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临床医学本科双导师制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等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对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日益重视。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关键点和立足点,也是新时期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的一大趋势。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于2001年6月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力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高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状况与国外还有显著差距。因此,在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同时,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顺应发展趋势,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完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双导师制”教育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医学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日渐增多,而普通院校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却不多见。潘煜双等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探讨,并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与实施方案,强调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限的要求。王雪峰等以辽宁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临床技能考核阶段实施导师制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实施导师制的医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的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性教学。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临床教学的一种好形式。此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初步探析;南方医科大学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施了“双导师制”,并对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导师工作方案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尽管有诸多高校对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迄今为止,尚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供借鉴。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诸多高校对“双导师制”的探讨或是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或是针对临床七年制或八年制医学生,极少高校针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实施“双导师制”进行探索。因此,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在本科医学生入学开始就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导师,即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本部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为学生进行指导的附属医院指导老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
2实施“双导师制”教学调查分析
在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初步阶段,分别对云南省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的部分师生就“双导师制”了解程度、认可度、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医学本科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对“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普及和进一步推广,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虽然云南省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整体师资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师资和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与云南省各大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了附属关系,教学资源得到快速的扩增。其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1年12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综合资源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好地执行、落实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创造了条件。
3“双导师制”教育管理体系构建
3.1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高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密切协作是推行并顺利开展“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与保障。建立高校与医院合作机制下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医学院校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束缚,实现合作创新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专门负责“双导师制”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创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学项目、师资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共享,同时构建“双导师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导师与学生提供有效互动平台,实现基础导师与临床实践导师对学生的全过程指导。
3.2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制度保障。“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关键出发点在于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明确的导师职责、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为保证双师队伍质量,在确定导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水平、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等因素,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因素。其次,要明确解答导师“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针对医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及学生入学之后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思想态度变化等,为导师制定明确的任务、职责与培养目标。例如,新生入学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予以引导,并加强注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临床实践阶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与制定监督管理和激励措施是实现“双导师制”有效运行的双重保障。在明确导师职责、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导师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督促导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遵循教学规范、履行应尽职责。通过导师述职、学生评价、绩效评估等多种考评方式进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采取激励性措施,在导师层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3.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我国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当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许国平等在研究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时曾在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提出实施PCDA循环的方法。王源远等在研究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时也曾提出采用PCDA戴明循环理论,同时还提出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策划主要包含制定目标和体系规划两个方面,具体为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临床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完全可以在借鉴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策划的理论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研究。根据PDCA循环理论,按照教学计划(Plan)、教学实施(Do)、教学评估(Check)和教学改进(Action)四个管理环节,并对每个环节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
3.3.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包括制定导师遴选标准,明确医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首先对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师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根据整体师资水平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其次,根据“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双导师制”教学下学生培养目标。
3.3.2实施阶段
首先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导师遴选标准选拔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其次,举行师生见面会,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和平台,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由导师与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并对具体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便于后期汇总考核。
3.3.3检查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指导过程进行一个评定与检查,检验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教学过程是否落到实效,是以实施阶段的指导情况信息汇总为依据,以科学、综合分析为基础,不断调节、控制和决策的过程。在评估考核过程中,首先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期中、期末、平时)、督导检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学生对导师满意度调查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学考核、奖惩制度。主要采取导师、学生双向考核的模式。每学期末,学生分别对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包括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及交流互动情况等;同时,导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基础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生活态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临床导师则主要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表现、与病人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把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培养目标实现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3.3.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即是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又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质量监管部门通过收集意见,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解决问题,并为下一步循环打下基础。
4总结
医学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门医学人才”为目标,是培养医学人才的起步环节与关键阶段。通过对“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把基础学院和临床学院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明确教师责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融于教学工作的始终。本研究中“双导师制”教学体系的实施尚属探索实践阶段,具体实施效果尚需一定时期的追踪、观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步补充、完善“双导师制”教学体制和教学体系,将是我们深入研究和持续改进的方向。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医学教育改革中,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培养方法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现代培养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临床、科研等综合能力,最终构建系统、规范的“双导师制”医学教育体系,为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培育优质的医学后备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张春艳 李小涵 李伟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