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药学对比法课堂教学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药学对比法课堂教学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药学对比法课堂教学分析

1功效与应用类似的药物对比

功效与应用类似的中药,一般指同一章节的药物。在性味、功效和应用方面这类药物有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把这些药物对比讲授,在讲清共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其个性,有助于全面而准确的掌握其大体规律。如辛温解表药中的麻黄和桂枝都能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是共性。共性之中又各有特长,麻黄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主要治疗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弱,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宜使用。另外,麻黄尚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咳嗽气喘及水肿兼有表证者;桂枝还具有温经止痛,化气利水之功,用于胃寒腹痛、风湿痹痛、痰饮证及蓄水证等,这是个性。诸如此类药组在中药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诸如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石膏与知母、龟板与鳖甲等,枚不胜举。此外,同一章节的药物亦可同时对比讲授。以补阴药为例,都是甘寒之品,都能补阴,应用于阴虚证,这是共性。共性之中又各具特长,北沙参、玉竹、石斛、麦冬主要补肺胃之阴;龟板、鳖甲、女贞子、墨旱莲主要补肝肾之阴。然后再讲授个性。实践证明,用此类方法讲授,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便于理解,易于记忆,避免重复,节省时间,既不脱离教材,又不完全照本宣科,既解决了中药学的一个模式教学的弊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2功效相同应用不同

一般来说,功效相同的药物,其应用也基本相同,但部分药物功效虽然相同,应用却完全不同。这部分药物极易混淆,讲授时必须交代清楚。以清热解毒药为例,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山豆根、射干、白头翁、马齿苋等均为清热解毒常用药物,其应用却完全不同,金银花、连翘主要治疗温热病;紫花地丁、蒲公英主要治疗热毒疮疡;山豆根、射干主要治疗热毒咽喉肿痛;白头翁、马齿苋主要用于湿热或热毒痢疾。如此对比讲授,有助于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便于临证选药。

3主证相同病因不同

在中药学中,主治病证相同而病因不同的药物为数不少,一般散在于各章节中。把这部分药物横向联系,系统归纳,对比讲授,区别应用,既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利于临床用药。比如薄荷、射干、玄参都能治疗咽喉肿痛,主治病证相同,但所治病证的原因则有所不同,薄荷疏散风热,主要用于风热所致之咽喉肿痛;射干解毒利咽,主要治疗热毒、火毒所致之咽喉肿痛;玄参泻火解毒、滋阴,主要用于阴虚火旺所致之咽喉肿痛。再如生姜、黄连、半夏、藿香均能治疗胃气上逆所致呕吐证,但其病因不同,生姜温胃止呕,主要用于胃寒呕逆;黄连清胃止呕,主要治疗胃热呕吐;半夏化痰降逆,主要治疗湿痰呕吐;藿香化湿止呕,主要治疗湿浊中阻呕吐。实践证明,学生对这部分药物,极易混淆,往往误认为主治病证相同,临床就可以相须配伍,故在教学中应重点强调,不得忽视。

4源于同本植物入药部分不同

众多的植物类药物中,来源于同本植物、入药部分不同的药物甚多,由于入药部分不同,其功效与应用亦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临床必须严格对比清楚,避免由于误用而延误病情。以桑为例,其叶名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功,主要用于风热感冒和肝火目疾;其枝名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痹证;其树皮名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主要用于肺热咳喘和水肿证;其果实名桑椹子,具有滋阴养血、生津润燥之功,主要用于津伤、血虚及肝肾阴虚证。再如麻黄,其茎枝名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其根名麻黄根,具有固表止汗之功。麻黄与麻黄根虽为同本植物,但入药部分不同,其功效截然相反,临床不能相互代用,因此必须区别清楚,方能不误病情。

5药名近似

在中药学中,药名近似而功用不尽相同的药物亦不少。其中有些药物在某些方面相同,临床可以相须为用或相互代用,如羌活与独活都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擅长治疗风湿痹证,其中羌活善于祛除在上在表之风湿,独活善于祛除在下在里之风湿,二者相须为用,为治疗风寒湿痹一身尽痛的常用药对。再如黄连与胡黄连均为苦寒之品,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所致多种病证,以黄连作用力强,为临床所喜用,但亦可用胡黄连代之。诸如此类药物很多,如苍术与白术、枳实与枳壳、赤芍与白芍、陈皮与青皮、川贝与浙贝、石决明与草决明等。但亦有些药物类别不同,临床绝对不能相须配伍,更不能相互代用,如柴胡与银柴胡,前者属辛凉解表药,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主要用于伤寒少阳证、肝郁气滞及内脏下垂证等;银柴胡属清退虚热药,具有退虚热,清疳热之功,主要用于阴虚潮热及疳积发热等证。再如沙苑蒺藜与刺蒺藜,沙苑蒺藜属于补阳药,具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之功,主要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及眩晕目昏等证;刺蒺藜属平肝熄风药,具有平肝疏肝,祛风明目之功,主要用于肝阳亢盛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疹瘙痒及风热目赤等。以上所举两例,临证时绝对不能混用或代用,其它如山茱萸与吴茱萸、附子与白附子等均属此类。在学生既往提问和考试所掌握的材料看,彼此相互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把山茱萸误认为吴茱萸,把沙苑蒺藜误认为刺蒺藜,把白附子误认为附子等。针对出现这种现象,笔者在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把全书中有关药名近似而易于混淆的药物做全面的总计归纳和对比,以补其不足,这样既是系统的复习,又能补其缺漏,一举两得。

6炮制方法不同

中药大多为生品,临床根据病情需要,大部分药物需经加工炮制后方可使用。药物生用与炮制后用的功效和临床应用不尽相同,有的作用相反,且具毒性,用之不当易引起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因此,中药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和应用的对比至关重要。以姜为例,鲜用者名生姜,辛散之力较强,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温肺止咳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轻证、胃寒呕吐及风寒犯肺之咳嗽;煨用者名煨姜,辛散之功较弱,能温中降逆,主要用于胃寒呕吐;晒干用者名干姜,辛散之力减弱,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主要用于脾胃寒证,亡阳证及寒饮犯肺证;干姜炒后名炮姜,温里作用弱于干姜,长于温经止血,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再如半夏有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功效和应用亦不尽一样,临床须区别应用。诸如此类情况在中药学中基本涉及到每味药物,范围广泛,实用性强,应作为重点讲授。中医的专业性很强,既有系统而复杂的理论性,又有广泛而较强的实践性,由于所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同,而有各自的教学方法,切忌不合实际的生搬硬套。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中药学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对比法,不仅有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枯燥乏味的弊病,激发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而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中药的性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用药。

作者:姜梅芳 朱晶瑜 单位:山东省潍坊医学院临床学院中医教研室 山东省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