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贸易

民间贸易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民间贸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民间贸易

民间贸易订制合同

卖方:_____________(____国法定地址、电话、传真、法人代表、职务)

买方:_____________(____国法定地址、电话、传真、法人代表、职务)

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并达成如下贸易协议,共同遵守:

第一条本合同所列条款,包括了双方达成的全部协议,并取代在此以前双方所达成的一切协议。除双方授权主管人或代表同意书入本合同的条款外,其余一律无效。

第二条买方须由卖方承认的银行,开出不可撤消的、无追索权的、保兑的、可转让的、可分割的、允许转船和分批装运,以卖方为受益人的见票即付信用证。信用证有效期为末批货物从装运港启运后45天。信用证承兑费用由买方支付。

第三条卖方须向议付行提交下列单据:

点击阅读全文

贸易摩擦缓和举措

[摘要]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威胁论”在欧洲盛行一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与欧洲之间激烈的贸易摩擦。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日本贸易出超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日欧贸易摩擦却趋于缓和,这与日本成功地采取的一系列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紧密相关。

[关键词]日欧贸易摩擦日本威胁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其经济的急速扩展及所取得的成就令整个世界为之瞩目。“日本经济威胁论”、“日美欧三极说”等风行一时,其原因除了对日本的强大经济实力及未来发展的恐惧和悲观预期外,欧美等国感受到的最现实的威胁主要是日本与欧美之间的经济摩擦。日本“贸易立国”的战略,以及巨大的出口能力使得日本与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20世纪70年代日本与欧洲共同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开始引人注目,20世纪80年代贸易摩擦尖锐化。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欧贸易摩擦趋于缓和。

考察20世纪90年代的日欧贸易额可以看到,日本对欧洲的贸易出超表面化是在70年代。从1975年至1980年,日本出超额由23亿美元扩大到89亿美元,增长近4倍。80年代又增长了2倍,1990年日本对欧贸易出超达到185亿美元(见表1、表2)。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贸易出超依然维持着较高的水平,并且没有减少的迹象,最低的年份是136亿美元,最高的一年达到324亿美元(见表3,表4)。但日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却沉寂下来,其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探究。

中国与日本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同为东亚国家,近年来中国经常遭到来自欧盟国家的反倾销起诉,“中国经济威胁论”也时常被提及,在日欧贸易摩擦缓和背景下,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有不断激化的倾向。因此探讨日本缓和日欧贸易摩擦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中国以启示和借鉴。

一、通过政治合作促进经济合作

点击阅读全文

城市美术文化管理

百年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的总体结构,包括经济技术、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从农业手工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社会,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社会意识形态、精神价值取向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从19世纪中期开始,高度专制的全能主义的传统社会逐渐瓦解,多元现代社会初现胚芽。清王朝覆亡以后,中国社会现代化和现代性进展迅速,尽管广大农村边陲地区现代转型艰难缓慢,发达地区城市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往往孤立、飘浮、脆弱,却辐射出了巨大的能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本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城市为基地,塑造出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城市化与城市大众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中期以后,广州、香港、上海等新兴城市有了与北京、南京、苏州、扬州等传统城市越来越不相同的城市面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和中国本土的民族工商业资本势力共同构建出了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现代性的城市文化。与传统社会以贵族、官僚、地主、农民、手工业匠人为主体的文化孕育出传统美术形态不同,城市文化作为以市民为主体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孕育出现代性的美术形态。正是在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具有现代性的城市文化环境中,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得以发轫和开展。

社会的基本层面是处于底层的草根平民,民间草根文化是社会最基础的文化堆积。社会风气的变化往往从社会底层草根平民层面开始,社会文化的转型首先是社会基础草根文化的转型。新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市民生存方式构建出追逐商业利益、追求金钱消费的城市大众美术,城市大众美术背离了传统社会文人士大夫主导的审美取向,从而使中国美术进入了现代性的境地。大众美术作为与精英美术异质的美术形态,既有着与精英美术相脱离的俗雅之分,又成为精英美术得以实现的动力和资源。社会大众美术与学院精英美术的互渗与互动、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边界的跨越与提升,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延续与变异:1840年前后广东的外销画

商业贸易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交往的重要路径。商业活动不仅是物的关系,亦是人的关系;商业活动不只是物的流动,亦是人的流动;商业活动既是经济的活动,亦是文化的活动。15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各国纷纷开始规模浩大的航海活动,前往海外寻求财富,以实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人类历史进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序幕因之开启。1513年即明正德八年葡萄牙船队抵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屯门,4年后获准在广州登岸。1535年即明嘉靖十四年,明王朝政权正式允许外国商人进入澳门贸易。1557年即明嘉靖三十六年外国商人获准在当地建屋居住,澳门逐渐发展成为唯一允许外国人定居并从事商业贸易的中国口岸,大批中外商人前来澳门互市,澳门与广州构建出珠江三角洲海上商业贸易最重要的通道,几乎垄断了16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对外商业贸易。

