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病人参与型护理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不同时期的护理学,受不同医学模式的影响,而对护理学发展影响较深远的是“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之所以对19世纪以来的护理学发展影响深远,根本原因是其方法论即临床护理学(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突出成就。尽管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早已提出,但至今尚未在护理领域深入普及。这除了有生物医学模式定势较大和人们思维贯性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护理模式自身的方法论问题还未完全确立。整体护理观的引进,将会起到促进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肯定生物因素作用的同时,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归根到底要靠自我调节和培养。所以,要实现护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强调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要求护理人员注重把护理科学技术同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护理中病人应与护士共同处于主动地位,而不是听命者。建立病人参与型护理模式即护理模式从原来的主动(护士)—被动(病人)型向指导(护士)—合作型(护患)和共同参与型转化。护患关系也将从过去被动的服从型护患关系转变成为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将病人参与为中心的思想融进护士的护理程序、操作程序及健康教育程序中,使病人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健康决策和促进自我护理。
2病人参与型护理模式的理论根据
多年来我们实行的是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主张病人参与护理决策和自我护理,因此,助长了病人对医护工作的依赖性,护士只是按医嘱办事,没有为病人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也很少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病人和家属习惯于单纯被动地接受护理服务,而不是主动参与健康决策和促进自我护理。这不利于病人健康状态的恢复,不利于病人尽快地恢复自理能力,尽快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使护理质量只能在低层次徘徊。美国护理学专家Orem认为,个人应对与其健康有关的自我护理负责。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并强调护士的责任是帮助而不是替代。[3]根据Orem的理论,病人参与护理模式的护理原则是:护士要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其参与决策的能力,协助病人创造疾病状态下新的自我护理技巧,修正自我形象概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克服疾病的影响,努力提高其行为能力。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参与的行为往往是他们自我概念的支柱,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感导致自理能力下降,心理上的挫折感十分强烈从而加重了其思想负担,必然会使心理状态失衡。让病人参与自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病人的参与,使其心理过程不断完善,从而尽快达到身心相适应的状态。人只有不断地通过参与决策和自理,才能保持自己的自尊心不致受损,才能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才能促进病人的心理康复。病人参与型护理模式是通过调动病人自身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自己的健康决策和自我护理中来。这样护士可以通过病人的参与程度,更好地了解其机体状况和心理活动,为我们制订正确、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资料。病人的参与行为可以对我们的护理方案及时进行反馈,帮助我们及时纠正护理计划中的失误和不足,使之更加适合于病人的心理、生理状态,从而促进早日康复。
3病人参与型护理模式的实践探讨
激发病人的参与愿望,满足病人参与需求,提高病人的参与能力,是护理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护理工作提高内在质量的关键。我们强调病人的自我参与,是指其在生理、心理方面出现障碍和功能受到损伤而不能自护的特殊情况下所进行的自己主动参与及配合他人援助的护理活动。只要病人病情允许,我们从病人一入院就积极为其提供信息,引导病人参与。从调查中发现:[4]有部分病人没有参与愿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医院情况不熟悉,对自己的疾病不了解,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3.1为病人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程序性信息,使病人了解不同阶段医疗、护理活动的意义,取得配合并积极参与。比如:对外科病人要提供从入院(介绍环境、规章制度)→术前准备阶段(各种术前检查)→术前1天→术后麻醉恢复期→康复期→出院前→出院后复查等各阶段的信息等。我们体会,若是将病人住院过程中的每一护理步骤、护理目标及计划向病人解释并进行具体指导,病人的参与程度会大大增加。
3.2为病人提供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的信息,增强病人安全感及参与的信心。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第一次接触病人,首先做自我介绍,让病人知道责任护士是他信赖的人,是病人利益的代言人;向病人介绍他的医生,使病人相信,医生会全心全意治疗他的病;向其介绍同病室的病人,嘱其有事可互相关照并互相学习,这样就会增强病人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参与的信心。
3.3请积极参与护理决策及自护活动的康复期病人传授体会,为病人提供各种感觉方面的信息。如:术中的感觉、术后新的自理方式的体验、早期下床活动的经验等。这种病友之间的直接交谈并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将会启发病人的参与意识及参与行为。
3.4为病人提供各种知识信息,提高病人的参与能力。根据调查,[4]病人实际参与的程度大大低于其参与的需求,这种落差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地搞好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病人的参与能力。按照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是促成行为形成或改变的必要条件。随着知识的增长,理解的加深,需求愿望的增大,将逐步地影响病人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的改变,最终导致行为的改变。因此,要提高病人的参与能力,首先要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整个教育过程对减轻病人忧虑,并获取在治疗、护理中的正确参与起到巨大作用。
3.5护患双方信息交流促进了双方合作及病人的参与。就病人而言,在参与健康决策和自理中接受护理人员的教育指导与鼓励的作用,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及时地把自己健康状况反馈给护理人员,为共同制订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了依据,有力地促进了病人的参与及护患双方的合作。
4确定病人参与范围,使病人参与活动落到实处由于多年来我们实行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没有提倡病人及其家属参与护理决策及自理。要实现这种护理模式的转变,在护理人员实现思想观念转变的同时,从护理管理上,我们进行了实践研究,初步确立了以下6项病人参与范围,为护理人员在指导病人参与护理决策及自理时提供导向。
4.1参与对本人自理能力及对疾病认知水平的评估,主动提供需求信息。
4.2参与制订护理计划、护理目标及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目标。
4.3参与力所能及的自理。
4.4参与健康教育,改变自己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并主动了解自己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4.5参与“配合行为”指导练习,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配合行为是指当病人机体功能受损而不能自护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配合他人援助的护理活动。如外科病人术前练习床上排尿、咳嗽排痰、床上洗漱、深呼吸、松弛训练、术前、术后饮食配合、不良习惯纠正、术后体位配合、各种引流管配合、翻身、床上肢体活动、早期下床活动、早期功能锻炼等。
4.6参与评价护理效果及健康教育效果。
以上6项初步确立的病人参与范围,还有待今后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及完善,以不断充实及扩大病人的参与范围,提高病人的参与程度,使病人确实成为掌握自己健康命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