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医院校的创新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医院校的创新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医院校的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要的目标。创新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在吸取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训练、强化,提高受教育者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是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教育观念上说,创新教育以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从培养目标上说,创新教育重视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和个性。从教学内容上说,创新教育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强调学生到社会中去,密切联系社会。从教学方法上说,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觉地学,重视启发式,重视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从教学形式上说,创新教育强调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创新教育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新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有新意。

(3)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促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二、高等中医院校实行创新教育的目的和特征

科学的进步,来自于继承与创新,来自于比较和发现,中医亦然。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医,逐渐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因为体系产生于人的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但是,假定一切矛盾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么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会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第四卷第216页)。因此,“凡是特别重视体系的人,都可以成为相当保守的人”。时代在发展,疾病谱在改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日益提高,中医药学同样需要发展才能适应和面对。这就要求从事中医药的专业人士不仅要能继承这一伟大宝库,而且更要能具有创造性地予以发展。作为培养中医专业人才的高等中医院校,首先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一重任,然而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中医人才现实是既不能很好地继承也没能有所发展,呈现的两大弊端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只注重传授知识,追求的是“知识积累”与“知识继承”,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得不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方法陈旧,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不够,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死记硬背现象严重。僵化的教学方法,泯灭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进取性,失去自信心和创造力。其结果是机械性吸收能力和重复性记忆能力较强,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差。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中医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医的教学模式设立的,体系的内容既不符合中医学的内在规律,又不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改变中医教学的现状,实行创新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的“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对中医现代化的定义:中医现代化是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满足时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只有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调整研究思路,中医才能实现突破。按照中医学文化的规律实施教学,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是在高等中医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和特征。

三、七年制学生是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

未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以精英教育为主体,才能造就理论扎实、中医药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中医药人才。我国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即是以此为目标而创办的,自1991年试办以来,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l)没有摆脱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沿袭5年制的方法,课程结构不甚合理,许多内容重复,分割;(2)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合理,临床基本功训练不够;(3)教材建设较滞后,教学方式较单一,中医主干课的内容没有得到强化,一些新的方法、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未能及时反映进来等等。七年制培养目标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其培养模式是“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基础宽厚,注重素质,面向临床”。因此,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好其培养模式,就只有开展创新教育。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是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

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现行医预班、专业学习、临床实习互为独立、脱节的培养方式,改革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状,使三段式学习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文理医渗透、基础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课程体系。根据中医学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调整、精选公共基础课程和知识内容,建立合理的科学的中医学预科知识板块,使学生具备广博而宽厚的文理基础,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开拓视野,利用基础科学所提供的一般原理、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去认识理解医学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储备发展潜能。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始终注意保持中医的特色,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突出中医的骨干课程,加强人才的中医素质培养。调整好基础课、临床课与经典课内容的比例,减少学科间的重复,增加课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处理好基础与临床的关系,加强临床实际技能的培训,着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临床的思维能力。使之更贴近培养临床硕士生的目标,符合培养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其次要建立先进的教学模式,摒弃过去较为封闭、被动、填充式的教学模式,要提倡应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在7年制学生中实行创新教育,通过7年综合性、整体性优化教育,将培养出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术精湛、具有相当适应能力、创造意识及发展潜力的新型中医人才,构建一个更为科学的、先进的、合理的高层次中医梯队。同时,这一新型的教学活动,也将锻炼一批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科建设,建立健全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从而带动全校的教育改革。在七年制中医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培养新型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进而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全面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