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慢性病管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与新农合制度的冲突
(一)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伴随着老年人比重的不断增加,农村人口患病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贫乏、医疗水平较低,这种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对我国的医疗保险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医疗卫生费用的不断增长据卫生部门有关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调查,我国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由于慢性病病程长、治疗周期缓慢等原因,加之采用了昂贵的医疗器械和诊疗技术,加重了医疗费用的开支。我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截止到2010年的时候,已经由原来的11.5元增加到了1487元。
二、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在对新农合政策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偏颇。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在政策细节方面宣传的欠缺、宣传手段的书面化等原因,导致农民不能真切了解到新农合所能带来的实惠,挫伤了农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
(二)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从新农合试点以来的近十年里,新农合的运行依然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首先就是立法内容的不全面,对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机构、新农合资金的筹资方式等方面,都没有制定严格的法律条文。其次就是缺失权威性的立法。目前由省级部门制定的规范性的文件,虽然也起到了法律般的作用,但是严格来说,这些规范性的文件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立法体制不健全,不利于增强新农合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1资料来源和方法
本研究针对湖北省某县所有参合人群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新农合报表以及参合人群的住院系统数据,通过SPSS19.0及Excel2007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在年龄分层的过程中数据存在一定的缺失,但是缺失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对有效住院人次进行年龄结构,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流向的分析,阐述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的利用对新农合基金的影响。
2结果
2.1参合人群年龄结构
老化将对新农合基金带来一定的风险通过对湖北省某县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自2008年以来,新农合的参合率基本处于上升趋势,截至2012年,新农合的参合率达到99.30%,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农业人口基本被新农合所覆盖,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的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参合人口的年龄结构分析结果不容乐观。从纵向看,除了0~5岁组的儿童参合人数占总参合人数的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外,其他年龄组参合人数构成比随着年份没有显著性变化,趋于稳定状态。从横向来看,参合年龄段中40~59岁年龄组的参合人数占总参合人数的构成比最高,40~59岁组及60岁组两个年龄组的参合人数的构成比每年达到50%以上,2012年达到59.31%,接近60%。然而这两个参合年龄组又属于发病的高发人群,势必会对新农合的基金构成一定的威胁。
2.2老年人口的住院人次逐年上升
我国城镇老年人医疗保障现状
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尤其令人堪忧,除了“未富先老”之外,医疗保健事业还不发达、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都是挑战我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障碍。我国在经历十余年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后,形成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三大基本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截止2011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0%,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6%〔8〕,可以说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绝大多数公民。但是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及城乡之间,其保障水平差异较大,且总体保障水平不高,统筹层次过低。当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在职和退休人员的门、急诊及住院医疗,除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城市外,目前很多城市对门诊医疗的保障较低,除每年拨入个人账户几百元补贴外,仅对重大疾病治疗等少部分特定项目给予补贴,对很多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仍然是看不起病的。与职工医疗保险相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仅重点保障居民的住院大病医疗,保障水平更低。表2所示的我国老年人口2w患病未就诊率和年未住院率,可见中国老年人旺盛的医疗需要还不能完全转化为有效的医疗需求。据调查〔3〕,在全人群2w患病者中有24.4%因经济原因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患者中高达70.3%因经济原因未住院,估计这一比例在老年人中应该更高。另外,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全人群设计的,其保障方式单一、保障功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虽然基本医疗保险在缴费比例和医疗费支付比例上给予老年人一定照顾,但是仍无法弥补老年人低收入与高医疗需求的矛盾。而具有补充作用的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相当不足,当前不仅大部分老年人完全没有商业健康保险,很多年轻人也缺乏保险意识。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底线,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筹资不足、救助范围小、救助效果微乎其微〔9〕。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任重道远。
对我国城镇老年人医疗保障模式的思考
构建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
老年人收入低,但医疗需求大,特别是对慢性病、大病治疗及长期护理的需求,基本医疗保险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需要通过多层次的保障方式弥补。一,可以建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例如,设立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对部分慢性病、老年病及重大疾病给予保障;设立高龄老人医疗保险制度对70岁以上老人给予更高的医疗补贴;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对长期卧床护理需求提供保障等等。二,完善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老年人群的大病救治,兼顾慢性病和常见病的医疗保障,加大对基层救助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三,扶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通过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品种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卫生服务需求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满的状态。医疗保险应向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扩展,通过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消费。
提供完善的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保障
摘要:互联网医疗健康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战略之一,互联网医院的监管政策也逐渐明晰、完善,为响应国家政策与实际便民需要,各地方的互联网医院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互联网医院主要为慢性病与常见病患者提供复诊的便捷,用户可通过关注医院公众号,为患者提供多码融合码就医、在线复诊、在线缴费、处方续方、处方流转、药品配送、家庭医生、医保在线结算等服务。患者在足不出户情况下即可实现远程复诊,不出家门药品配送到家。延伸医院医疗服务半径,优化医院服务流程,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关键词:战略;医保在线结算;慢性病
前言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创新型医疗服务领域新形态不断涌现,本文立足于互联网医院产生的背景以及我院实际的已建情况,升级我院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坚持以信息化为支持,促进智慧医院建设;坚持精细化管理,提高经济运营效率;坚持提供优质服务,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背景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发展“互联网+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明确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同年,福建省颁布《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行动方案》等意见与方案,促进我省“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福建省作为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积极推动“互联网+”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其中互联网诊疗作为减少医院内人员聚焦、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福建省级机关医院2019年10月即取得互联网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成为省内第一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加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名称的医院。福建省级机关医院通过借鉴全国互联网医院开展情况,结合医院独有特点与现有资源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对健康和长寿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果没有针对老年人良好的健康管理,很可能会导致老年人的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某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入手,选择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现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补充当前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研究,为老年人的社会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探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道路。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健康大数据分析;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老年人;校企合作
一、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总数位居世界之冠,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成了目前社会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将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与高校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有机结合,本文从社区中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着手进行相关研究。
二、有关理论概述
(一)老年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