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子宫炎症中西医结合治理临床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迅速增高,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本文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现中药活血化瘀配合西医孕激素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活血化瘀.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和继发性痛经、月经失调、性交痛及不孕等为基本特征,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临床难治之症。笔者从2007年至2009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诊断标准参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2]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痛经诊断标准。治疗组40例,年龄(28.5±4.6)岁,痛经轻度8例,中度19例,重度13例;不孕者29例;性交痛者32例;经期腰痛者35例;B超及妇科检查有痛性结节或巧克力囊肿者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者10例;经腹腔镜检查确诊者8例。对照组35例,年龄(27.9±5.2)岁,痛经轻度7例,中度17例,重度11例;不孕者24例;性交痛者28例;经期腰痛者30例;B超及妇科检查有痛性结节或巧克力囊肿者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者9例;经腹腔镜检查确诊者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均从月经第一日开始服用米非司酮5mg,每日1次空腹服用,连续3个月。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中药采用活血化瘀,消瘕除瘀为治疗原则①中药内服,“消异汤”:桂枝、海藻、牡蛎、鳖甲、茯苓、桃仁、赤芍各12g,柴胡10g,香附15g,丹皮8g,当归9g,红花、乳香、没药各6g。连服用3个月。②不能内服中药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基本药方:续断、淫羊藿、三菱、桃仁、红花、五灵脂、炒蒲黄各15g,香附、当归、穿山甲、土鳖虫各10g。每日1剂,煎汁200ml,灌肠治疗,疗程3个月,以上治疗月经期停用。
1.3观察方法:治疗期间每月随诊2次,记录症状与体征变化,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并监视卵泡发育情况,随访1年受孕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统计学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1.4疗效诊断标准:参照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2]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诊断标准[3]。
2.结果
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愈显率78%,总有效率95%。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愈显率43%,总有效率71%。二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4例,29例不孕者有16例妊娠;对照组复发8例,24例不孕中有8例妊娠。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疾病之一,本病组织学上虽然是良性,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故有“不死的疾病”之称[4]。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西医主要是采用激素治疗,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及卵巢激素的分泌,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达到闭经,并使异味病灶萎缩,从而使症状缓解,该法停药后易复发。临床上也可采用手术手术治疗,直接切除病灶,但复发率也较高,根治术后易发生围绝经期症状。
中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属“痛经”、癥瘕”范畴,其病理特征是“血瘀”,肾亏经血不足,血行缓慢易成瘀阻。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主要是活血化瘀。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都属于中医活血化瘀之法,都是围绕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开展的治疗方法。但是通过单纯的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不太理想,因为活血化瘀的同时,异位病灶又反复周期的出血,使包块结节回复原样,甚至继续增大。而单纯的西医治疗,疗效也欠佳,虽然使用米非司酮能使病灶萎缩,但已有病灶的吸收速度极其缓慢,一旦停药,复发率较高,且西医治疗主要为激素治疗,副作用大。
采用中西医介个治疗的方法,中西医相辅相成,中医活血化瘀,消瘕除瘀,消除囊肿的基础上,在配合西医的闭经疗法,以使异位病灶萎缩,两者互补,增强疗效,减低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临床值得选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7-271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379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草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5):312
[4]崔恒.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实用医学临床杂志,2005,2(2):17-18
[5]梁勇才.当代妇科妙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