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艺术研究

民俗艺术研究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民俗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民俗艺术研究

民居门楼民俗艺术文化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百年开基观念、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点击阅读全文

民俗文化中音乐艺术研究

【摘要】陕西关中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淳朴本质的人情交往等等因素形成了自己形态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民歌中数量最多的是小调,而地域的传统戏曲则起源早、规模大、影响深,较为著名的有秦腔、眉户、华阴老腔、碗碗腔等。特有的地理环境、农耕文明是华阴老腔的存在基础是其真正的艺术源泉,秦腔音乐则充分反映了关中人民开阔爽快,朴实大气的性格。体现了关中十大怪中“唱戏吼起来”的民俗特色。

【关键词】关中文化;民俗;音乐艺术

一、关中文化及其特征

(一)关中地理人文环境

关中,是指中国陕西的关中地区,也称关中盆地,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关中成为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二)关中民俗

点击阅读全文

民俗艺术学研讨会探讨

一、民俗艺术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教授在大会发言中对民俗艺术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指出在上个世纪2O年代随着日本“民俗艺术之会”的成立和《民俗艺术》杂志的创刊,“民俗艺术”已经开始从民俗学中被剥离出来,成为艺术学研究中的一个与传统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方向。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民俗艺术学的研究,近2o年来,相关论著的出版、民俗艺术学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设立、民俗艺术相应机构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等,都反映了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拓展和繁荣。陶思炎教授指出,今后“民俗艺术学”的发展还急需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和自身学科的建设,以真正建立起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影响国际学界的中国的“民俗艺术学”。台湾辅仁大学郑志明教授的《“民俗文艺学”的研究范畴及其展望》对民俗文艺学的具体内涵与研究范畴做了详细界定,认为它是文学与民俗学的交叉领域,独立于文学、民俗学的原有范畴,自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民俗文艺学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术领域,必然走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用不同的研究角度开拓出更多的探讨面向与发展方向,结合成更为庞大的总体学术研究。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授的《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田野转向”与学科景观》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进行考察,认为中国艺术学研究自新时期以来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田野转向”,关注艺术活动的民间发生现场、敞显个体的艺术生存智慧、秉持文化一生活的整体研究范式在当下艺术学研究中渐成主流。提出艺术民俗学与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以及民俗艺术学一样,都代表着艺术学“整体研究”的学术理念,而同时又有其独特之处,认为陶思炎先生首倡的“民俗艺术学”与其提出的“艺术民俗学”只有在中国艺术学“田野转向”的大前提下才得以呈现其探索意义。

二、中外民俗艺术的交流比较研究

在回顾与展望的前提下,与会代表对中外民俗艺术的交流融合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韩国高丽大学田耕旭教授的《丝绸之路与东亚的表演文化》阐述了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西域、中国、韩国表演艺术的交流及韩国表演艺术的发展过程,指出作为东亚共同戏剧文化艺术的散乐百戏在韩、中、日各国随着时展变化各具不同特点,从而形成了各国的传统戏剧,因此今后对东亚表演艺术的普遍性与各国特点的比较研究是为东亚表演艺术的交流与深入研究所必要的课题。日本神奈川大学庸田律子教授的《盘古神与祭神民间表演——于日本的展开》在追寻日本相关学者对祭神民间表演形态考察中出现与中国创世神话中盘古相关的神名的基础上,添加并整理了其他涉及盘古的文例,由此进一步考察由中国传来的“盘古”如何演变为日本的狂暴之神这一问题,同时也考察了与汉族相邻的苗族如何接受并理解“盘古”的问题。日本东北大学铃木岩弓教授的《与半跏趺坐地箴像有关的民间信仰》把半跏地蒇作为民俗艺术的一个范例加以思考,以日本东北地区为例总结了日本对于半跏地葳的信仰情况,并且从对我国江苏佛教寺院的考察中发现半跏地蒇画由此产生对于今后课题的思考,即基于日本撰述的伪经所建造的半跏地葳像为何会出现在中国?这将对于重新认识半跏趺坐地葳像、并从东亚这一广阔领域弄清民俗佛教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曲阜师范大学刘卫平副教授的《“龙灯扛阁”与“男寺党农乐舞”的视觉形象比较》从造型艺术构成的角度对韩国传统的“男寺党”农乐舞与我国山东省的“龙灯扛阁”舞此二种民俗舞蹈作了比较,提出了它们视觉形象层面的异同之处,这对全面理解东亚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的精神特性将有所帮助。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徐习文副教授的《日本对中国端午文化的接受》引起了与会者对于中日文化交流与比较中某些具体问题的热烈争论。

