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医学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医学心理学

现代医学心理学教育研究

1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

1.1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重视程度不足专科医学生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讲很多人文素质课,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均偏向于专业课,忽视了目前社会潜在压力下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等,但其程度远远不够,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生理成熟与心理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医学心理学教育渗透不足

内容偏离医学心理学是让学生懂得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临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心理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只注重心理学的教育,而医学内容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结合临床,导致学生不能将心理学熟练运用到医学当中,这使得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学习时重应试而轻临床,达不到医学心理学的教育要求。种种迹象表明医学心理学教育并没有融入现代医学模式,其课程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更好的服务岗位工作,实现心理学和医学的对接。

2医学心理学教育融入现代医学模式

点击阅读全文

服务方向医学心理学论文

1基础教育领域对医学心理学科的需求

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常见到的心理问题就是小儿智力、认知发展和学业适应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时我们依据的标准就是学生发育的标准。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进行心理问题评估时需要采用不同年龄的评价标准(尺度)。有些认知障碍或者发育障碍的个体,虽然在年龄段上有明显的异常,但问题的根源却需要用病理的标准来判断。在我国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常会发现一些类似多动、注意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等行为障碍方面的儿童。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学生的问题很少有人察觉到是学生自身的“疾病”。一方面从监护者来看或者从学校教师方面来看,除了严重的行为异常如多动症的孩子,那些没有明显精神和行为异常的学生,不会被当作有问题的学生来对待。这种困境,仅仅靠教学部门或者家长是解决不了的。鉴于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实际,在学校开设有关小儿发育等医学知识的课程存在一定困难。在人才的培养体制和知识的传播途径上出现了空白,所以在这方面亟须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医学心理学科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空白。首先,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师进行医学和发育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校教师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学校教师一旦明确学生精神行为问题的根源所在,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而不把他们的问题当作是“品行”问题。从而减少对于问题学生的训斥、体罚乃至恶性伤害事件的发生。其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发展评估,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治疗措施,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再次,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孩子认知发育等医学以及心理学知识的宣讲,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问题,理解并接纳孩子的问题,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及心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而不是简单训斥和体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人为的二次伤害。所以,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大学课堂的讲台和心理咨询室,还应在基础教育的校园里。

2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学科教育对医学心理学科的需求

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是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具有人文内涵的学科。医学伦理学是引导医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双方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医学心理学是研究解决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健康关系的学科。同时,医学心理学也是关系个体人格发展成熟与否的学科,关系到他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评价与应对方式。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临床医师在医学人文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从医时间越长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越深刻。一些从医时间较短的年轻医师往往对于医学人文本质的认知不到位,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未来医疗事业主力军的年轻医师和高学历医师临床医疗实践医学人文认识的培养。2012年温岭杀医案中的当事者连某,在接受治疗后自我感觉并没有好转,有些症状反而加重了。据报道:连某手术后对医院包括对主治医师在内进行了多次上访投诉,均未得到让其满意的答复。而院方给连某的解释答复是根据各种化验和检查的数据影像等资料,得出连某的病已经治愈,没有再治疗的必要,但连某断然拒绝这样的解释。其本人诉说他的呼吸、睡眠等感觉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比以前更严重。在这个事件中,单纯从患者的角度看,医院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连某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多次投诉上访,终究没有得到足以让他消除心中疑惑的答复,一次次的投诉未果转化成一次次的愤怒,终于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发泄出来,使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心理学告诉我们积压在内心的各种不满必须以适当的方式途径、在适当的时候发泄出来。一个人承受的压力和不满,如果超出他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如果医院方面在接受连某投诉过程中能考虑到他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的话,结局可能不是这样。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媒体、医院方面还是社会公众单纯谴责连某的行为,而不反思医院以及医师方面的不足,既不公正也不客观,更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另外,医疗中的“生”和“死”是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现象。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医护人员自身,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医学生或者年轻医护人员的人生阅历不够,在面对患者死亡时,少有人会体验到即将死亡患者的恐惧焦虑以及其家属的悲痛,一些医务人员可能表现得较为冷漠和无动于衷。医学心理学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谋求医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与成熟,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为死亡患者和家属提供恰当的帮助。所以,从以上种种现象看,具有丰高收入者文精神内涵的医学心理学科对培养医学生以及年轻医疗卫生人员人文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开展多方位的人文教育工作显得紧迫而又重要。

3我国国民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对医学心理学科的社会需求

当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以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癌症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中国网2014年3月7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了《全球癌症报告2014》。该报告显示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癌症蔓延趋势不容乐观,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的绝对数值依然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以胃癌、食道癌、大肠癌为代表的消化道癌症威胁最为显著,中国食道癌患者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一半,胃癌新增和死亡人数占比也超过了40%。这些疾病的发作与患者的性格、饮食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不良的摄食行为,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与饮食行为密切相伴的吸烟、酗酒行为同样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依靠禁烟的宣传教育和局部的控烟禁酒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想要从根本上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就必须改变危险人群不适当的认知观念,最终达到减少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又如,性行为既是一个与人类自身繁衍发展有关的本能行为,又是一个与人类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行为。危险的性行为和不当的性行为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消除和控制不良性行为是解除部分疾病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学者主张通过道德的力量和法律的力量来加以控制。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是以性行为影响到第三者利益为前提的手段,一旦性行为的主体关系不够或者对第三者的影响较小时就没有限制性行为的影响力了。控制这类人群的不良性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性行为者主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属于不良、危险或者不道德的行为,尽可能避免此种性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在除了对危险人群进行适当的性健康教育,将危害降到最低外,还应当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积极的性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行为观念。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弘扬优秀的文化。在这方面医学心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通过真实的病例来警示行为的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学的手段来查找可以影响性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并通过与政府社会发展、文化宣传、卫生教育部门的协同努力,来倡导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国民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所以,作为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应当探索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的心理行为的文化根源,并对各民族优秀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进行传播、宣传。现阶段我国民众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正处在重大变化时期。而且基于这些变化又带来了民众价值观、生死观等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又促使我们必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两方面没有哪一个环节可以不考虑心理的因素。所以医学心理学科在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而又艰巨的使命。

