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将中心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另一组采用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指标,比较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第一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低,护理满意率高,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采用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措施;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常见类型,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的特点,数据调查显示死亡率达到10%-18%,且多数患者在送往医院之前已经死亡[1]。缩短发病到救治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为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了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纳入时间段为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处于41-78岁阶段内,平均(60.2±1.7)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处于40-76岁阶段内,平均(61.0±2.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鲜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针对性比较。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依据《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患者症状表现为胸闷、出汗、心前区疼痛,伴有窒息感;入院后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后确诊,心电图ST段抬高。(2)排除标准:认知障碍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严重肢体疾病患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试验组采用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1.3.1成立急救小组
首先成立急救程序化护理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科室主任、主治医师、护士等。其中护士长、科室主任负责制定护理程序和具体内容,要求参考相关文献,获得专家的意见,并结合急救中心实际情况;然后对组内成员进行操作培训,包括护理评估、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要求护士长向责任护士讲解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的理论知识,开展模拟实践训练,促使护士能够熟练应用。
1.3.2建立反应机制
出诊的快速反应机制要求接到急救电话后1分钟内出车,医护人员在车上和患者家属联系,了解患者病情状况,包括是否存在胸闷、乏力、心绞痛等先兆症状,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估[3]。另外,对家属进行指导,采取积极的急救措施,确定接车位置。
1.3.3生命体征监测
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变化,进行心电监护,初步诊断后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胸痛患者要含服硝酸甘油,使用止痛药物;心衰患者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外,还要关注肺部啰音变化,加强输液护理;休克患者着重观察皮肤和面色改变,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对症处理;血栓形成患者要进行肢体活动,观察皮肤肿胀、疼痛、呼吸等指标[4]。通过急诊绿色通道送达急诊科后迅速展开抢救。
1.3.4保持呼吸通畅
对患者进行吸氧支持,可以采用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的形式。吸氧能够增加心脏的氧气供给,降低心脏负担,减轻心绞痛、心律失常的影响,有效控制梗死面积[5]。昏迷患者将头部倾斜,清除口鼻分泌物,确保呼吸道畅通,或者通过气管插管来促进呼吸正常。
1.3.5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突然发病,且伴有心前区疼痛,容易引起过度紧张、恐慌、焦虑等情绪,不仅不利于急救处理,甚至还会加重病情。为此,一方面要稳定患者的情绪,采用有效干预措施放松患者的紧张感,提高治疗配合程度。另一方面,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告知家属通过有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结局,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参与到患者的救治过程,积极鼓励安慰患者,提高治疗信心。
1.3.6转运护理
转运途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通畅;能够正常静脉输液,做好穿刺部位的固定,避免发生意外;生命体征监测要连续性,不能撤掉心电、血压等监护设备;准确记录患者的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等指标。另外,转运容易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从而引起梗死面积增大,因此,搬运过程中使用软担架,并系上安全带同时有护理人员进行指导,不要急刹、急转、过度颠簸,预防意外事件发生[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指标,包括第一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2)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前者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水平、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定,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不良事件、护理满意率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和χ2检验;治疗恢复指标作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和t检验。P<0.05说明组间对比差异鲜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恢复指标比较
由数据结果可知,试验组患者第一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低,护理满意率高,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急救时间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关键作用。传统急救护理是针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被动处理,因此护理操作无序。文中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规范救治和护理,达到预定的目标。具体来说,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第一,注重抢救细节,医护人员能够合理安排操作时间,提高抢救效率;第二,明确的分工和程序化的管理,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差异,缩短救治时间;第三,对患者的病情把握具有前瞻性,能够预测病情的发展,将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第四,加强了医患沟通,通过指导患者家属开展急救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8例试验组患者第一救治时间平均为11.2min,溶栓时间为40.6min,住院时间为17.1d,均短于对照组的13.4min、43.7min、2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护理满意率达到92.1%,高于对照组的71.1%;心血管事件发生3例,死亡2例,分别占比7.9%、5.3%,低于对照组的26.3%、21.1%,和周艳?的研究数据接近[8]。综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采用急救程序化护理路径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小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交感风暴的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28-130.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2010,20(04):254-255.
[3]刘丹,陈红.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2):4695-4696.
[4]刘伟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1,26(11):39-40.
[5]韩春雨.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08(10):2772-2774.
[6]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72-73.
[7]杨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1(9):1214-1216.
[8]周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1-12.
作者:栗艳红 单位:云南省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