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剖宫产术妇科良性肿瘤临床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9.76±5.54)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65±2.66)周,排除凝血机制障碍、严重内外科合并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切口在下腹正中,子宫下段横切口,在胎儿娩出后宫体内肌内注射缩宫素20U。观察组患者在剖宫产术结束后同时进行肿瘤剔除术,在对剖宫产切口进行缝合时,子宫娩出腹腔,对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进行观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口,行剔除术。在剔除子宫前,将缩宫素20U注射入基底部及肌瘤四周,将肌瘤分离并剔除,采用1-0可吸收线对肌壁瘤腔进行缝合,之后褥式锁边缝合,在缝合时注意不留死腔。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将子宫送回腹腔,对于渗血的针眼部位,采用细丝线缝合或者用纱布按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3d,肌内注射缩宫素10U,2次/d,共3d。参考组患者剖宫产术后根据产妇恢复情况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阴道出血量,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恶性恶露持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阴道出血量与参考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恶性恶露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在0.3%~2.6%左右,其中合并卵巢肿瘤几率为0.08%~0.90%,而21~31岁的女性为疾病的多发人群。通过妊娠早、中、晚期对肿瘤进行动态检查对于明确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通过早期诊断能够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关于剖宫产术与子宫肌瘤剔除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临床认为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进行肌瘤剔除极易导致感染、出血等现象的发生,不利于患者康复。然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学者发现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有效避免了分娩后子宫肌瘤对子宫修复的影响,患者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床褥感染率明显降低,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有效阻滞了肌瘤的继续发展,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均适合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若操作不当极易引起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对肌瘤数目、大小、部位及性质等进行全面准确的观察,从而对肌瘤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在手术操作中为减少损伤的发生,医护人员要严格手术操作,尤其是存在出血倾向、肌瘤较大的患者,需要常规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之后再行肌瘤剔除术,在对瘤核进行分离时,尽量沿包膜进行分离,同时结扎血管以止血,在手术中减少对过多组织的剪切,从而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对于肌瘤数目较多或者肌瘤体积较大患者,术后尽量腹腔引流,从而保证渗液能够及时被排出,有效减少继发感染的发生。在妊娠期,卵巢肿瘤可出现破裂、蒂扭转等,偶尔可对盆腔产道进行阻塞,而临床判断其良性或者恶性难度较大,因此在进行剖宫产之前需要对卵巢肿瘤的情况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出现破裂、扭转或者恶性情况等,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剖宫产时对良性肌瘤的性质进行明确,在条件允许下同时切除子宫肌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谭玉杰单位:河南省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