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诺贝尔医学奖的教育启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截至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已颁奖102届,共有2O多个国家199位(包括8位女性)科学家获奖。诺贝尔医学奖代表了生物医学最高成就,百年来维护人类健康、拯救人类生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成果,基本上都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纵览百年诺贝尔医学奖,有几个特点:创新性成果多;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获奖项目80%为基础医学;交叉学科成果获奖率较高,获奖者大多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尤其突出的是,获奖者除学识渊博智力超群外,无一例外展现出坚持不懈、百折不饶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这些优秀品质足以让后来者高山仰止,学习借鉴[2]。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项目、获奖者的人生经历、获奖者的成败得失无疑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素材。
2开展诺贝尔医学奖教育的方法
医学院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诺贝尔医学奖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相关诺贝尔医学奖;指导医学生阅读国内外有关诺贝尔医学奖的著作文献,例如:傅杰青著《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八十年》,杨福生、赵兴太合著《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启示录》,贾得森著《创世纪的第八天——2O世纪的分子生物学革命》,沃森(Watson,1962)的《双螺旋》等等;学校系部班级组织开展讨论,知识竞赛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帮助医学生了解诺贝尔医学奖获奖项目、意义及获奖者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执着追求的高尚情怀,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诺贝尔医学奖对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3.1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当前受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偏低、医疗纠纷增多、医护人员待遇偏低等负面影响,部分医学生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者得过且过,或者痴迷于网络,学习不上进不积极。纵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为了个人的金钱、地位和享受,而是为了推动社会生产和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1904获奖,以下简略为获奖年度)说过:“只有深入研究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我们才有可能拯救人类于众多的不治之症”。他始终怀着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的崇高理想,将劳累失败和讥讽抛之脑后,在设备条件、实验动物和研究经费相当困难的环境下,始终保持旺盛的科研热情,夜以继日的工作,最终在消化生理和脑的高级功能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_3]。开展诺贝尔医学奖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为国家,为人类奋斗的远大的崇高理想。“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远大的理想能激励每个人为了理想勇于献身,义无反顾投身于实践,在近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中,逐渐靠近远大理想。
3.2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的就是责任感,包括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人类的责任感,归根结底是社会责任感。医学生多数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但受社会及家庭的影响,部分医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社会责任感淡化,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tt己应尽的义务。美国科学家盖达塞克(Gajdusek,1976)在南太平洋考察时发现一种怪病,死亡率非常高,极大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下决心攻克这种长期蔓延的不治之症,历经1O多年研究,最终发现库鲁病的脑病毒和传播机制而获奖,同时拉开了慢性病毒研究的序幕,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展诺贝尔医学奖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会以整体的方法研究和维护生命,以整体的责任观处理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和塑造个体和群体的生命价值[3]。
3.3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大多数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当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庭和社会种种不良因素影响,许多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缺乏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如今科学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任何一项研究几乎都离不开团结协作,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诺贝尔医学奖史上最突出的事例,是分子生物学之父德尔布吕克(Delbruck,1969)领导的“噬菌体研究组”,该组先后共有8人先后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噬菌体研究组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于研究病毒自我复制的科学家,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磋商,连续做出许多意义重大的发现。开展诺贝尔医学奖的教育,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让医学生思想上高度认识合作的重要性,行动上培养协作的能力,倡导讲团结、讲和谐、讲合作的团队精神,形成宽厚友爱、风清气正的人际氛围,为未来从事医疗和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3.4乐于奉献勇于牺牲
当代医学生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滞后。特别是8O后出生的大学生们,遭受社会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小,意志品质力低。存在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过分关注个人利益的思潮。纵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品质:乐于奉献,勇于牺牲。为了探索医学科学的奥秘,他们牺牲了个人生活的幸福和常人拥有的乐趣与享受,有的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德国外科医生福斯曼(Forssmann,1956)在没有助手帮助的情况下,他将一根导管插入了肘前静脉,并向内推进了65cm,直到他的心脏,随后带着这根管子来到了放射科,为这根插在他右心房内的导管照了相。福斯曼用自己的心脏做实验发明了心脏导管术,冒着生命危险谱写了医学史上的动人篇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品质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于将来,都具有无可争辩的时代价值。系统的进行诺贝尔医学奖的教育,培养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的精神。
3.5坚韧不拔的毅力
而今的医学生普遍在安逸的环境中成长,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对较差,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尤为重要。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完成伟大的事业不单单在于智力和体力,而更在于坚忍不拔的毅力。翻开诺贝尔医学奖历史时,不难发现,大多数成果都花费了科学家们多年的心血和努力。美国生物化学家布洛赫(Bloch,1964),历经2O年艰辛,研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及重要中间代谢产物;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科研的哈特兰(Hartline,1967获奖);为了研究麻痹性痴呆的治疗方法,姚雷格(Jauregg,1927)住进精神病院达8年之久;为了寻找下丘脑促垂体激素释放因子,吉尔曼(Guillemin,1977)工作长达2O年等等。开展诺贝尔医学奖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品质。一个人有了理想还不够,还必须有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通往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处处布满了荆棘、坎坷,时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旺盛的斗志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执着精神。.开展诺贝尔医学奖教育,学习获奖者崇高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毅力,无论对于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还是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均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