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教学模式的转变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开展学习。在急救护理课程中,我们根据急救护理工作的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同时将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学做合一”。教学中注重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改革的途径
2.1课程目标的制订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题组教师经多次讨论,并走访市内5家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认真分析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结合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护理理念;具备较扎实的急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急救的基本技术、技能,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除颤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2)能力目标: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能将掌握的专业技术转化为从事临床急救护理的职业本领;具有主动求知和继续学习的能力。(3)素质目标:热爱护理专业、爱岗敬业,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乐于奉献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慎独严谨的品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良好的护士仪表、举止、语言、态度和职业情感。
2.2教学内容的组织
目前,急救护理学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即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属于形式化的知识,工作过程中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很少涉及。为此,课题组成员与医院专家共同研究,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重新排序,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确立急救护理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并按急救护理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境,确立了院外急救→医院急诊救护→医院重症监护三大学习情境,10项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的安排依照救护过程,使教学内容与临床急救护理过程保持一致,这样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我们对“院外急救”这一学习情境设置了4项工作任务:(1)紧急呼救;(2)现场评估;(3)现场救护(心肺复苏、电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4)安全转运与途中监护。其中每一项工作任务又制订出对应的学习内容和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使其初步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护方法。
2.3学习情境的安排
学习情境安排在模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因此教学需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室参照医院的急诊室布置,里面配有相应的急救设备。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或项目驱动法,上课前1~2周,教师将案例或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每5~6人为一小组,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在课堂上小组长扮演护士长,指导本组学生完成急救的工作任务。下面以一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为例引入学习情境:上午10时左右,120救护车转入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病人。其家属代诉,病人1小时前因与邻居吵架,自服有机磷农药(乐果)200ml。查体:T:37.8℃,P:120次/分,R:30次/分,BP:130/80mmHg,神志不清,皮肤湿冷,肌肉颤动,瞳孔针尖样,口角流涎,两肺较多哮鸣音和散在湿啰音。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病情,工作任务描述为:接收急诊病人→预检分诊→急诊处理3项,接着由学生实施具体工作:(1)接诊病人,分析病情。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评估病情。(2)制订计划。通过病情评估,指出该病人属于Ⅰ级危急症病人。学生自行制订抢救计划,拟订具体的急救措施。(3)实施计划。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拟订的计划给病人实施急救:反复洗胃、静脉穿刺给药、吸氧、吸痰、心电监护,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经鼻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等。实施过程中强调对病情的监测,对每一项完成的工作步骤进行记录。(4)工作评价。每一项工作任务完成后,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工作完成质量等进行有效评价。(5)学结。下课前教师对抢救是否按计划完成、医护配合是否到位、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等进行总结。
2.4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2)项目教学法。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以小组合作形式来学习,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病人和护士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换位思考,训练学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并树立服务意识。(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完成任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使学生树立团队意识。(5)现场模拟演练法。通过模拟现场的急救训练,培养学生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训练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运用急救技术展开现场救护的能力。
2.5考核方式的改进
传统的单纯以学生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评定成绩的方式已不适应教学的发展,必须考虑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主要包括:(1)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实训报告、平时作业、操作抽查、临床见习;结果评价包括期末理论考试、综合操作考核。(2)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组学生间互评、小组间互评,最后加上教师评价。通过以上综合评价,使课程考核更加公平、全面和客观,更好地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3体会
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序化,融入真实的护理工作任务,由学习情境引出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对急危重症病人从院外救治到重症监护的教学目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工作任务相对应,课程整体设计紧扣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项目内容及实施效果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检验。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思考、探讨,不断创新,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探索出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周薇 韦衡秋 王章安 黄沂 梁国隆 蒋争艳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