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绿色金融的功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当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业态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应依据社会发展需求,走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径,实现金融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变革。基于此,在金融管理工作实践中,重视茶文化在其中的融入,以茶文化为导向,推助金融业态向绿色经济方向进程,也依托于金融领域推助茶文化的广泛传递与弘扬,凸显金融业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1茶文化与绿色金融之关联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时展进程中彰显思想引领、艺术实践、文化弘扬之功能,助力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们喜好饮茶,茶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饮品之一。在此背景下,多元的茶活动也应运而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茶活动的开展,涵盖喝茶、沏茶、茶花、茶道、采茶活动的实践,生成丰富的茶思想、茶精神、茶道、茶德、茶品等信息,凸显茶文化体系的内容与信息多元。茶文化中提倡自然、清晰、环保、绿色等思想理念,都可为绿色金融业态的发展注入动力。绿色经济是在生态环保视域下生成的思想,通过该思想与金融业态的融合,衍生为绿色金融模式。绿色金融的本质为金融业态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分布的相关思想都应以环境保护为准则,从而开展金融业态服务模式。绿色金融业态的发展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本质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思想,所开展的业务、服务、投资等都应考虑环境保护,以生态环保思想,促进多业务的开展,发挥自身在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度与引领效能,推助社会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进程,进而凸显金融业态在环境保护中实施的价值。在金融服务业态发展进程中,绿色经济与金融管理通过相互促进与融合,共生绿色金融,凸显绿色金融业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功能,这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而茶文化中提倡的绿色、生态以及娴静的思想,与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不谋而合,这为绿色金融管理工作的实践提供保障,也促进绿色经济金融管理工作的推进与实践。总之,绿色经济、茶文化、绿色金融的内在关联性,为绿色金融业态的发展助力,推助茶文化在绿色金融中良好的落实与融入,提升金融服务业态的管理工作的实施成果。
2茶文化绿色经济金融管理模式实践的价值
2.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五中全会中提出: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凸显绿色思想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性,推助绿色生态文化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在生态文明落实中,仅依靠我党的战略发展与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发挥社会多领域的协同与协调功能,在我党的引领下一共努力,共创和谐社会发展模式。在政府与市场以及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与融合下,绿色金融思想被提上日程。发展绿色金融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尤其是在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经济及金融管理模式中,可发挥文化引领功效,推助茶文化、绿色经济、金融管理的相互融合,衍生出绿色生态金融发展模式,以金融领域的服务模式为引领,促进社会发展向生态环保方向进程,进而使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局面,也提升金融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金融管理工作及服务成果的提升目的,达到以金融领域推助社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摘要:绿色金融是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是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云南省的绿色金融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跟踪重点领域绿色金融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加强云南省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申请设立第二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若干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发展;生态环境;云南
1绿色金融的内涵和主要建设方向
1.1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也叫做可持续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通过绿色债券支持环保投资项目、绿色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绿色保险平衡企业环境风险支持环境损害赔偿、碳汇碳排放交易引导企业减排、财政专项资金和财政补贴支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发挥了引导、充实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保障的重要作用。贵州等8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两端、五体、一库”(两端即供给端与需求端;五体即绿色金融标准认证体系、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支持体系、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绿色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一库即绿色项目库)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引入到各项金融活动过程中,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生态文明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资金保障机制。
1.2生态环境状况及问题
一、金融支持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及成效
(一)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绿色农业品牌逐步树立普洱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6.7%,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3%,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生态、绿色的特色农业,是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截至2012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58亿元,同比增长19.4%,新增涉农贷款24.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8.5%,全年累计向茶叶、咖啡、生物药、烟草、蔗糖、蚕桑、橡胶等特色农业发放贷款38.6亿元,贷款余额26.7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了普洱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农业品牌的树立,成功开发出了“帝泊洱”茶珍、“爱伲咖啡”、“佳浩茧丝”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色农业产品。以咖啡为例,普洱市已成功注册了思茅咖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思茅小粒种咖啡”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品质最好的咖啡,通过金融机构“公司(合作社)+农户+信贷”金融服务模式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农民种植咖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向咖啡企业发放贷款8.1亿元,有效解决咖啡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资金需求,为普洱咖啡走出普洱、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金融支持园区经济初见成效,优势产业更加鲜明工业园区是普洱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有利于培植壮大产业经济,形成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全市金融机构坚持以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为核心,推行扶优扶强策略,努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骨干产业,支持天士力生物茶科技、福通木业、爱伲农牧、大唐汉方制药、佳浩茧丝绸、澜沧江啤酒等一大批入园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发展,助推普洱茶、林产加工、咖啡、生物制药、蚕桑、绿色食品等绿色产业集聚园区的基本形成。截至2012年末,园区内已建成4个金融机构网点,累计向园区发放贷款3.48亿元,支持园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园区内企业贷款余额29.4亿元,同比增加8.3亿元,增长39.4%,高于各项贷款增幅21个百分点,支持园区工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产业链的辐射效能更加明显。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入园企业255户,完成工业总产值63.9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2%,同比增长103.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52.5%,实现利润0.94亿元。普洱市工业园区已发展成为云南省4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