三、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探索

民俗活动文化积淀厚重,内容广博而绚丽多姿、内涵丰富而异彩纷呈、形式独特且流传久远,因此挖掘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其功能探索,是民俗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的《仪式美术:概念的建立与学术内涵》指出仪式美术作为美术的一种类型,特指那些因仪式而存在的美术形式,它有既存的作品的仪式展演,也有即时的创作。当前对仪式本身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都需要新的思维,仪式的相关文化研究更是推动仪式研究的重要空间,通过对它的研究既可推进仪式研究走向深入,也可对于美术形态有更为广泛的认知,因此,仪式美术应该成为引人注目的民俗艺术学研究论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龙红教授的《论吴昌硕绘画中的民俗意象》从民俗学角度审视吴昌硕卓越绘画艺术中以俗入雅、雅俗交融的民俗意象生成状态,从而分析其绘画艺术被广泛接受的深层文化原因。龙红教授的发言也给与会者提出了关于民俗艺术化与艺术的民俗化二者关系的思考,深化了民俗艺术研究的内涵。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苏金成副教授的《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略论》对民俗艺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初步探析,并对在民俗艺术学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的民俗学家、艺术学家陶思炎教授的关于民俗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学术观念进行简要梳理与分析,指出国内的民俗艺术研究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学术研究体系并与世界民俗艺术研究相接轨。此外,济南大学艺术学院韩波副教授通过对民俗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及艺术意义的分析,对民俗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南京师范大学晁胜杰博士的“抚琴居右”论把人抚琴居琴之右侧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礼俗相联系,探讨其中包涵的文化内涵。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刘凯博士对南京高淳老街建筑木雕进行了艺术风格上的分析,探讨其深刻的民俗内涵与文化意蕴,以期成为了解高淳地区乡风民俗的重要参考资料。

点击阅读全文

探求摄影艺术对民族文化的作用

一、民俗摄影的内容及其本质

民间风俗是当地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的反映,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民俗摄影应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感,应在民俗摄影中摄取民俗文化的实质。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而只拍些无足轻重的镜头,就失去了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民俗摄影是一种向人阐释今天的最佳手段。民俗摄影包涵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帮助人类认识昨天,呼唤未来。当我们对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文化现象深入认识和研究时,用民俗摄影这个手段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对某种现象整体、深入的纪实性拍摄,可以达到其它艺术形式(文学、绘画)可望而不可及的目的。因摄影纪实的结果是真实的、形象的、生动的。我们也就有责任去完成这项工作,不给历史留下空白和遗憾。民俗摄影家需要更多的注意其作品的文化价值。摄影的本质是纪录性、实用性,摄影的魅力是艺术性,这些方面在拍好民俗摄影作品中缺一不可,只有纪实,才真正决定了民俗摄影在民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民俗摄影的文化史料功能是主要的。而在我们的摄影活动中,更多的朋友只注重了摄影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摄影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史料性和艺术性是民俗摄影的双重性。民俗的史料性决定了它在民俗研究中的地位,而艺术性正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立身之本。艺术性可使民俗摄影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同样,民俗的独特性又能使民俗摄影作品有别于其他艺术摄影作品而自立于摄影天地。简单地说,民俗摄影就是用摄影语言来讲一个民族古老的故事,这故事越古老、越稀有人们就越爱听,如果不只会讲大白话,而加进一些诙谐、幽默的艺术语言它会更动听,人们也更爱听。首先是故事的真实,再就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性的发挥要在纪实的原则上去完成,绝不允许违背其真实性去虚构、合成、制作。翻开摄影发展百年来的历史,最感人的仍是那些朴实无华直接的历史记录。从文化意义和历史角度去分析,民俗摄影远远超过了自身属性,其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了解历史、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这恰是民俗摄影的本质所在。一直以来,一些摄影人士为了寻求突破常常借鉴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虽然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相同点,如果长期这样必然消弱摄影艺术独特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另一个突破口。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民俗摄影的本质所在,民俗摄影家们为何不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去创造、感受民俗摄影,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我们不能把民俗摄影仅看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应该让其回归历史、回归自然,只有这样作品的内容才会有力度和深度。

