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1麻醉剂对体温调节的抑制作用
整个身体的温度是由温度调节系统来调节的,它协调热和冷的防御机制,这些有效反应通常保持机体中心体温在正常值上下波动0.2℃,局部麻醉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人体所有体温调节反应均受神经中枢控制。脊髓和硬膜外麻醉阻断了身体一半以上的神经传导,这种温度调节的末梢性抑制是局部麻醉时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令人意外的是局麻也损害中枢性温度调节,即使局麻无直接的中枢影响。这种作用并不单纯是由于麻醉剂经循环入血的原因。而似乎是由于温度调节系统错误地判断了被阻滞区皮肤温度异常升高,从而使其能忍受比正常中心体温低的温度而不发生寒战。典型情况下血管收缩和寒战阈值降低0.5℃,出汗阈值约升高0.3℃,这种变化导致阈值间距增大至正常的3~4倍。
1.2大量输液输血
成人静脉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一个单位(200ml)4℃血液,中心体温约降低0.25℃。因此,大量输入未加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3低温环境
通常情况下,手术室内温度很低。虽然环境温度足够高时,可以保持病人术中体温正常,然而经常保持室内温度在25℃以上,对身着手术衣的外科医生将是很不舒服的。
1.4体腔开放
水份从大的手术口蒸发也是重要散热原。
2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并发症
2.1伤口感染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即使轻度低体温也可通过直接损害免疫功能尤其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和减少皮肤血流而降低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围手术期低体温也与蛋白质消耗和骨胶质合成减少有关。研究表明:择期结肠切除术中出现低体温的病人,其伤口感染率增加2倍,并使这些病人住院时间增加约20%。
2.2出血增加
轻度低体温可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物质活性。一项实验结果表明:低体温明显增加失血量和对同种输血的需求。
2.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近期发现,轻度低体温(低于中心体温0.5~1.2℃)可引发由交感神经兴奋所介导的高血压,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100%~700%和整个系统性血管收缩。当中心体温降低1℃时,就可出现寒战,整个机体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研究表明:中心体温降低1.5℃,心动过速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就增加2倍。StevenM等对300例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即将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表明:围手术期保持正常体温可减少心脏疾病和心动过速的发生。
2.4对代谢的影响
轻度低体温降低大多数药物代谢速度,明显延长术后恢复期。
2.5不适感增加
在全麻恢复过程中,未加保暖的病人寒战发生率大约是40%,同时伴有肾上腺功能增强和不适感。有些病人主诉术后寒战和发冷的不适感要比手术时疼痛严重。
3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3.1注意预防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病人有许多不利影响,各级医务人员对此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如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等。手术过程中,皮肤是热量散失的主要部位,通过覆盖皮肤可减少皮肤热量散失。通常情况下,覆盖单层绝热层约可减少30%热量丢失,不过,多加覆盖层并不能相应减少热量散失。
3.2加强围手术期体温监测
加强对围手术期病人的体温监测,对于早发现低体温是十分重要的。通常医护人员只注意体温是否升高,而对体温在35.5℃以下者常未予重视,此时要及时测量病人的直肠温度,采用能测量35℃以下的体温计,插入深度要达10cm。对于低体温病人,要加强保暖,必要时采取主动保温措施。
3.3主动保温
为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或对已发生低体温的病人常采用主动保温措施。常采用的方法有下列2种。
3.3.1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加温
此措施是保持中心体温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大量输液输血时此方法更合适。研究表明将液体加温至37℃,就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3.3.2使用压力气体加温盖被
压力气体加温盖被是目前最有效且可能的方法。1993年国际麻醉协会年会上各国学者对现有的两种加温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这两种方法分为压力气体加温系统和循环水系统,结果表明:无论在婴幼儿还是成人,前者都能较后者更好地保持机体正常体温。总之,应加强对手术过程中病人的体温监测,尽量采取多种措施维持其中心体温在36℃以上,以利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