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筑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筑

1、历史的视野:医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传统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蔡元培语)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1]大学人文教育,亦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

1.1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科学教育练就严密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才能培养出人的高素质,造就出完整人格的人才”[2]。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包括知识、理性、情感、意志、思维等多个方面沉积而形成的品质,最终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以及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个体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人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包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人和谐相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1.2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神,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医生的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无论中外古今的医学,都是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存在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临床实践中。

2、现实的困境: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应有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这一现象虽是世界性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甚。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体现于人文知识的匮乏,也在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思维方面有所表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压力越大。转型期的社会特征为医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凸显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他们往往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去勇敢地正视现实;并容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性评价,出现自卑心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2.1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

由于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甚至写文章语句不通和滥用错别字。

2.2社会责任感缺乏。

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尤其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献身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2.3心理素质欠佳。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医学生面对学习和就业压力表现出较差的抗压性,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

2.4人际交往障碍。

医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相处,有的出现心理孤僻,有的在人际交往过程出现表达障碍,对班集体漠不关心,与同学关系紧张,对老师“敬而远之”,害怕与同学、老师交往相处,甚至出现封闭自己、离群。

3、理性的选择: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建及其对等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追寻、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间接地以医学科学技术为中介来实现人们对身心健康需要的满足,而是直接地通过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重塑就是在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同时,强调医学生的理性自觉、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与素质情操。

3.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医疗活动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实行彻底的人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和古学思想倡导的“人文”,其内涵都体现了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人文精神,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借鉴和继承。尊生,就是珍视人的生命,《黄帝内径素问》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之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重任。在科学精神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有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先义后利”或“舍利取义”的理想人格。

3.2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换句话说,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3.3融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必须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和融入大学精神之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凝炼和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医学人文精神应是大学精神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医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要开展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医学生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展现个性魅力的机会和条件,让医学生从中锻炼坚强的意志,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3]。

3.4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定位不够明确,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不尽一致。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笔者认为在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时,要分类指导,划分必修(核心)课程和选修(一般)课程两大类,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人文课程外有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的余地。建议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医学与哲学等;列入一般课程的有:大学语文、哲学、美学、艺术、医学史、人际沟通等。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课程多、周学时多(尤其是专科教育),在安排医学人文课程时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医学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

3.5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

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将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人文精神[4]。

3.6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现有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如进修学习、在职培训、观摩教学等,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质和开展人文教育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更要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给学生。

总之,针对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塑造医学人文精神,以培养具有仁爱之心、较高人文素养的卫生人才,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今后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