(三)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森林普洱”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以来,普洱市金融机构围绕建设“森林普洱”,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基因库,打造现代林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积极支持低效林改造、特色经济林种植和林下资源开发,形成了以“林纸为龙头,林板林化为两翼,林下资源开发为一体”的林产业新格局,森林产业体系更加巩固,截至2012年末,全市林业及林产加工企业贷款余额27.3亿元,同比增长20.1%,累计发放24.8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9.3亿元,惠及2281户林农和林企,业务开办以来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1.1亿元,余额和累放数稳居全省首位,有效缓解林业融资难题,使传统林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森林生态总面积居全省第一,累计完成低效林改造面积101万亩,以茶叶、核桃、橡胶、咖啡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种植400万亩,以石斛、砂仁、草果、茯苓等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10万亩,实现了林纸、林板、林化和林下资源利用的产业化开发。
(四)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城市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普洱市具有区位、气候、生态、资源、普洱茶文化和边疆多民族文化的比较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普洱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全市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把普洱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和重点旅游养生建设项目的支持。2012年,发放文化旅游产业贷款2.6亿元,重点支持了景迈芒景、惠民柏联、景兰等一批景点景区、高端酒店以及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有效益、有知名度的旅游精品项目。近年来,慕名前来普洱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各界人士也对普洱的发展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给予高度的称赞与肯定,为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政银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县域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而融资难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县域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深化银政企合作、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是建设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普洱市建立起了“市级牵线搭桥、县级对接搭台、银行企业唱戏、合作共赢发展”的县域经济银政企合作新模式,目前已在四个县(区)成功举办了银政企合作座谈会,共与290余户中小微企业及项目签订意向合作贷款74.8亿元,截至2012年末,实际到位资金65.3亿元,履约率达87.3%;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38.3亿元,同比增长41.6%。另外,为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普洱市政府还联合省政府金融办成功举办了“金融支持普洱行”系列活动,省市两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普洱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将有望为普洱发展投入信贷资金822亿元,为普洱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六)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诚信体系初步形成如果说金融是普洱绿色经济发展的血脉的话,金融生态则是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根基。伴随着金融生态建设越来越成为主流取向,金融生态已逐渐成为检验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和金融支持程度的重要指标。2011年以来,普洱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建立林业金融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关于建立普洱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关于做好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普洱市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普洱市金融稳定工作协调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普洱市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金融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政府、企业、社区、农村和公民“五位一体”的诚信体系初步形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已为全市44万农户建立信息档案,占农户总数的80.76%,核贷农户42.3万户,核贷金额78.7亿元。全市共评定信用户32.7万户,占建档农户的74.1%。共评定信用组2939个,信用村221个,信用镇9个。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卡402张,发放基本账户机构信用代码证13524户,发放比例达96.4%。
有专家表示,非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供给进一步增加,信托、保险、租赁、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市场规模增长。实体经济内外部面临压力,一些实体企业不良资产规模增大,经营困难企业的应收账款、违约债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不良资产供给。近日,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继2021年上半年中期业绩报告。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今年上半年利润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达”)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本公司股东净利润66.9亿元,同比增长5.5%。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实现净利润49.61亿元,同比增长37.48%。在特殊调整恢复时期,2020年由于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077.55亿元,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融”)净亏损1062.74亿元,归属于本公司股东净亏损1029.03亿元。2021年上半年,中国华融则实现了盈利,实现净利润16.24亿元,同比增长105.0%,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58亿元。遵循监管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领域继续深耕细作,加大投放力度,做大做强不良资产主业。
一、提升主业专注度
