以暂住为主,占88.6%;文化程度底,初中及以下文化占55.1%;普遍缺乏卫生知识,缺乏对健康行为的识别能力。通过“双主互动”社区护理模式的干预,使下沙社区育龄妇女对RTIs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4.8%上升至干预后的68.5%,其中对“RTIs的传染途径知识”干预前后差异较大(16.1%);对RTIs态度正确率由干预前的46.5%上升至干预后的61.6%,其中“认为得了RTIs应去正规医院看病”的态度干预前后差异较大(29.2%)。两者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育龄妇女个人相关卫生行为总正确率由干预前66.21%上升至干预后77.62%,其中“用正确方法清洁外生殖器”的卫生行为干预前后差异较大(20.52%),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双主互动”社区护理模式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有利于RTIS感染控制:通过“双主互动”社区护理模式的干预,在下沙社康护理人员的适时启发下,健康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社区护士定期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活动[5],经社区宣教、行为干预等手段,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合作,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健康信息的传播和行为的干预,帮助辖区育龄妇女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使她们了解性器官的特点和妇科疾病的发病原因、RTIs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等知识,帮助育龄妇女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生殖道健康的危险因素,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6]。引导育龄妇女选择适当的避孕节育方法,减少和控制意外妊娠、婚外性接触、无节制人工流产等不良行为。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人员适时启发下辖区育龄妇女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疾病、治疗信息,从而提高她们认识疾病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减少RTIs的危险因素,有效地提高了育龄妇女对生殖道感染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免费妇科普查,对结果呈阳性者,建立随访表,提醒其按时就医。受干预对象的生殖道感染知识知晓率提高13.7%,生殖道感染率降低6.34%,防治疾病取得了成效,达到了预期效果。
3.3善用社会资源,有效开展社区护理活动:RTIs的预防不仅要从医学角度出发,更要从社会角度出发[7]。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不仅是治疗者、护理者,也是卫生保健指导者。积极运用“双主互动”的社区护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护理其特有的优势,调动各部门参与,既方便社区居民,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又能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项目开展以来,下沙社康动员社会力量,善用社会资源,在市、区健康教育所,下沙股份公司、下沙居委会的大力协助下,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促进社区健康行为的建立,有效开展社区护理活动,为RTIs的社区预防、护理得以顺利开展提供了平台,亦为社区护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有利于社区护理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4参考文献
[1]刘述森.生殖道感染的治疗近况、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J].中国性病爱滋病防治,2002,8(2):120.
[2]严朝芳,杨云华.云南两县生殖道感染提供服务现状及资源的分析与思考[J].卫生软科学,2001,15(3):32.
[3]王群.社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5):5048.
[4]王恩婷,黄建伟.构建“双主互动”的社区护理模式[J].社区医学杂志,2006,4(10):39.
[5]胡剑琴.社区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探讨[J].全科护理,2009,7(8B):2158.
[6]范文燕,袁兆康.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干预及干预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06,7(6):154.
[7]刘小平,樊尚荣,李建武,等.深圳市人工流产女青少年生殖道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