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的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校兼具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以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基本采取先理论学习后临床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割裂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也忽视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开展社会定点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有利于口腔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会服务;学生培养
20世纪60年代,服务学习理念在美国高校开始萌芽[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形,极大地改变了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高校未来的发展走向[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功能之上逐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承担校园资源社会共享、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等社会责任,在将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以口腔医学本科专业为例,人才培养基本采取先理论学习后临床实践的模式。这种模式尽管有利于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却也割裂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忽视了口腔医学的社会性。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虽然具备了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却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开展系统性的社会定点服务,可以有效改善口腔医学生现有培养模式的弊端。
1 口腔医学生现行培养模式分析
以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例,学生学制五年,在校共10个学期。大一主修公共理论课,大二加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三到大四下学期逐步从专业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强化训练,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约7.5学期,大四下学期临床见习3个月,约0.5学期,大五专业实习10个月,约2学期。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理论灌输+实地演练”。因山西医科大学目前为多校区管理模式,中都校区地处晋中市高校园区,迎泽校区地处太原市中心,与各实习医院距离相近,学生大一到大三在中都校区学习生活,大四搬至迎泽校区,大四下学期开始分派到各医院临床见习。这种“理论灌输+实地演练”的培养模式为多校区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学生低年级在高校园区集中学习,解决了老校区教室、宿舍不足的问题,统筹利用了新建校区的资源优势,节约了教学成本,有利于学生安全管理。学生高年级搬至市区实习,节约了交通成本,方便学生统一管理。但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弊端,医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没有临床的实际演练,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充分理解;同理,没有理论学习的穿插指导,临床实践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 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的意义
2.1 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除了教学、科研功能外,其社会服务功能不容忽视。实现这一功能的有效途径就是动员广大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宣传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推广先进的技术,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水准;以身示范,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大学理想的社会服务功能模式就是让大学成为社会中的良性堡垒,不断向周围辐射正能量。而口腔医学生能够发挥的社会服务作用则可以具化为提高社会群众的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保健水平。建立专业的口腔医学生社会服务团队,开展系统性的社会定点服务,一支学生团队固定对口某一社区或是某一街道,给予长期的、规律性的、持续性的口腔保健关注,将提升民众口腔健康水平的社会服务落到实处,而不是花拳绣腿式的举办几次义诊活动,或者象征性地举办帮助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这样才能打好提升大众口腔保健水平这场持久战。也只有通过系统性的社会定点服务,从基础抓起,慢慢培养大众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逐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口腔保健水平,日积月累,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民众的口腔健康状况。
2.2 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口腔医学人才只有精湛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优良的医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专注于知识的完备和技能的熟练,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把医师机械化的同时,把患者也物化为冷冰冰的对象。而现实并非如此,患者是拥有各种情感的个性化的人,身体需要医治的同时,心灵也需要关爱,医师与患者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合适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标准化、一刀切的治疗既不可能,也不可行。所以,医学生在成为合格的医师之前,首先必须成为合格的人,懂得尊重与关爱,懂得理解与共情,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病救人的初衷。同时,目前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上人文课程偏少,而且普遍不受重视,这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特别不利[4]。我国公德教育的不足,导致有些大学生有才无德,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对患者的痛苦麻木不仁。这样的人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往往利用自己的职务与岗位从事不正当活动,损人利己,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破坏力,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开展社会定点服务,让学生走出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让学生在与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社会,感受善恶美丑,感受人情冷暖,磨炼自己的三观,坚定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在其毕业走向社会时就不至于惶恐与无所适从;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不会迷失信仰,轻易被蛊惑利用;在面对患者时,也不会失去同情与爱心。
2.3 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
医科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受体的理论灌输模式:学生的任务在于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传统课堂上,教师很少因材施教,学生也很少主动思考,而低年级上理论课、高年级上实习课的培养模式也使学生很难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就更谈不上了。而社会定点服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服务方案的设计到服务效果的反思,教师只起指导作用,真正的教育主体变为学生,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而且社会定点服务从入学贯穿到毕业,随着学生学习重点的改变,社会服务学习目标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行合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所学,从而达到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3 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的模式探析
