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论文2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论文2篇

第一篇

1、AMI一般护理

1.1绝对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初期的重要措施,这是为了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复,还可以使促进梗死灶周围侧枝循环的形成,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第l~3日绝对卧床休息,翻身、进食、洗漱、排便等均由护理人员帮助料理;第4~6日可在床上活动肢体,无合并症者可在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每次20分钟,每日3~5次,鼓励病人深呼吸;保持环境安静,清洁舒适,限制探视,减少干扰。协助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压疮。第2周后开始在室内走动,逐步过渡到室外行走自己洗漱,就餐。根据病情和对活动的反应,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

1.2立即吸氧:充分吸氧可吸氧改善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疼痛,缩小梗塞面积。一般临床上采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天,流量(4-6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同时要保持鼻导管的通畅,防止分泌物堵塞。吸氧过程中,应经常巡视,保持鼻导管、鼻塞通畅,湿化瓶要及时加水,保证氧气充分湿化后吸入,减轻氧气的干燥及刺激作用;吸氧时清洁鼻孔,每24h更换1次吸氧管并由另一鼻孔插入[10],灭菌湿化水每24小时更换1次,减少肺部感染。

1.3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小时之内极易出现心律失常而猝死,为了急救用药,必须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常规选择左侧肢体置静脉留置针,同时避开右侧肢体以便行PCI治疗。

1.4快速止痛: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因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同时派专人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需注意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现这些情况需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相应的处理。

1.5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表现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波动,致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心绞痛发作,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护理人员应及时分析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变化原因,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化,针对不同患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语言安慰,介绍心肌梗死的症状,接受治疗、吸氧、病情监护的重要性,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检测以及护理。在救治过程中,护理操作时要动作敏捷,轻、稳、准、快、以消除病人的不安,给病人安全感和信任感,让病人对成功医治疾病充满信心。

1.6并发症的护理:①心律失常:一般在急性心肌梗塞头24~48小时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若室性过早搏动频发(5次/min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如心电监护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好抢救药物和抢救器械,如除颤仪、起搏器、呼吸机、吸痰器等,随时准备抢救。②心力衰竭:多发生于心肌梗塞的最初几天,以左心衰为主。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的变化,一旦发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烦躁、紫绀、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时,应立即予半坐卧位、输氧等,并通知医生釆取急救措施。③心源性休克:常发生在发病1周内,在病后24-48小时内,常因广泛性心肌坏死,缺血致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和减弱引起的心源性休克,严重的休克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反复出现。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半小时或1h测量1次,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下降到80mmHg以下、尿量<20ml/h;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特别是末梢循环,如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表情淡漠等应考虑是休克。予保持休克体位,并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遵医嘱用升压药及血管活性药物以补充血容量,如多巴胺等。

2、溶栓疗法护理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造成心肌严重缺血坏死,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尽快使血栓溶解,恢复心肌再灌注,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对维护心脏功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者冠脉再通的成功率为50%-70%。一般用尿激酶1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输注完毕。溶栓前即行心电监护,以便随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溶栓后24h内每30min行12-18导联的心电图检,以后每日描写心电图1-2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应询问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脑出血、脑血管病等、溶栓禁忌症。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严格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给药途径、方法、疗效、副作用。由于尿激酶、瑞替普酶、肠溶阿司匹林、肝素钠、肝素钙等抗凝药物易出现出血并发症。因此,溶栓过程中应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严密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紫斑、大小便、呕吐物、意识、瞳孔变化,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3、急诊介入治疗及护理

AMI急诊介入治疗成为冠状动脉再通的又一重要手段,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将成为冠状动脉再通的重要治疗方法,目的在于尽早挽救心肌细胞。我国目前阶段AMI的再灌注治疗仍应以溶栓为主,然而对下述情况应选PTCA,存在溶栓禁忌证、对升压无反应的心源性休克等。符合上述条件的高危病人,导管室设备及手术人员技术条件要好,有熟练的PTCA技术,并能在AMI病人就诊30-90min内开始PTCA及支架治疗。护士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

4、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供血的冠状动脉供应不足或者停止运作而引起的急危重症,其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且发病死亡率较高等特点,护理工作是决定患者治疗效果好与坏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与严密观察病情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知识和操作技术,具有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急救技术和较强的预见性,严密监护病情,实施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才能及时挽救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

作者:何媛明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第二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94例,患者均根据中华医学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给予确诊。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45~75岁,平均(59.6±3.7)岁;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22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18例,冠心病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例,脑血管疾病6例。排除近6个月采取过手术治疗者,恶性肿瘤患者,智力低下无法正常沟通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急救护理程序采取AMI常规护理,即饮食护理、体拉护理、吸气护理、溶栓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保持呼吸道通畅、疼痛护理、压疮护理、生活护理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急救护理路径干预:(1)有效判断病情,认真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瞳孔、血压、体温、呼吸、脉搏)的检测工作,遵医嘱采取生命体征监护、心电监护、止痛、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2)由于多数急救患者易因病情出现悲观、疑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了治疗及护理的有效进行。针对此,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向其说明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加强使其对疾病的认知,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3)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急性心肌梗死的产生、发展及归转过程,认真介绍各类监护仪器及监护环境的应用情况,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说明操作的意义及目的,使其正确了解护理行为,从而有效增加患者住院期间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4)AMI患者身体功能较差,多数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伴有其他合并症。因此,应加强对患者心脏外症状的观察与处理工作,如:乏力、疲劳时应及时测量血压;恶心、呕吐时应认真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及发生时间;憋气、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先与呼吸系统类疾病相区别;严密观察患者四肢活动状态,避免脑梗死出现。(5)建立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体系,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性。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者,应倡导患者家庭及朋友给予更多理解、照顾及支持,注意言语及行为得当,避免患者因过度刺激而影响健康,并促使其能在家属及朋友的关心下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复发率、病死率及护理前后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舒张压、收缩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AMI属于临床常见的急、危、重性心血管疾病,多数症状不具备典型性,且并发症及病死率较高,有效的急救方案及优质的护理措施是决定AMI患者预后的关键。AMI是多类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有资料显示,心理及社会原因在AMI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AMI患者在疾病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加之多数AMI患者为老年人,各器官逐渐衰退,因此在就医期间,他们会产生各种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同时,AMI患者的情绪状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暗示性高、稳定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易出现消极的情况,继而降低对治疗的依从性,无法有效的配合治疗及护理操作。针对患者此类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有的放矢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消除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积极配合急救治疗及护理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通过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后,住院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心肌梗死院内的复发率及病死率各项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心率、呼吸、舒张压、收缩压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研究结果可见,急救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等待医嘱的时间,减少护理差错,继而提升了急救质量。同时,通过对AMI患者采取急救护理路径干预,使护理人员可以准确、全面的观察病情,并认真进行护理操作,避免了因主观原因所致的护理疏忽及遗漏现象,降低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保障AMI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作者:郝雁华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