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

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

财政政策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支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1]绿色农业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行清洁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限制或禁止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生产投入品,要求使用可更新资源、可自然降解和回收利用材料,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其生产过程表现出典型的正外部性特征。[2](P15-16)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农业已初见成效,并逐渐成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并未形成对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进行补偿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本文试图从财政金融支持的视角出发,探讨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原因及如何实现补偿的问题。

一、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

关于生态补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不同学者对生态补偿进行研究与阐释的角度不同,使得他们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出现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因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生态补偿的权威定义。一般而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性质,而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一部分人完全可能在不支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到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者的付出而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为了防止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激励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然要建立一种机制来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所支付的额外成本以及对所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予以补偿。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所谓生态补偿就是生态效益补偿,是指促进生态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法律与制度安排。它要求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支付相应费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供应者获得相应报酬;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保值、增值。[3]本文所提出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是从绿色农业正外部性的角度来研究生态补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指的是给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以及生态服务提供补偿费用的一种制度安排。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向绿色农业经营者支付生态发展、生态保护以及生态修复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以此激励人们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消耗和污染。同时,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还可以增强绿色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和改善绿色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农业综合效益,形成有利于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问题透视

(一)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补偿的“市场失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绿色农业模式的提出可以克服常规现代农业模式的负外部性,保证农产品的数量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资源的安全,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长期协调发展。在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其次,绿色农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行业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投入到生产、加工工程中,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保证,确定产品的质量安全;再次,绿色农产品在加工环节中,必须使用可更新资源以及可自然降解和回收利用材料,避免过度包装等,保证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无污染性。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这种安全性和环保性,将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长远和可持续性的,只是这种收益很难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来。[4](P11-12)换言之,绿色农业经营者无法将这些溢出的正外部性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相应补偿,表现为显著的“市场失灵”,而目前我国尚未有针对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进行生态补偿的财政、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与常规现代农业模式相比,绿色农业经营者要承受更高的成本,对微观经济主体灵活的财政金融支持等政策手段的激励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市场经济主体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投资。

(二)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绿色农业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生存与发展需要,且又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产生明显危害的工具与手段。绿色农业技术和常规的农业技术相比,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绿色”上,体现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上。必须予以说明的是,高新农业技术与绿色农业技术的概念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高新农业技术是把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作为衡量指标。而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着眼于把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主要测定因素。因此可以说,绿色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技术,保证了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新农业技术来说,有些则可能是非绿色的,比如某些转基因食品就对人体和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但从总体上看,绿色农业技术与高新农业技术可以相互依存的,体现在绿色农业技术可以是高新农业技术,高新农业技术也可以成为绿色农业技术,两者融合的技术可以称之为绿色农业高新技术。[5](P36-37)而这种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从研发、推广到实施与一般农业技术相比,其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我们也应明确,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决定了这种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时间的长期性、人力物力的耗费性。当前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尚很欠缺,所需科研经费无法得到充足保障,从而使得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6](P177-179)

点击阅读全文

小议开发绿色经济担当要素

摘要:生态与经济的矛盾与冲突使得绿色经济得以兴起,这说明人们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不过,另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生态危机不是由此而消声灭迹,而是四处肆虐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这说明发展绿色经济的责任主体缺失并且在责任担当时不能自觉做到各尽所能这一原则。

关键词:绿色经济;责任;担当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绿色经济”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来的。作为新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绿色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各国的热烈追捧,不过有关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本文认为:绿色经济是以人类的幸福生活为最终发展目标的经济形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生态自身循环的有机结合的现代生态经济;是应对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这两个重大挑战的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的显著特点在于环境资源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量和环境容纳生产废弃物的限度为硬指标,一旦超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自然将会以“悄然层累的方式”集聚能量,最终足以使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重归寂静。这是因为:一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经济系统只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必须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经济生产从以原材料输入作为开端经过交换,流通到最后产品被消耗产生废弃物为一个流程。但整个流程都少不了要和地球环境资源系统的再生和可吸收进行交换。为此绿色经济发展规模绝对不能超出地球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容纳范围。二是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所能容纳排放废弃物的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就能相互出促进。反之,如果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程度,必将导致生态困境与危机。这是由于自然自然的再生和人类所批发的废弃物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降解、吸收和转化的总量及单位时间有效降解转化量都是有一定极限的。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问题浅议

摘要:这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程度加深,人们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在金融改革的过程当中,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新理念,绿色金融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而目前绿色金融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部分,在商业银行当中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推动我国的环保事业获得更多发展,使其可以突破环保事业中的屏障,不难发现,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直接制约绿色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会导致绿色环保事业难以获得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之后阐述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策略。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现状;问题;对策

引言

目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化建设是极其重视的,商业银行在开拓绿色金融服务的时候,将绿色信贷当作重要的模式,和融资主体相互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以及需求,发展更加多样的绿色金融,促使经济效益获得提升。但是,商业银行在世界的金融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给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商业银行,并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促使我国的社会拥有更加繁荣的经济。

1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

绿色金融一般情况下主要指的就是,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当作一项比较基础的政策,在进行投资和融资决策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地考虑目前潜在环境的影响,将环境条件有关的潜在回报以及潜在的风险,还有成本都要充分地融合在金融部门的业务当中去。在进行金融经营活动的时候,要能够尽量重视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还有治理环境污染,通过引导社会经济资源,让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商业银行当中发展绿色金融,主要指的就是商业银行在绿色环保产业部分开展绿色信贷等相关的业务,同时也要尽量将绿色环保等相关因素和投资融资的全程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的考虑[1]。

点击阅读全文

从金融角度看低碳经济的前景论文

摘要: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绿色金融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碳金融交易市场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对此,本文提出了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碳金融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获得世界范同的认同与推广。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尽管最终没有达成有具体指标的约束性协议,但“低碳经济”这个词汇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震撼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思维,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发展低碳经济,金融服务要先行。

经济决定金融,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导致国际金融业发生结构性革命。金融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金融本身需要新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绿色金融”、“碳金融”等新的概念。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

一、绿色金融: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

“绿色金融”是金融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所谓绿色金融,就是要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将资源和环境保护变量纳入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加以考量,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讲,绿色金融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人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二是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可见,绿色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扩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点击阅读全文

绿色金融的中国模式与实现路径

[摘要]在“30·60”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核心”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推动作用。中国绿色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环境友好标准不清晰、激励措施不全面、信息披露不健全、缺乏市场活力的问题。应当合理吸收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在中国的国情基础上落地顶层设计,一是要积极调动市场活力,避免政府主导引起的不均衡发展;二是明确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强制性,结合国际上的G4披露标准制定中国特有的披露标准,做到国内统一、国际接轨;三是拓展激励机制针对的金融产品,打破现有的“偏科现象”,在债券和信贷业之外覆盖保险、信托、基金等产品;四是打通监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碳达峰;激励机制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首次为“绿色金融”做出了官方定义[1],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2020年底,中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2万亿元,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2021年7月16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碳交易发展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但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我们仍要重视当下中国绿色金融还面临着激励措施不全面、金融产品不丰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绿色金融的环境效益及其发展的制度难题

(一)绿色金融的发展需求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的沙尘暴、雾霾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事实证明,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并非长久之计。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向,这要求经济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化转型,是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考察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与金融调整有着密切关系,而金融发展的突破性升级都是倚靠金融体制创新[2]。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时,有必要通过调整金融体制实现产业结构转化的平稳过渡,进而使产业结构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绿色金融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在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同时,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在“30·60”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将是中国金融服务的重要发力点,是促进中国经济全方面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催化剂。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