自2018年以来,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开始对社会定点服务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在本科各年级中按比例招收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创新实验班,在服务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培养方案进行大胆改革,将学习目标与社会服务目标有机融合,按照年级的渐长设立渐进式的服务学习方案,指定专门的带队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定点服务进行全程指导。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年级分阶模式和全程管理模式。
3.1 年级分阶模式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架构的改变,社会定点服务的目标和内容随之转变。因此,年级分阶模式可以按照年级的渐长划分成渐进式的不同阶段。
3.1.1 大一调查了解期
大一新生,入学伊始,新的学习生活刚刚开始,需要度过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适应期。配合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开展“大众道德认同调查”“社区居民构成调查”“健康知识宣传”等入门级的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初步了解与接触,逐渐熟悉对口社区情况。此阶段开展的社会定点服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其完成从依靠家庭的未成年人到独立成人的角色转变[5]。
3.1.2 大二普及宣传期
经过大一一年的调查了解,学生队伍和对口社区互相有了初步的认识,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随着大二医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开展,学生对医学有了大概的掌握,在社会定点服务中,逐步加大健康普及和道德宣传力度,建立大众健康意识,提升大众道德水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民众共同提高身心素质,协助共创美好社区,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再吸收。
3.1.3 大三专业引入期
口腔医学生从大三开始专业课的学习,相配合的社会定点服务也要逐步专业化。学习包括了解对口社区居民口腔健康状况,为居民定期检查牙齿,针对不同口腔专业课的开展,制定不同的口腔服务方案,例如:“口腔行为学”课程可以配合医患沟通实践,“口腔预防学”课程可以配合预防龋齿知识宣传等。
3.1.4 大四专业强化期
大四开始,学生专业课的学习逐步深入,基于之前社会定点服务的基础,民众基本的口腔保健意识已经建立。此阶段,学生可以调研民众个性化的口腔保健要求,结合自身细化的分科学习进度,点对点、一对一地为民众提供专业的口腔治疗服务,比如:配合“口腔修复学”的学习与实验,可以开展居民镶牙、补牙服务。此外,学生在大四时,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再加上对保研、推免加分政策的考虑,往往会集中性地申报课题和创新项目,而社会定点服务的开展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调研活动。
3.1.5 大五综合提升期
口腔医学生大五开始分派到各实习医院进行专业化综合训练,因各实习医院接收的本科实习生、规培生、研究生数量庞大,本科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可能少之又少,而社会定点服务的开展,大大弥补了实习中动手机会不足的缺陷。学生在医院观摩学习之余,在社区服务中可以进行足够的实践操作与反复练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实操技能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3.2 全程管理模式
口腔医学生的社会定点服务贯穿大一到大五,覆盖方案设计、服务实施、服务调整、效果评价、总结反思等全过程的互动学习模式。虽然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但教师的全程指导必不可少:首先,学院重视对教师的全程培训,从代课教师、辅导员到带队教师都应该进行专业性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社会定点服务意识、方案设计、执行过程控制等全过程的知识体系[6]。其次,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一个成功的社会定点服务方案的确立,是屡次试验调整后的结果,学生提出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帮助具化成实施方案,尤其是服务效果的评价,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而总结反思则是社会服务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做不好,服务和学习就容易脱节,导致服务只是单纯的服务,学习只是单纯的学习,二者没有相得益彰,这样社会定点服务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7]。
4 口腔医学生开展社会定点服务的效果评价
在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中,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学习方案,专业的教师团队从大一到大五带领学生完成社会定点服务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发挥指导性作用,对服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引导学生对服务进行反思,增进理论学习的效果,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纵向对比近五年的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患者满意度调查数据和学生满意度调查数据,结合近三年的社会定点服务社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一方面,可以看到创新实验班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医德认同度、患者共情度、医患沟通能力、临床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有明显的优化,较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创新性、独立性等方面也凸显出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社区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和健康状况在接受社会定点服务后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居民满意度随着服务年限的增长而增长,横向对比附近没有接受社会定点服务的社区,更能看到接受社会定点服务的社区口腔健康整体状况的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游柱然.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起源与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9(3):73-77.
[2]童卫丰.服务学习理念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4):44-46.
[3]郎益夫.大学功能演进与分类视角下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相互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3):130-133.
[4]李刚,郭静,王艳.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创新与社会实践[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5):63-64,75.
[5]范晓婷,张茂聪.服务功能视角下大学资源与社会共享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97-104.
[6]孙海涛,张宝铸,宁黎.基于“服务研习”理念下的口腔医学研究生社会公益实践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123-125.
[7]关婷,郝徐杰,周庆环,等.“服务学习理论”下医学生素质教育与医院志愿服务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15-16.754
作者:吴婷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