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

1医学生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1医学生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认识程度不一所谓人文素质,即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作者随机对1860名学生调查表明,1541名医学生(约占82.85)认知明确,认为一名受人尊敬、医术精良的好医生除了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修养,需要在追求医学精髓的道路上勤奋好学,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努力掌握医学技能。有的学生则认为好医生的标准主要是技术过硬、医术精深,觉得谈人文索质及职业道德不实际并且不重要。上述调查说明多数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内涵,但有319名医学生(约占17.15)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着偏差。

1.2医学生对药品临床促销、收受“红包”、乱收费等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药品临床促销、开单提成、收受患者及家属“红包”或接受宴请等历来是医德医风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在1860名学生调查中,1214名医学生(约占65.27)表示不认同“红包”现象,但646名医学生(约占34.73)则表示收“红包”可以稳定患者的心理,是对医生高付出、低收入的补偿,是你情我愿的事,不存在道德和法制上的问题。而对于近年来更为突出的药品临床促销问题,学生的看法与对“红包”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部分学生对待这些问题上比较注重个人价值和利益,有些甚至表现出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

1.3医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看法同样,在对1860名医学生调查中,1453名医学生(约占78.12)表示,某些高校以人文索质教育为内容的医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医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知识,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对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起了先导作用。但对于新时期的医学生来说这还远远不够,通过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收效还甚微。853名医学生(约占65.27)认为学校的教育缺乏层次性,采取“一刀切”上大课、开大会的教育方式,不但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结果适得其反。407名医学生(约占21.88)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漠不关心。

1.4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纯医学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医学院校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医学院校学生普通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弊端,对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对人文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表浅的层次。各医药卫生类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由于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原因,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突出表现:(1)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明显脱节;(2)教学方式与医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脱节;(3)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脱节_6]。国外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能很好抓住有利时机,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7]。中国部分医学专业课程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或摒弃了应有的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需要

杰出的病理学家魏尔啸(R.Virchow,1821~1902)在其《科学方法和治疗观点》(1849年)一文中,已经提出“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著名论断。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将来如何做医生、做什么样的医生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人格、品质、修养,也将制约着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医疗技能,体现着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医疗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人员必须比其他职业工作人员更加严格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以及国内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新闻舆论导向的偏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医务工作者在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医疗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医务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对自己的行为严加约束,才能担负起医疗卫生工作的使命,保障患者权益。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违法违纪现象,经常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很多时候也是由于人文素质低下的缘故。所以,医学生除了具备牢固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涉猎诸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弥补人生经历之不足,增加对患者与社会的体察,珍重患者生命,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等。

2.2克服社会不良行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

当今医学院校重医技轻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普遍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影响极大。通常是学生年级越高,受到的影响越大。在一系列社会因素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殊不知如果行医者没有崇高的医德,那么就有可能损害患者的利益,走向犯罪以至危害社会,如器官移植沦为器官盗窃、买卖,安乐死成为亵渎生命,人工生殖走向克隆人类等_8;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是非界线模糊,出现了许多的不道德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2.3适应时展对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当前,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意识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自己不单单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还应该是一名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道主义者[1,只有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才能在面临危险、情感等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决择。如在抗洪救灾中、在SARS肆虐中华大地时、在抗雪救灾以及无情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有医务工作者无私的付出,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通过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们意识到医学在和谐社会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挑战,在民族大难面前和人民需要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广大人民服务。

2.4学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的最佳时机

实践证明,医学与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没有良好、深厚的人文底蕴,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l_1。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医德形成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海报、条幅,特别是校园网络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或直接邀请他们给学生作报告,使医学生亲身接触到榜样,感受榜样的高尚医德和崇高人格,加深对医德的理解。

3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正确理解加强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生命神圣不仅是古今中外医德经典著作的基本理念,也是无数医德高尚的医学家们实践“救死扶伤”医学行为的思想准则;医乃仁术,医学原本是融求真与扬善为一体的科学实践,医学中的人道精神或人文精神不仅应该永存,而且医学越发展它应该越能得到充分体现。医生行业有史以来就注重医德,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最近中国医师协会推出的医师宣言都是各时代的医德经典。“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因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基础即是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即是以“现实的医学生”为逻辑起点,以医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未来的医生”为逻辑终点。这就是说,现实之中的医学生及其生活世界,是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作为教育思维的逻辑终点的“未来的医生”从某种意义回归到逻辑起点但又高于逻辑起点,而医学生的生活世界则构成了“现实的医学生”与“未来的医生”的桥梁,从而规避了“未来的理想的医生”高悬于现实之中的医学生头上。因此,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型为主,把人文教育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传授,而对适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增强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2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教学内容

研究表明,中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的学时各校不一致,有的学校的通识教育约占总学分体系的25%,但多数院校只占8左右,国外如美国、德国人文素质课均达到或超过2O~25,对比来看,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偏低。目前,在专业教学庞大的课程体系和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学生难以保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的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挥和提高。因此,调整医学院校原有的课程结构,适当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必修与选修课的比例,不仅对医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3拓展教育载体,强化社会实践

从认识的发展规律来看,人的认识水平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过程。学校必须拓展教育载体,变封闭为开放,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作为基本思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重视实践环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更为重要,医学是“仁学”,也是“人学”,为的是解除人的病痛,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用“格物”、“知信”、“达贤”、“明德“等传统重庆医学2012年1月第41卷第1期道德培养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人文关怀,在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塑造乐于奉献的情操。

3.4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方式,即在强调人的共同人性与社会价值之诉求同时,也聚焦于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因为尊重人,在其本质意义上是对个体生命及人的独立人格之尊重。因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故分析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了解、尊重医学生及认识医德教育规律的基础,也是解决社会历史主体与个人主体、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共同人性与个性等诸多问题的关键,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且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和谐,就是尊重多样性及其个体差异的社会和谐’,[“]。以医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聚焦的教育思维方式,首先是指在强调社会伦理秩序、强调人的共同人性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尊重个人的差异性与个人的独立人格。这就要求医德教育应将学生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来看待,“反对只见学生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其次在于导引学生生成一种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差异性与独立人格。对于同种疾病,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就存在着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程序。在医患沟通技巧的教学上除了应用上述课堂教学的方法外,还可以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时进行床边教学。医患之间的价值沟通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社会知识的经验性问题,许多在临床实践中才能体会到的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特别是许多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更是需要临床医生的个人体会。

3.5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中国医学院校讲授人文社科的教师普遍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在交叉结合教学上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或忽略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或不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而加强师资能力的培养、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或引进校内外具备人文素质的人才,组建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学校应通过进修、留学、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素质,以及引进具备丰富人文素质的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他们课上课下、言谈举止中都透着人文气息,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知识的源泉,做人的楷模。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控适应社会及其发展的生存与发展法则与工具,更应促进个体德性发展,提升道德人格的内在精神价值。以医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判断标准,还要求教师教导学生学会关注患者的发展命运。“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_1。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意味着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运思“以人为本99的思维方式,其旨趣就在于使学生在接受医德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关注人的生活境遇与发展命运,从而使外在的社会伦理秩序转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的心性秩序,使医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卫生服务思维方式。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患者_1。因此,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才能使医学职业道德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