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出生的新生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男性新生儿72例,女性新生儿38例;年龄10~25d,平均(15.3±2.6)d;出生体质量2.46~3.89kg,平均(2.65±0.18)kg。2组新生儿的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血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护理人员让新生儿平卧,暴露一侧下肢,使其处于屈膝外展位,臀部垫高3~5cm,让助手固定新生儿双腿,操作者对本人左手食指和新生儿穿刺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左手食指扪及股动脉搏动处,以30°~45°角在股动脉内侧0.3~0.5cm处进针,然后逐渐向上提针,见有回血即停止提针,达到所需血量后拔针并采用棉球压迫止血。观察组新生儿采用外周动脉(肱动脉)采血法。护理人员让新生儿平卧,使其采血手臂保持平直,左手扶稳其肘关节并充分暴露肱动脉穿刺位置,用右手触摸肱动脉走向并做好进针标记,对局部皮肤消毒后以20°~45°角进针,然后逐渐向上提针,见有回血即停止提针,达到所需血量后拔针并采用棉球压迫止血。
1.2.2观察指标
记录2组新生儿的一次性采血成功例数及不良反应(呼吸暂停、标本凝血或溶血等)发生例数,计算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表对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根据采血时新生儿的哭闹程度记录其疼痛程度,总分10分。临床判断标准:8~10分为非常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小于4分为轻度疼痛。疼痛率=(非常疼痛例数+中度疼痛例数)/总例数。
1.2.3统计学
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的疼痛率为94.55%,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率为78.18%,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3,P=0.012)(表1)。
2.22组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有10例发生不良反应(呼吸暂停2例、标本溶血3例、标本凝血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观察组新生儿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标本溶血1例、标本凝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6,P=0.014)。
2.32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情况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45例,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81.82%;观察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52例,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94.55%。观察组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39)。
3讨论
新生儿采血工作具有一定难度,主要原因是新生儿的血流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内脏等部位。常规的股静脉或者股动脉采血需凭借护理人员的采血经验和感觉进行,不仅失败率高还容易造成动脉和神经的损伤。同时,股动脉的位置较深,不容易一次性采血成功;又因股动脉血流量较大,所以止血的时间较长,且容易形成血肿。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时穿刺的位置明显,血流量较小,易于止血,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此外由于股静脉及股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在进行采血操作时需要体位配合,易引起新生儿哭闹,且穿刺刺激也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反射性排尿,使穿刺无菌区受到感染。采用外周动脉采血需要注意的是在采血前要做好新生儿的安抚工作,防止因其哭闹而导致采血失败。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血成功后隔绝空气并及时送检。对于采血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中,2组新生儿的疼痛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法能减轻新生儿的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采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阳 单位:沈阳市儿童医院急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