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文论文

论文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论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文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论文

1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主要问题

1.“1大”:选题过大

脱离实际学生往往喜欢选择宏观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我国…研究”等。由于范围过大,这些选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加上选题超出了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知识范畴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深度,从而导致论文论述不够深入、重点不够突出、观点脱离实际,缺少应有的针对性。

1.“2旧”:内容陈旧

缺乏新意毕业论文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创新,即能否发现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但是目前很多论文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均缺乏创新,有些甚至直接从文献和教科书上拼凑而成,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3空”:语言空洞,缺少实证

点击阅读全文

学生阅读语文论文

一、突出学生阅读的趣味性

1.音乐渲染。音乐是跳跃的符号,比起单一、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畅游其中,进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画面烘托。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他们对直观的图片与形象的画面更加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将文本转换成图片与图像,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3.语言吸引。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只是用不变的语气与语调,即使是再优美精彩的内容也无法表达出来,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干瘪而空洞。相反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使得文字更感人、更煽情。为此我们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点击阅读全文

小学阅读语文论文

一、认读、朗读、诵读,贵在读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横向流程是认读、朗读到诵读。若是学生拿起课本,读书支支吾吾很多字都不认识,语句读不通顺,怎能做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呢?只有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文本中,五官并用,形象记忆深刻,再加教师点拨,更能引发朗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讲读课中,把读放在首要位置,范读正音,整体感知文本信息,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意识,体验作者真实心境。之后学生努力地读书发现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琢磨体会走进文本的情感境地。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机遇,正确引导,恰到好处教给学生的疑惑难解问题进行指点,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典范的语言,结构安排合理恰当,思想深入到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设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达到了读书的目的。这样,节省了不必要的问答环节,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熟读精思,品味其义

读的要求有三:读正确、有所思、会质疑。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跟上阅读的速度,一边读一边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认真地读每一句话,理解重点词句,找关键语句,回答问题。在学生的思索和理解中再现文本画面,抓住中心内容,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得当的表达,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深入了解文本的思想所在,受到感染。再者进行文本阅读,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表现的手法,学生会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树立明确的人生价值观,分清是非、正误,拓展自己的思维。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渗透人文思想、合作精神,达到整合教学的目的,这是阅读的一大益处。

三、讲究形式,深入文本、提高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本来很容易知道其中的意思,但并不是机械地、翻来覆去地读,要讲究方法,对爱读书的学生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灵活掌握读书时的动向,真正能看进去,及时弥补不足,提高阅读效果。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点击阅读全文

阅读审美教育中学语文论文

一、近十年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概述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点击阅读全文

学校德育者素质论文论文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多影响。如何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需求,开辟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对学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1世纪是信息与通讯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已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计算机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是客观的和多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家长和学校如何面对这一影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杰罗姆•辛格说得好:“汽车有危险,不过负责任的家长会教导孩子怎样过马路和扣上安全带。”德育工作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自身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际效果。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疑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德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意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前,要想占领互联网这一新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开辟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就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但是,目前德育工作者队伍中不少人还比较缺乏网络技术知识,这就成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育人功能的一大障碍。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8%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参与者的低龄化成为一大趋势。就像大多数新技术革命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一样,网络对于青少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给人们大量的信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给人们更高效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带给人们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另一方面网上多样的思想与观念也给青少年带来思想和观念上的困惑和迷茫,网上大量的暴力、色情信息、反动言论也在侵蚀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网络上的交往、交流方式亦会导致网络参与者行为上的种种问题。德育是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手段,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据共青团湖南省委的一次调查发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有4.3%的人根本不用电脑,43.6%的人认为电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作用不大或根本没有作用,有37.1%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所以,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要意识到在信息化时代不懂计算机,不会利用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文盲”,自己不深度“触网”,就无法了解学生们在网上的所作所为,不能承担起网上“引路人”和督导者的角色,也就无法更有针对性地去做好e时代青少年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了。

二德育工作者要有国家意识

网络无国界,网民有国家。国家是公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公民的国家意识是指公民对国家制度、国家政权、国家文化特色、国家利益等的认同和维护,它也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互联网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却不能改变国家之间的差别。众所周知,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一直耿耿于怀,他们利用一切手段对中国采取西化、分化、弱化政策。网络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凭借其经济、技术、信息资源的优势,大肆进行网络信息扩张,企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民主自由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弱化我国青少年的国家意识,以此来颠覆社会主义中国。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势必要求我们的广大德育工作者努力增强国家意识,用合乎我国利益的国家意识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提高意识形态的攻防能力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渗透能力。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