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科院图书馆制度完善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1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医科院校图书馆自我发展和转变服务模式的需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El新月异的发展,当前各种载体文献El益增多.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浩瀚庞大,医科院校图书馆传统的地位已被动摇.很多读者更加倾向于便捷的网络电子服务.而年久的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愈来愈少人问津。为此,在现实条件下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使图书馆的“被动查找服务”变成“主动咨询服务”,从单一的查找服务变成为用户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多元服务,这也是图书馆提供深层次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读者第一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既促进了图书馆自身更快更好的发展.又为服务对象提供了高技术含量的金牌服务。
1.2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发展医科院所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需要
在当前我国运行的教育体制中.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整体实力强弱的条件之一是看其重点学科建设的好坏。对于医科院校来说,重点学科的发展不仅关系着院校的发展方向,更是是衡量其医疗质量、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又离不开强大完善文献信息工具的支撑。但现实条件下,医科院校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临床的医务人员.他们既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又要从事日常的临床医疗工作.工作的繁重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查阅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成果与信息。这就要发挥学科馆员制度的优越性,主动深入的下到各科室和院系单位.了解科研人员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解除他们存在的疑惑和困难.帮助对1:3人员进行文献检索工作.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从而促进医科院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而也提高了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1.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提高馆员自身素质、建设高水平服务队伍的需要
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目的就是要求高素质的馆员为读者提供主动、周到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馆员在工作标准上有了很大提高,不仅要学习新的检索服务技能和相关医学知识.而且要不断的关注所服务学科的发展动向和信息需求。不仅如此.馆员的工作方式也要加以转变。馆员要走出图书馆.直接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直接联系.做好文献资源查找、收集工作,并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和归纳,形成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提供给读者。多方面的要求激发学科馆员的责任感和求知欲。从不同方面提高了馆员的自身素质。此外.该制度的建立对于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的培养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馆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得以调整,拓宽和加深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出一支高效而精干的人才队伍.更加有利于稳定图书馆各方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4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提高医科院校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得图书馆传统的咨询服务向主动接触式服务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为医科类人员提供了更加直接、详尽的人性化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医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学习和吸收效率,进而促进了整个医疗团队的发展。各个团队的进步就意味着该院校整体实力的增强,其不仅反映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即体现在国内外著名的医学类期刊杂志发表有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上,提高了该院校的知名度;而且还反映在其医疗水平上,具体体现在国内或国外医疗领域中.该院校的某个学科或某项技术处于领先水平,进而有提高了该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2在我国医科院校图书馆中,加强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措施
2.1首要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优化馆藏结构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优质服务的基础。通过丰富文献资源的类型、文种、类别,促进了馆藏资源建设和馆藏结构的优化,形成更加现代、科学和特色的馆藏体系,做到了广度和深度的结合,重点与全面的结合.学术情报性和知识教育性的结合统一【1I。加快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文献由于数据库的结构和检索软件,能够提供的检索途径多,检索速度快,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现存的纸质信息资源,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进行革新融汇.使其形成了各种高知识含量的信息产品,如专业信息文摘、主题资料汇编、信息和研究报告、各种打包数据库等形式,来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从不同方面提高馆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图书馆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条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培训机制和模式。如脱产定向学习、在职学习或进修学习、短期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组织学术活动等.以保证各个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力求他们熟悉掌握该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和研究热点,成为能够胜任当前工作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可借助于对馆员工作的双向考核制度.既接受图书馆内部单位的考核.又接受服务对象外单位的考核。对个人的服务结果实施奖惩.以增强学科馆员的学习意识和服务精神,进而从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等多个方面来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也可通过引进重点高校本学科领域的硕士生、本科生等途径提高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改善人员结构比例,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2.3在医科院校中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应因馆制宜、量力而行学科馆员制度虽在国外应用较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针对于我国现有国情来说.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建设中.该制度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是否适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等疑问还未能预知,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工作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各个院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馆藏资源和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因馆制宜,酌情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工作如综合条件好的图书馆可以早点开展该工作,条件较差的图书馆可以从小范围尝试进行该工作或采取一些过度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后实施该制度的建设.且不可照搬照套、盲目建设。可以借鉴的例子有“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同服务模式”日和“以点带面”的做法。
2.4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注重服务质量反馈借助于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可建立一个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人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一般的读者和特定的用户人群.服务层次包括大众的标准化服务和特定人群的个性化服务。如为特定的专家学者提供全面的国内外文献检索下载服务;为特定科研人员提供课题申报、跟踪与实时研究动态的信息服务;为特定学科提供最新科学的决策信息等:帮助他们实现不同的信息需求。在该信息服务系统平台上.要加强个人化功能的管理与建设.形成个体性较强的“用户个人的图书馆”.随时通过网上咨询界面解答查询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更加快捷的给予动态服务。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建立服务质量反馈平台.通过网上评价和现场打分等途径.及时准确的获得用户的需求反馈和服务质量评价.解决学科馆员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存在的不足。以期实现更加优良、全方面的人性化服务。
2.5组建学科馆员实践领导小组.切实负责学科馆员制度的全面运转结合我国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出该制度的实际成效与预期结果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起到学科馆员制度应有的作用。因为在我国各类图书馆中,图书馆的建设状况和整体实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条件优越、有些条件滞后;有些适合开展该工作.有些不适合开展该工作。但有些高校图书馆对该模式照搬照套.根本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进而从根本上削弱了该制度的作用。更有甚者把该制度的建设当做“门面”和“El号”.根本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开展工作.使得该项工作的建设有名无实.与预期目的大相径庭。为此,为了真正意义的让学科馆员制度发挥其作用.可以预先成立一支学科馆员实践领导小组.切实负责和监督该制度的运行与建设其不仅负责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工作.促进人员结构比例得以完善和队伍梯队建设得以优化:而且负责馆员主动服务的具体操作.可以派遣特定馆员深入基础组织一线.开展文献调研工作.熟悉和了解各个院系单位、各个课题团队和各个专家学者等不同人群的课题进展和信息需求.然后进行信息资料统计.将要解决的问题分配给相关的组员.然后组员分头开展工作,帮助用户查找、搜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完成汇总后一并反馈给相关用户。此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该小组要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对学科馆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保证,力保各项工作务实开展。
2.6注重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保障“需求”与“供给”畅通无阻为了更好的发挥图书馆员的作用.必须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采用现场讨论互动的方式,征求各科室、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内容和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收集不同读者的信息需求.解答存在的各种疑问和难题可以经常到各基层单位、各医务科室中去宣传、推广有关的信息资源.以提高读者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也可以在基层单位中培养和发展图情教授_唰.使得图情教授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由其负责和图书馆学科馆员直接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提供本科室的信息需求.力求从多个方面保障读者自身的需求与图书馆的供给服务之间的畅通无阻.以达到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制度的优越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可通过以上表述的各项措施促进其作用的发挥。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图书馆与各基层单位、科室的联系.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以促进该制度更好的服务于医科院校的医疗和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