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并发症的分析,从而预防或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存活率。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9例,男42例,女47例,就其透析常见并发症加以分析。结果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是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结论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因为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其存活率,但只要积极地预防,去除病因,充分进行透析,并发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
血液透析是各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维持生命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进入透析后各种并发症相对较多,存活率低,风险大。本文对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9例均为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18~65岁,男42例,女47例。
1.2方法血管通路:所有患者都先行中心静脉置管,血管条件成熟后行血管内瘘手术,难以建立血管内瘘的患者行长期颈内静脉置管。所有患者均采用碳酸盐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h,血流量为150—250ml/min,对于心血管不稳定患者开始150ml/min,待稳定后可逐渐将血流速提至250ml/min,透析液流速为500ml/min。肝素用量有个体差异,一般首次剂量为0.5mg/kg体重,有出血倾向者减少肝素用量或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出血者选用无肝素透析。
2结果(易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2.1高血压血液透析患者约有50—80%患有高血压,分为透析间期高血压及透析中的高血压。我院50例透析患者血压升高,经过积极的饮食方式改善、药物控制、改变血液净化方式等有37例血压降至正常,有13例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血压仍较高,治疗效果不佳。(1)原因。透析间期高血压往往和患者的容量负荷过重有关;透析过程高血压和血管张力增加或心肌收缩力加强有关。以下因素可引起透析中的高血压:①透析脱水使血液中某些缩血管物质浓度增加;②降压药物的清除;③低钾或无钾透析液可直接引起血管张力增加;④高钙透析液;⑤失衡综合症;⑥硬水综合症以及EPO的副作用等等。(2)预防。
透析时调节透析液适当的钠钙钾浓度;控制透析间期体重过度增长,避免脱水速度过快;透析时避免输入高张溶液及胶体溶液;注意HD对降压药物的影响,按透析时对药物的清除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透析中高血压可予以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或卡托普利,必要时予以静脉应用降压药以防发生心脑血管病。
2.2低血压低血压是HD中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0—30%,且不易控制。(1)原因。①血容量过度下降;②血管张力下降;③透析过程中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④使用生物相容差的透析器可以激活补体,使白细胞粘附在肺毛细血管床上,造成低氧血症,也使血压下降。(2)预防。应用低温或高钠透析液,延长透析时间;选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透析器,有心肺疾患者常规吸氧;改善贫血,有严重低蛋白血症者在透析中输入血浆、白蛋白或706代血浆等胶体溶液,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心源性低血压者可予以强心药物和升压药物;改换透析模式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2.3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大约10%,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1)原因。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透析过程中急性液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变化是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2)预防。终末期肾病患者易合并高血钾,无尿者平时禁用含钾高的食物;但注意检测血钾,低钾时易出现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选择适宜钙浓度的透析液,血钙过低可引起Q-T间期过长,血钙过高可引起异位搏动;积极纠正酸中毒。
2.4肌肉痉挛(1)原因。透析过程中肌肉痉挛发生率约20%。主要原因是:①低血压;②超滤过多,低于干体重;③使用低钠透析液。(2)预防。对于经常发生痉挛者要考虑是否调整干体重。高张溶液可使水从周围组织中转移到血管腔中,帮助维持容量,但由于高张盐水能导致患者透析后口渴,所以治疗非糖尿病患者的肌肉痉挛时更适于使用高张糖。超级秘书网
2.5恶心呕吐常规透析患者约10—15%发生恶心和呕吐。(1)原因。低血压、失衡综合症早期、透析器反应、胃肠疾病或是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症状。(2)预防。适当超滤,避免透析中低血压,必要时降低血流量延长透析时间及时处理原发病因,必要时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或用止吐剂。
总之,只要积极预防,去除病因,充分进行透析,患者的透析并发症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李幼姬,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666—670.
[2]王海燕.肾脏病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026—2030.
[3]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47—164.
[4]王质刚.透析与肾移植实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8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