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初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初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初探

1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是适应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其中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早在1987年,英国医学会就将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尤其是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60个指标,沟通技能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随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招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负荷剧增。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根据新的教育目标制定出新的措施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医学生掌握与病人、病人家属、同事、社区、公众等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医学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1•2是改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缺乏的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借鉴了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医学生进入医院见习或实习后往往难以适应医疗工作。目前,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缺乏的现状令人担忧。许多医学生对医患关系和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深,缺乏对“健康”的定义的新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医学生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与病人交往中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一些医学生不能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经常产生非生物因素的医患纠纷,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不良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了医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效果,而且损害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3是防范和杜绝医疗纠纷的需要

随着医疗活动制度化、法律化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日益看重,对治疗方案及检查的选择权等日趋增强,医患矛盾也日趋激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1年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26所医疗机构中,321所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困扰的问题,发生率为98•47%。调查结果也显示,多数医疗纠纷并不是因医疗技术引发的,而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导致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医务人员不满意引起的。临床见习、实习的医学生遍布医院的主要临床科室,在临床带教医生的指导下在临床医疗第一线承担了大量的普通诊疗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态度、医疗技术、医患沟通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学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然而,由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严重不足,使得近年医患纠纷中医学生的比例从无到有,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医院、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对临床实习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医学生加强学习与病人沟通的艺术,改善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既可增加患者对医疗技术局限和高风险性的了解,增加对医学生的信任,也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理解他人情绪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尊重、配合的新型医患关系,防范和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2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途径

2•1开设相关课程

医患沟通技能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已有较长的历史。西方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他们通过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传授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教育系列课程。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临床技能”中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与病人沟通的一些技能的教学,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医患沟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应包括沟通的基本原理、医患观念沟通、医患信息沟通、医患情感沟通、医患间的非语言沟通、护患沟通、病人的接待、管理和教育、社交礼仪、医患沟通的障碍及排除等不同的内容。通过课堂教育,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2活跃第二课堂

研究表明,沟通能力的提高主要靠理解基本原理后的大量行动实践。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而且要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临床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采取措施活跃学生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构建载体。如组建“医学生素质报告团”,定期举办《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讲座,邀请院领导及各专业资深的专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力开展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门诊小品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重视医患沟通,提高医患沟通的技能。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假期做一些有关医患关系以及医患沟通方面的社会实践课题,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的疾苦和愿望;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和社区开展义务咨询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2•3重视临床带教

医学生进入见习或临床实习阶段以后,往往注重对一些疾病的症状体征的观察和对基本操作的观摩学习,却常常忽视医患沟通。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知识的传授,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例如,带教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训练的同时,可让学生学习如何对普通疾病患者、疑难病人、危重病人分层次、多形式,在一定时限内开展同患者本人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并且在医患沟通专门记录本上进行明确记载,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建立平等的良好的互动的医患关系。在带教过程中,老师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选取有关医患关系的典型案例及身边的案例与医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先由学生进行讨论,指出医生和患者双方在案例中所持的立场,引起纠纷的医疗和非医疗因素、医生与患者沟通所使用的语言、语气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否妥当等,最后由带教老师讲评。同时,临床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精神境界、信仰、品德、情操以及他们的知识见解、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未来的行医模式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仅要做知识的导师,也要做人格的表率,注意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及工作责任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研究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并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沟通。要尊重学生,注重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平等对话交流,了解和体谅医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能力。对学生诊疗中出现的不规范语言和操作,教师应在下课前的小结中指出,尽量不要当时当面指出,以免造成医学生甚至病人的心理负担,影响下一步操作和治疗。针对平时工作中,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为追求效率而疏于医患沟通的现象。医院、教师应为医学生“减负”,减少他们的工作量,规定每天的接诊人数,禁止操作中的赶时间、抢速度现象,确保医学生和患者有足够的沟通时间。

2•4建立评价机制

为了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开展医患沟通的重要意义,重视医患沟通技能的训练,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医学院校应在医学生的每一轮的转科考试中,除考核理论知识、临床基本操作、病历书写等常规内容外,还应包含一项“医患沟通”技能考核。考核的内容应该具体,并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考核的方式可多样化。此外,教学管理干部应经常深入到每一个病房进行认真细致的教学质量检查及针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状况进行专项调研;认真检查各科教学计划安排是否有安排医患沟通教育的内容以及计划落实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讲课内容及效果;收集医学生的医疗服务质量情况、医患关系状况、医患纠纷发生率、患者对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内容。定期组织评定,奖优罚劣。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和帮扶工作,确保医患沟通教育工作全面而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