广州城市日益繁华,中外商贾云集,称为“十三行”的中国商人代表朝廷管理海路邦交和贸易事务,具有半官方性质,外国人称他们为“皇商”。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国人等行政权。外国人一切陈情要求,必须由行商转呈,不得与其它中国商人交易。对外贸易成为清廷的重要财政,广州十三行成为“天子南库”。清人屈大均《广州竹枝词》描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通过行商在广州设置商馆,外国商人在商馆居住和办公,同时也作为驻华贸易与外交的办事机构。被称为“十三夷馆”的外国商馆是十三行对外商业贸易特区的组成部分。1715年即清康熙五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先在广州设立商馆,此后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商馆相继设立。外国商馆前面竖立本国国旗,标明国籍,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异域的风情,西方文化透过商业贸易的管道渗入中国。

点击阅读全文

象牙贸易流通途径思考论文

摘要:宋代象牙制品突破了前代上层社会独享、甚少流通于市场的窠臼。随着象牙贸易的繁荣兴盛,流通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臣和蕃商大量参与其中;管理机构、征税方式及税率在流通过程中逐渐体系化。政府的介入和管理成为宋代象牙贸易流通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

关键词:宋代;象牙贸易;流通过程

象牙,自先秦始即是上层统治者独享的奢侈品,以致“殷辛以象箸为华,而不知牧野之败”①。宋代以前,象牙多为朝贡物品,甚少流通。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繁荣,象牙逐渐成为商品贸易中的大宗。本文拟对宋代象牙贸易及其流通过程作一考察,不当之处,敬祈指正。

一、宋代象牙贸易的流通途径与方式

1.朝贡贸易

据《宋会要辑稿•蕃夷》等史料统计,宋代来华朝贡的国家有26个,朝贡次数为302次,朝贡物品中象牙所占比重较大。如:咸平元年(998),交阯以象牙五十枚来贡;皇祐二年(1050),占城“贡象牙二百一”②。据《宋史》等史料统计,宋朝时,海外各国朝贡贸易中的象牙数目远远超过前代,其中占城进贡象牙350株、交趾154株、丹眉流(位于今马来半岛洛坤附近)61株、注辇国(今印度东南沿海)60株、大食58株、三佛齐16株、勃泥(今文莱国)6株。相形之下,宋代地方向中央的象牙朝贡,数量及进贡地都相对较少,除吴越进贡象牙330株外,仅荆南(今湖北、四川、湖南一带)、邛部川蛮(今四川境内)等进贡象牙,且数量有限。因此,海外各国的朝贡就成为象牙朝贡贸易的主体。

点击阅读全文

民间国际交往礼仪

民间的国际交往,或称“民间外交”,对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建立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间外交”面向社会,接触面宽,渠道多,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它有力地协助和支持“官方外交”,与“官方外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民间外交”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起到了“人民使者”的作用,促进了中印、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民间贸易,开拓了东西方相互往来的渠道。在现代,民间的国际来往,更加广泛活跃、丰富多彩。1971年,当美国乒乓球队恶化访问时,曾对他们说:“你们这次应邀来中国访问,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来往的大门。”“乒乓外交”从此饮誉全球。中国同日本在1973年建立外交关系之前,也是民间贸易先行。廖承志同高琦达之助在1962年签署了两国民间贸易备忘录,随后又设立了“备忘录贸易办事处”,两国人民之间进行了多方面的民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且“以民促官”,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在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国际交往,在更广阔的领域,以更大的规模,多渠道地进行着。1997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就接待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人代表团、派出友好代表团访问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民间外交”,同“官方外交”一样,也应当讲究国际礼仪,遵从国际礼仪的一般准则;待人接物应当彬彬有礼,不亢不卑,落落大方。“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在礼仪做法上是相通的。“民间外交”的礼宾工作可以借鉴并参考“官方外交”的礼仪准则。当然,由于“民间外交”自身具有的特点,在礼仪的具体运用上,应当与“官方外交”有所区别。主要有下述几点:

一、在礼仪规格的掌握上,“民间外交”既要讲求适当的礼仪规格,又要注意“从简求实”的精神。

为了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与友好,对他们的迎送、会见、座谈、宴请、参观访问以及生活接待等方面都应掌握适当的礼仪规格。有时候,还应注意把这些活动安排得更加亲切一些,以示相互关系的亲近友好。当然,由于民间人士通常是以对华友好组织或社团、公司的代表或个人的身份出现,他们一般不具备政府官方代表的身份。因此,在接待这类客人时,就不能套用给予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外长等国家正式代表的那一套礼宾待遇。这是国际上遵行的通则。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