点击阅读全文

叙事医学下医学心理学教学研究

医学的起源是减轻患者痛苦,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在实践中容易进入“见病不见人”的误区,医学工作要体现的情感和温度也大受影响。医务工作者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技术上,忽略了患者的情感体验,忽视了患者是兼具生物、心理、社会特征的全人,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发展方向与医学初衷相背,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不仅会导致人的情感需求被忽视,也会阻碍医学科学整体发展的步伐。

1叙事医学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人文课程,引导学生从人本主义角度学习这门课程,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为未来成为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于2001年提出,2011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郭莉萍教授将该概念引入国内[1],它是指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提供的具有人道主义,且有效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模式[2]。本文在叙事医学视角下探讨医学心理学教学策略的作用与意义。

(1)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医学生培养方式。叙事医学将医学人文以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协调了人文与技术、医生决策与患者感受之间的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医学生除了知识、能力之外的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叙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优化其诊疗思维,使其不断反省诊疗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成为传统医学教育中单一知识型训练的补充,有助于丰富医学实践经验。医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叙事医学训练强调专注、再现和接纳,注重由变化串联而成的事件时间顺序,叙事医学强调临床事件的因果关联及具体变化,为传统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实践工具。(3)促进学生养成反思意识,改善医患关系。叙事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通过问诊获得更多准确的信息,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医患沟通,使临床医学更富人性与温情。

(4)弥补医学教育的人性缺失,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叙事医学本质上改善了未来从医者的观念,使其工作态度及行为发生根本改变。医学生学会用叙事性的语言书写病历,其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及遭遇,帮助医务工作者审视自身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点击阅读全文

微电影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探索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交互形成的交叉科学,以医学相关的心理问题为核心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应用层面看,医学心理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通过实践进行医学心理学教学具有可操作性。情境模拟和微电影教学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基于情境模拟和微电影在教学应用中的特点,探索将情境模拟和微电影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对提升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境模拟;微电影;医学心理学;教学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1]“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从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角度全面地关注患者的健康。医学心理学切合“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要求,从社会层面研究医学相关的心理问题,对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思维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应用层面看,医学心理学的实用性强,课程内容涉及临床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对培养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也在尝试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融合,将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例如:将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2]、TBL教学法(TBL:Team-basedLearning,基于团队的学习)[3]、心理剧教学法融入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4]这些教学方法各有特色,根据课程内容和主客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别具特色,两者通过呈现生动的视听刺激(现场模拟情境或电影回放情境),将学生直接带入知识相关的情境中,让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5-6]具体而言,情境模拟教学法重点在于现场模拟情境,并且所模拟的情境符合生活现实、融合课程知识。例如,在课堂中模拟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问诊流程,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将问诊相关的知识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相比之下,微电影教学法重点在于构建知识相关的简短精练的剧情情境,通过电影的艺术化设计,这个剧情可以符合现实或超脱现实。再例如,虚构拍摄患者因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罹患疾病的微电影,通过微电影将致病因素相关知识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情境模拟和微电影的核心特点是生动形象,能调动学生的观看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被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之中,例如:政治[7-8]、法学[9]、历史[10-11]、医学[12-13]等。然而,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并不是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具有“情境”的科目或知识点时,具有极大优势,如法学的法律案件相关情境。相比之下,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应用于难以产生“情境”的科目或知识点时,不具教学优势,如数学这样抽象的科目。关于情境模拟和微电影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基于情境模拟教学法和微电影教学法的应用特点,以及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探索将情境模拟和微电影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对改善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一)情境模拟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性与局限性

情境模拟应用于教学时,其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情境模拟的表演者(以学生为主)在模拟表演过程中常会营造活跃、欢乐的气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将书本知识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转化为实践练习,使学习过程实现了从理论至实践的升级,为真正的实践应用打好基础。第三,情境模拟的成本低。情境模拟教学法不追求逼真地复原真实情境,而是追求在虚拟的情境下将相关知识表演出来,因此,情境模拟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表演物资。另外,情境模拟教学法不追求毫无差错的模拟表演,而追求通过点评、讨论情境模拟将相关知识发掘出来,不需要特意地花时间进行排练,因此,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物力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很低。情境模拟应用于教学时,也具有局限性。第一,难以标准化。情境模拟具有多变性,在课堂进行情境模拟时,表演会遇到诸多情况,如表演思路的差异、表演方式的差异、表演效果的差异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情境模拟教学的过程和效果难以标准化。但是,如果对情境模拟的思路和表演进行提前计划和排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情境模拟教学的标准化。第二,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情境模拟限于在课堂进行现场表演,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完成情境模拟教学。但是,如果把情境模拟的表演过程录制成视频(类似于微电影),再将表演视频用于教学,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微电影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点击阅读全文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八大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