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资产收持的良好机遇。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2021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5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6%,较上季末下降0.05个百分点。有专家表示,非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供给进一步增加,信托、保险、租赁、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市场规模增长。实体经济内外部面临压力,一些实体企业不良资产规模增大,经营困难企业的应收账款、违约债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不良资产供给。在这一环境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抓住市场机会,持续加大回归主业的力度,加大主业投放,充分发挥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功能,提升处置效率,不断发挥着金融体系“清道夫”的作用。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信达不良资产经营总资产达1054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在集团总资产中的占比达65.7%;在集团收入和税前利润中的占比进一步增至76.4%、71.7%,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上半年,中国东方不良业务投放419亿元,同比增长38.36%,其中金融不良123.98亿元,同比增长2.48%;非金不良295.02亿元,同比增长62.22%。中国华融董事长王占峰表示,2020年,中国华融全年收购不良资产包规模超1800亿元,收购重组业务规模稳定,重点业务领域实现新的突破,问题企业重组占比持续提升,有效发挥了救助性金融功能。据透露,2020年,中国华融不良资产经营分部实现收入总额603.70亿元,收入贡献度由2019年的62.0%提升至2020年的78.9%。2021年上半年,不良资产经营分部实现收入总额270.45亿元,税前利润57.67亿元,占集团税前利润总额的134.2%。当前,试点可受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政策已出台并执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动适应不良资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变化,深度参与公开批转市场业务,不断拓宽收购来源。今年上半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大处置力度。比如,中国东方上半年处置类金融不良实现回现115.05亿元,同比增长66.57%。中国信达上半年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净收益68.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上半年收购重组类业务实现收入76亿元。中国华融继续加快存量资产处置,今年上半年处置资产124.16亿元,收购重组类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152.11亿元。
二、加强融资体系管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注重稳健发展,持续优化完善融资体系。中国信达按照“保安全、优结构、控成本”的流动性管理目标,前瞻性安排融资计划,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加大多元化、标准化融资力度,持续优化负债结构,有效控制融资成本,不断完善流动性与融资管理体系。上半年,中国信达发行20亿美元的有担保优先票据,发行652.6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量排名交易所第一;截至6月末,集团标准化债券融资在有息负债中占比达28.7%,进一步拉长负债久期,有效控制融资成本。中国东方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不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一方面,精细化实施转型定位,有力加强负债管理;另一方面,常态化加快发行节奏,不断优化负债结构。此外,创新性加快产品研发,积极探索绿色资管。中国东方积极应对融资环境变化,负债管理由“配资负债”转型为“经营负债”,主动把握融资类型、久期结构、融资时点等关键要素,积极加强与理财子公司等新型业态的合作对接,共同开展产品研发,提高负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中国东方结合自身资金需求,推进ABS产品的常态化发行,以“东方欲晓”为代表的系列产品获得包括商业银行、公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类主流投资人的广泛认购。在各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中国华融稳妥应对形势变化,稳定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境内外债券按期兑付,集团流动性稳定。截至2021年6月末,集团借款余额7819.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5%;应付债券及票据按期兑付,期末余额2849.67亿元,较上年末降低15.4%。上半年集团借款和应付债券及票据的利息支出232.61亿元,同比降低5.2%。据中国华融总裁梁强透露,中国华融实行集团流动性统一管理,成功发行30亿美元境外高级债券、200亿元华融华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优化融资方式,逐步形成多层次融资体系,合理安排负债期限,有效改善负债结构。目前,中国华融正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公司实施增资,有效补充资本。
三、探索绿色资管之路
一、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和基础条件
1沈阳市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传统的产业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传统主导产业耗能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紧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沈阳市传统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并对环境安全产生持续压力,如辽河、浑河(沈阳段)的干流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水体标准,而其他11条重要支流河还只是消除了劣Ⅴ类水质。另外,沈阳市生态资源呈现植被生态功能低下、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城市生态环境呈现水生系统失衡等问题。
2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机遇应对金融危机引发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视,绿色经济从学术研究层面走向国际和国家政策操作层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对策。发展绿色经济也是沈阳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沈阳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增长极,区位优势将带动沈阳绿色经济发展。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就要实现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沈阳经济区提升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政策机遇。国家发展战略为沈阳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政策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给沈阳提供了实现产业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决策,为沈阳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3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挑战目前,沈阳绿色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沈阳市经济发展表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弱化了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沈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是重工业比重居高位的产业结构将加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随着沈阳市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沈阳市核心城区及邻近地区对资源的需求将日益迫切,必将使资源承载力难堪重负。据预测,到2020年,水资源的缺口将达1亿立方米,对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也难以改变,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面临很大的资源供给压力。
二、沈阳市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
(一)构建具有沈阳优势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核心,加快推进化工、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沈阳市区域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构建包含绿色金融业、生态物流业等业态的绿色服务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