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内控审计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实施
应该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内部控制调查,包括:①收集与组织分工、岗位责任及业务程序等相关的制度;②访问会计人员、业务人员及高级管理人员;③找出关键控制点,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内部控制状况。第二步:内部控制健全性的审计,包括:①完整性评价。即各项内部控制的程序是否完整,尤其是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是否达到要求;②严密性评价。即各项内部控制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有无相互矛盾或控制盲点的现象;③合法性评价。是否存在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或矛盾的地方。第三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包括:①确定测试样本的范围和规模;②审阅相关的凭证、账簿及其它文件资料;③根据测试结果,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内部控制审计的片面性,即只做“上审下”而不做“同级审”,只针对某项或某类业务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而不对内部控制进行系统审计。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可以从源头上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试行)》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没有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或者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已经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以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和结论,给利用审计结果者带来损失,而追究审计人员责任的可能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
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影响或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
1.未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不严格遵循审计工作准则,导致审计工作不规范,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审计风险,这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这种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审计项目取证不合法或不合规、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审计证据可靠性不强、审计内容遗漏、审计工作力度和深度不够等。
2.独立性的限制。众所周知,内部审计的地位,决定了内部审计很难像外部审计一样于完全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一种中介地位,内部审计或多或少地体现着集团领导的主观意志。鉴于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必定受到影响,这就为审计风险留下隐患。
摘要:现代企业在风险状态下运作,无论是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是法律法规的遵循,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内部控制则是在风险状态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内部控制可以看作是企业对其所面临风险的一种防范和控制。通过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其有效执行,以实现企业对风险的规避、减少、共担或接受。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风险。在资金、技术都毫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家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国内内部控制概述
1.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1)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编者按:本论文分析了会计信息系统中被审计数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详细说明了数据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为四个方面:系统环境、管理制度方面、数据处理方面、人员素质方面。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作好日常对系统开发和维护管理,对系统日志的检查。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数据有效性内部控制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财务报表审计对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要求,先给出数据有效性的定义分析,然后分析了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有效的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解决数据有效性威胁的一些方法。
一、数据有效性的定义
在目前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之后,实施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而在实施实质性测试的时候,会先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中采集所有与审计相关的数据,假设审计人员能够采集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完全一致。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风险性,会使得其产生大量的数据不正确,或者不真实可靠,这将使审计的风险大大增加,产生事务所可能无法接受的风险,这时候就不应该继续审计工作。所以,在审计工作实施之前,应当把分析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数据的有效性作为应当执行的程序。
数据有效性是指体现审计需求的程度。审计中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审计证据,支持其关于审计事项的判断或结论。据此,我将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有效性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可验证性、可理解性、可分析性、正确性、完整性和惟一性。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坚持有效的审计程序;关注管理层逾越内控的行为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要有审计职业怀疑倾向、要进行职业判断、评价审计证据也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深入执行了解程序、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重视实地调查和请求专家协助程序、检查特殊分录及其他调整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舞弊审计;职业谨慎;审计程序
[论文摘要]会计报表审计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在会计报表一般审计程序中,了解程序、分析程序、询问程序、实地调查程序和向专家咨询等,在查找舞弊事项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应该针对管理层逾越内控行为执行专门测试程序。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公司管理舞弊案的发生,使会计报表审计中审计师查找舞弊事项的责任越来越大,舞弊及其审计问题受到了审计职业界的普遍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如何查找舞弊事项呢?笔者认为,应当在做好有关工作的同时,注重以下3方面。
一、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舞弊审计中审计师的重点不是重大错弊的查找和公允性的判断,而应该放在例外的、异常的,以及会计违规事项的舞弊行为上。有资料显示,90%以上的财务舞弊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一般会计报表审计发现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是舞弊审计最基本的要求。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1956年2月出生,叫。现任财务资产科科长。年12月被评审为管理工程师,自学本科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由于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参加工作近年。领导和同志们提携帮助,加之个人不懈努力虚心学习,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有了不断的提高,综合素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将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一、从事经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调任厂计划财务科科长,从事厂计划财务科的全面管理工作,经过厂领导指导,同事们帮助,很快挑起了全厂计划和财务部门管理的这份重担,不仅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从经济上保障了采油三厂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保证了经济的安全。本人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工作(生产)者,于1999年10月重组时。年被评为油田公司经济工作先进个人。所在财务科多次被评为厂级先进集体、油田公司会计核算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