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偏瘫康复论文:偏瘫康复医护研究现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张音李威作者单位:苏州市中医医院
针灸对康复训练的作用
中风偏瘫的软瘫期(脊休克期),虽然可采用异化技术的促进方法,如快速擦刷、快速牵伸肌肉、挤压肌腹、短暂冰敷、皮肤刺痛等[22],但这些治疗方法费时费力,其刺激量相对较小,疗效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此时用针灸醒脑开窍法,针刺水沟、内关、合谷、尺泽、三阴交、委中,给予大幅度提插捻转产生强针感,临床显示该方法有较好疗效[23]。冯斌等[24]认为刺激涌泉或涌泉周围的足底,与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中的利用逃避反射的诱发作用相类似,刺激后出现明显的屈曲反应,既可直接兴奋下肢屈肌,又可预防与减轻伸肌的痉挛,此法以运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早期神经反射弧的建立以促进瘫痪的肌力迅速恢复。针刺可提高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意识。郭泽新等[25]在治疗中体会到,选用头针疗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配合医师锻炼的意识明显增强,医师可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研究证明,针灸可刺激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26],改善颅内血液循环[27],而且还可以改善人体大脑皮层电活动[28],从而有效地减少康复训练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针刺可缓解痉挛状态。当脊休克恢复后肌张力逐渐增高以至出现痉挛,解除痉挛状态、抑制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速度运动、精细运动成为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任务[29]。严伟等[30]运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针刺以患肢痉挛肌附近穴位为主,降低了牵张反射,使肌张力降低,结合康复训练中的抗痉挛、神经促通技术,可缓解偏瘫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及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周光辉等[31]在BrunnstromⅢ期后,瘫痪肢体出现痉挛时,选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可加强中枢的双向调控作用,达到抑制兴奋过高的脊神经的目的。
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的意义
传统针灸疗法虽然促进了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但若缺少针对性的练习和正确指导,就很容易产生代偿运动和不正确的运动模式,而这种代偿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很难纠正[32];所以患者只有通过系统康复训练,分阶段、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反复动作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大脑运动皮质区动作定型的完成[33]。在康复学理论没有普及之前,人们缺少运动模式的概念,随着康复评定标准的不断完善,使越来越多的中医师认识到“独取阳明”实际上仅适用于中风后瘫痪早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BrunnstromⅢ~Ⅳ期,主动肌肌张力恢复并增强后,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协同运动,某些关节可以出现独立运动,此时上肢的屈肌过屈是由于伸肌未能过伸,下肢的伸肌过伸是由于屈肌不能过屈所致,故此期的针灸治疗应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阴阳经穴相配,减少对原屈(伸)肌的针刺,而改在相对应的原拮抗肌的针刺治疗,协调及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控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