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模具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针对应用型模具设计人才培养
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模具设计是实践性和工程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模具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模具设计能力和较强的模具制造能力以及能够满足现代模具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模具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以外,还需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现场操作技能。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模具设计人才“应用”能力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应用型模具设计人才的培养。
1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金工实习是高校模具设计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必修技术基础课程。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机械零件加工的主要工艺过程和方法,熟悉常用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大多高校金工实习内容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的车、铣、刨、磨、钳等传统训练方面,忽视现代先进技术训练如以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为核心的模具制造实践和以模具制工艺设计为主线的现代工程实践的培养,跟不上目前国内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的水平。
2实践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当部分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指导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步骤,根据操作过程演示实验内容,采取验证式的实验方法,实验骤教条化。虽然有时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试验,往往也是验证式的。这种教学方法还会受到实验室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消减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性,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现场实习是模具设计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现场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一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但部分教师以及大多数学生认为,现场实习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没有意识到现场实习的重要性。往往是一个或两个指导老师带着许多学生走马观花地参观生产现场,未能给学生介绍与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的生产实际,也未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实际中去,因而对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摘要:“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这门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复杂,且综合性及实践性强。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习效率低下;教师课堂授课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课题组介绍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主要涉及课程内容优化、案例教学实施、多种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模具CAD/CAE技术辅助教学、配套课程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实践证明: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这门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冲压成型工艺及各种冲压模具设计,其二是塑料成型工艺以及塑料模具设计。而每部分内容又包括原理、成形方法及设备、典型工艺、工程应用等几部分内容。这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出现了内容多、章节繁、知识点难、原理深等问题[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熟练掌握材料成型工艺分析以及模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具备中等复杂程度模具的设计能力。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材料成型工艺分析及相应的模具设计能力。由此可见,该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学习难度较大,该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势在必行。在互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应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2]。
1优化课程内容,实施案例教学
优化课程内容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设的依据,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突出典型的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内容,主要包含冲裁、弯曲、拉深、注射成型工艺及设计,并且根据各部分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形成典型案例,以便教学模式改革;对其他非典型成型工艺及设计内容进行必要的组合。对此,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专业课程、相关研究领域,围绕典型成型工艺及设计内容组织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重点提高教学理论内容与实际的联系性,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专业问题的原理、解决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随着机械、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材料加工、成形工艺、模具设计和过程控制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重工程、重应用的新要求[3]。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基础理论的必需性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为主,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选用合理的案例材料使学生从实际案例的情况出发,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对案例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4]。通过引入的动画及视频内容讲解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新的知识点及概念等;总结案例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应用和总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应阶段的基本知识点。实施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使学生在学习具体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分析讨论及总结,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解决材料成型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融合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为先导,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中具有明显性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形势下,相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深入应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从而让他们在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中有所裨益。基于此,文章就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这一课题展开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
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环境背景下,社会向技师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来说,要想满足企业对一线专业人员的需求,学校必须要革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都学生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课程知识和实现知识应用的教学方法。可见,探讨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应用,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国内外在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实施如下:①方案的设计: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项目案例和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②项目的实施。各小组对同一项目进行剖析,并通过分析、梳理形成小组意见,为下一个讨论环节做好准备。那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各小组学生独立进行项目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③评价总结。这一环节主要是做好学生项目分析成绩的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情况、讨论的发言情况、项目报告分析等等,是一个综合素质型的评价。
2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引言
《模具设计》是我校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基本知识与迅速发展的现代模具工业息息相关,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时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考试得分很高,但一遇到实际模具设计与制造问题时却毫无头绪,无从下手,这样就无法达到培养目标。根据在模具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得知:在学校理论学于实践,出来后动手能力差,要适应岗位要求,还需进一步的培训。基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行改革。
2《模具设计》课程特点
《模具设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工艺编制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具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模具标准化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复杂程度的工艺编制与模具设计能力。因而,课程建设应着眼未来,课程的讲授应紧贴模具工业发展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1完善培养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的正规教育。传统教学方法是采取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来上,且实践课比重很小。这样的培养方式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培养的人才在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远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模具教学由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向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综合运用的方向转变。因而,在制定课程培养方案时,要通过企业调研,使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岗位能力的任职要求相适应,采取项目式教学,将各个教学模块理论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摘要:“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属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践、运用扎实的理论和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以此使学生能够正确设计出合格的塑料模具。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使用将非指导性引导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完成创新实践,加强学生独立设计模具的水平。
关键词: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非指导性引导教学法;创新能力
一、非指导性引导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非指导性引导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该法在教学中使用后大受欢迎,在西方得到了积极推广。该模式的含义主要是指少用“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多用“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该教学模式与传统指导性引导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区别,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命令、指示为主,对学生提出教学要求,向学生直接灌输相关知识;该模式中教师不再对学生下达直接、命令性的指示,和学生进行更为平等、直接地交流,从而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提高学习积极性。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程度作为评价标准。该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确定辅助情境阶段。在该阶段中,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展示,这就要求老师通过合理的手段,帮助学生表达心声。教学需要先做好相关准备,包括预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身感受的要求等,和学生进行平等的、非引导性的交谈,从而和学生对某些问题交换看法。2.探索问题阶段。在该阶段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后,澄清和明辨学生的情感,掌握学生心态变化,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3.发展学生洞察力阶段。在该阶段,教师主要起辅助而非引导作用,在学生自己展示关于某些问题的看法后,教师从旁通过简单的语言,帮助学生从其他角度看问题,加强思维灵活性。4.规划和决策阶段。该阶段中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行制定计划并决策。教师辅助学生但不干扰学生自己的想法,由学生自行发挥。5.整合阶段。学生在完成上述活动后,向老师汇报具体情况,同时对类似的活动进行完善。上述五个阶段相辅相成,组成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全过程。这五个阶段不是一次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多次谈话。如若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塑料模具设计中,学生会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把握课题内涵、掌握拟定模具设计方案、执行方案的技能,可以对相关问题和结束的活动进行总结并反思,学会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思考问题,运用独特的办法来处理好问题。
二、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情况
1.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注重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帮助他们通过考试测验,这样就忽略了实践教学,使学生缺少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如此,学生仅仅凭借理论知识是达不到企业岗位的实际能力要求的,学生的实践技能只能停留于课堂讨论上,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相去甚远。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以教材或授课笔记进行讲授。讲课的过程量多质差,学生学习效率不好。虽然在课件中配备了模具动画演示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很差。2.项目化教学模式。目前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种时尚。其特点主要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学生作为项目执行的中心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该教学法有着诸多优势,但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调查看,其有一些弊端:(1)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塑料模具知识体系。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模具设计,以一套模具设计作为一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学生在进行模具设计过程中,由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太多,使每个学生关注的知识点比较片面,无法完整统一。(2)硬件设施无法满足要求。项目化教学一般是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由于分组后需要同步进行教学,就要求学校具备足够的硬件条件满足教学需求,这样对于学校的负担太重,也利于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此外,因为学生对项目设计的不了解和没有设计经验的积累,使他们往往会选择寻找类似项目的资料来作为参考,这样学生就缺少了独立思考和自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对于每个学生都分配了固定的任务,使每位学生都只能掌握部分技能,这和企业需要的一专多能型创新性复合人才相去甚远。(3)对绪论和模具标准化方面的知识讲解太少,考核方式太过单一。课程绪论和模具标准化的知识对学生有极大作用,前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是未来塑料模具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和质量要求,对学生完成项目化设计有着较大影响。但是许多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学校忽略了这两方面知识的传授,这对项目的进行造成较大的阻碍。同时,若是舍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考试,按照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无法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着全面合理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