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疏导应用下的心内科护理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疏导应用下的心内科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心理疏导应用下的心内科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心内科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按照时间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8岁,平均(56.7±2.5)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1例(36.67%),高血压10例(33.33%),冠心病9例(30.00%)。试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4~79岁,平均(58.3±2.4)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0例(33.33%),高血压13例(43.33%),冠心病7例(23.3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基础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换药、保证科室内卫生及环境整洁。试验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干预,护理方法包括:①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给予鼓励与支持,使其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愈、转归,并向其说明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适感,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③面对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患者,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出发向其解释疾病治疗的难点并与其家属做好相关沟通作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④护理人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以维持良好的情绪及心态。疗效评价指标: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下的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将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等级。①显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心情愉快,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②有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心理状态及情绪有所转变,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好转迹象;③无效:将患者经过护理后情绪较差,不愿主动配合医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迹象。总有效=显效+有效。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对比: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达显效9例(30.00%),有效11例(36.67%),总有效率66.67%。试验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达显效12例(40.00%),有效17例(56.67%),总有效率96.6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调查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由于心血管疾病的起病急,早期症状并无明显,这就使得患者对于疾病的发生未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由于其对于疾病的起因、治疗过程及经济方面较为担心,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且高度的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易造成严重心理障碍,甚至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带来影响,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对于心内科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上实施的常规护理无法达到令患者满意的效果,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出现。现我院为了提升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了心理疏导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总有效率分别96.67%、66.67%,结果提示,实施心理疏导干预的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李小波在2013年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能够有效促进功能恢复及心理健康,同时提升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帮助患者调整不良心理情绪,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张秀芹刘玲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