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否则就很难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在谈他的人生经历时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修养。因为,一个科学家只具备自然科学素质,就只能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人。缺乏人文修养,很容易使人从简单的角度片面地看待世间的一切事务,使自己的事业很难成功,自己的人格也不可能完整。”未来社会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一个人而言,学习某种知识是重要的,培养某种才干也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人才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至少会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医学本身会朝着其目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而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人,二是人文医学发展的滞后会成为医学科学整体化趋势的瓶颈。只有向医学注入某种人文精神,让医学更关心人,对人注入更多的爱,医学才能走出自己的阴影,突出日益围困自己的围墙。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趋向融合。其实,医学的本质属性就包含着人文性,它是研究人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及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是多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医学的发展也要求人文社会科学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出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越来越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2医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培养。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医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由于在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医学史和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部分医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控能力差。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德修养等方面表现不佳。对待患者缺少同情心,表现得比年长的医生更加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生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否则关爱人,抚慰人,尊重人,都会因人文素质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现代医学教育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能,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几十年来,我国的医科院校大多数是单独办学。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人文社科课程短缺,专业课程繁重,使得医学生片面追求生物医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忽视了生物医学的伦理、社会和审美价值,严重制约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与国际医学教育是脱节的。国际上,高水平的医学院基本上都在综合性大学内,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医学院。实践证明,一个只有自然科学而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学校,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专门的技术学校,而远非一所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为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我国不少大学在原有文史哲和理工等学科的基础上,将医学纳入学校的发展目标中。同时,医学也看准综合大学的优势,也先后与综合大学合作办学或并入综合大学内,以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采取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联合办学、合作办学或合并的方式,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可以弥补传统单科医学院校教育造成的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短缺。
近年来,我国各地医科大学与其他综合大学的合并就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良好开端。如新北大、新西安交大、新吉大等。值得关注的是,认为“一并就灵,一并就能创一流”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合并后的大学如何“进一步发展医学教育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对比来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维能力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医学教育要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贯穿于全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人文类选修课,如社会学、行为学、史学等,增加与医学交叉形式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学逻辑学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但要注意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如盲目追求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课程讲授只是进行概念性介绍等。
因为人文素质教育决不是让学生记住几个历史事件、几本名著的名称,而是教育学生把一种科学方法、坚韧不拔的毅力、较高的文化陶冶内化于心中,外在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人生的态度。要全面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使之成为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协同合作精神;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教授人文社科的教师多数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或对医学知之不多,或对人文社科了解不深。师资队伍通常按照“两课”的模式配备。有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还有的教师缺少医学伦理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或忽略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或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否具备素质优良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配备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拓展教师的视野,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合理组建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对现有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的教师,通过主讲导师制,外出进修,校内集体备课,跟班听课等途径提高其业务水平,以达到胜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人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有认知的,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在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的同时,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能起到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如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讲演及各类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校园规划、人文景点设计、绿化,教室和实验室的布置,图书资料的建设等,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信息,拓宽知识和视野,从而提高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专业实践,那么人文教授和人文精神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学校应当进一步地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教育思维,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广泛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心理,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目前,人们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老年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上。
社区医疗服务就满足了人们对医学发展的需求。未来社会里,将有近二分之一的医学生成为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学校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提高社区工作能力,掌握处理社区卫生问题的技能,达到“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效果相比较,前者更富深刻性、持久性和丰富性。医学的发展要求医学生不但要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和保健服务问题。这种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复合型要求表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