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慢性病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我区是全省仅有的三家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县)试点之一。为加快示范区的建设,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172号)和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发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在全区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四)探索适合于本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利用4-5年时间,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并通过国家达标验收。
具体要求
(一)完善年社区诊断报告,修订综合防控方案。
年社区诊断报告是由区卫生局牵头,会同区环保、民政、公安、街道等部门组织人员收集本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居民死亡等资料,了解慢性病流行现状、主要危险因素、生活场所污染现状和重大污染源、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水平、防控措施等情况,集中相关部门专家力量制定的。区卫生局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诊断报告,为创建示范区工作提供相关材料。
(二)建立慢性病个人资料,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
区卫生局组织医疗机构通过资料诊断、疾病诊断、电话调查等方式,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现症病人和高危人群进行诊断和登记,建立健全慢性病基础资料,“一病一档、一人一案”,进一步推广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对慢性病资料进行微机化录入,并使用全区统一的卫生服务软件进行动态管理。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公安和街道的相关人员要积极配合建档工作,提供常住居民的基本信息。
(三)组织健康教育活动,深入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群生命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发病呈上升趋势,并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慢性病监测是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主要慢性病相关资料,了解人群慢性病的发病趋势、流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对制定我市慢性病防治规划、干预措施,探讨慢性病流行规律和病因、评价卫生规划以及为我市各级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组织建设
1、成立监测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妇保所(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县(市、区)卫生局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市、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任主任。
2、成立监测业务指导小组。由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医院防保科、慢病科等监测业务人员组成,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业务科长任副组长。
3、建立三级慢性病监测报告网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县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居委)等相关业务人员、村会计组成。
二、职责分工
摘要:目的: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2018年2月-2019年8月收治老年慢性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遵从医嘱率。结果:研究组社会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情感功能评分及躯体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遵从医嘱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遵医行为
老年慢性病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疾病,而是对一类疾病的统称,这一类疾病具有病程长、起病比较隐匿、病因复杂、病情迁延不愈、无传染性等特点[1]。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其中比较常见的老年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脑梗、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等。这些慢性病不仅会造成患者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还会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老年慢性病的临床治疗花费时间较长,大多数患者选择院外治疗,由于部分患者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以及受到相关心理因素影响,出院后治疗效果减弱,不遵从医嘱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病情加重、反复等问题。所以除住院治疗及药物治疗之外,护理干预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也起十分关键作用[3]。本文旨在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8月收治老年慢性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0~81岁,平均(72.54±2.41)岁;病程1~20年,平均(11.01±1.61)年。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61~82岁,平均(72.98±2.52)岁;病程2~21年,平均(12.63±1.92)年。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纳入标准:①符合老年慢性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以上;③无沟通障碍;④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一、背景
最近几年年,我国积极调整疾病控制策略,将一直以临床问题看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加以控制。全国各示范点均通过社区诊断确定了本社区最主要的慢性病问题及其危险因素,并据此进行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规则,展开健康教育与危险因素干预,开展了大量健康促进活动。
为了启动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探索适合我市的社区慢性病防治模式,市疾控中心根据卫生部及省疾控中心的要求精神,计划在200*逐步开展以家庭为中心,以居民健康促进为目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工作。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我市于1993年对**市城区抽样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一类地区水平。为此,我市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切实加强高血压调查工作,从而为我市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的
掌握我市高血压病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从而为进一步订综合防治措施和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