二、民俗摄影在文化传承中作用的具体表现

由于新疆地区保留着当地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此地生活着很多摄影工作者。但是,他们拍摄的民俗、民情作品大多都是表层的东西比较多,很少有人将拍摄的重点放在民俗文化上,以致一些民俗、民情摄影作品缺少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为了研究新疆文化发展,挽救更多频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一些摄影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将拍摄点立于免俗摄影的文化含量,通过“系列”民俗作品将新疆地区的风情是、民俗与文化展现淋淋尽致。不仅增加了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新疆悠久文化的魅力与生活原貌。在笔者看来,民俗摄影只有具备了文化意识才有了独立的艺术品格,而民俗作品的文化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从固有的艺术教条出发。应从大文化的范畴中去寻求新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感觉。二是要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让欣赏者在大文化范畴中得以全新的感受。在民俗摄影作品中,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一些民俗、民情通过摄影真真实实地展现在广大人民的眼前,让世人看到了我们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从而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显著的作用。为了表现“真”,摄影人需从文化信息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民俗摄影,切记不可用一些概念化的艺术欣赏程序去感悟它,否则会使作品失去真正的含义。通过摄影可将历史瞬间定格在影像上,对历史、生活等有着记录功能,在这种能力作用下使得摄影担负起观察人类发展的重要职责。尤其,民俗、民情摄影的职责更重。民俗摄影是一些以民俗、民情为拍摄题材的摄影人所拍摄的影像作品,这样的作品中涵盖者一定的文化气息和内涵,为了能够深刻地表现某一地区的文化、民俗、民情与文化,民俗摄影人应收起玩赏的心态、摆脱商业操作,让作品真真实实有文化、朴实无华。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关键在于把握住民俗摄影的本质,只有这样其才能成为民俗文化的记录与见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名垂千古,除了表现了绘画艺术外,也在于该画作真实较为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北宋开封城内外的一些石井生活。由此可见,摄影回归真实、回顾生活、回归自然的重要性。

三、结论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摄影只是生活的复制,并无创造性和文化气息。其实不然,摄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从文化角度看待摄影、看待民俗摄影,不难发现摄影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作用。摄影只有与历史、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从这一点来看,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人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点击阅读全文

民俗美术文化资源与高校美术教育浅析

摘要:江西丰富的民俗美术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人们的生活情感、审美理想造成了深远影响。探讨江西民俗美术文化资源的现状和内在发展机制,明确江西民俗美术文化资源在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继承、发展和保护本土民俗美术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俗美术;审美情感;文化内涵

一、江西民俗美术文化资源概况

(一)江西民俗美术与赣鄱文化

江西民俗美术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制作工艺纯熟精巧,而且民俗美术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紧密地融入于普通大众生活,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地域性民俗美术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母[1]。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美术文化中,陶瓷、剪纸、漆器、刺绣、民间绘画等美术文化表现较为突出。江西民俗美术文化的特色,既继承了古代民俗美术文化工艺的传统,又与现代美术文化工艺相融合,体现了具有时代性表现形式。江西民俗美术文化有着明显的赣文化特征,景德镇、抚州、吉安、南昌四地,基本概括了江西本土民俗美术文化的四个发展方向,即浮梁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和豫章文化。江西民俗美术文化体现的大众审美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反映了民间社会的内在文化心理。

(二)江西民俗美术的种类及特色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