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农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学校数量多而规模小,资源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和软硬件仍较薄弱,教育质量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幼教和农民的技能文化培训亟待加强。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的农村教育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实行了多项倾斜政策,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长;我国的广大农村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1.5亿农村学生被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很多农村学校告别了危房和泥巴桌,用上了崭新的教学楼和课桌椅。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有了初步提高,长年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现象被有效地遏制。总之,我国农村教育发生的喜人变化有目共睹,令人振奋。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峻紧迫。这些问题不解决将阻碍我国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中华民族振兴教育的百年大计。
一、我国农村教育现存问题
1.农村办学点多而分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办学点并不少,几乎达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每个学区都有一所初中。但近些年来,由于农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显著,农村的学龄儿童逐年递减,再加上不少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子女带到了城市上学,这些原因造成农村学校的生源锐减,偌大的校园里人迹稀少,空荡荡的教室内书声零落,个别农村学校竟出现了教师人数超过学生的尴尬现象。学校是个需要人气的地方,教师对着面前的三两个学生提不起劲头教,学生也没有比学赶帮的热情。这种现象不但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这类袖珍学校今后的发展前途也很尴尬:如果政府加大对它的投入,似乎不值得;如果不管它,它将一直落后下去。另一方面,农村的教育资源也存在着不公平分配的现象。比如:每个乡镇都有至少一所重点初中,每个县都有至少一所重点高中。当地的教育资源大量流向这些重点学校:这里的教师是最棒的,校舍、实验室等硬件也是最好的,当然,当地成绩突出的学生被它们一网打尽。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也纷纷找关系、出高价设法挤进重点中学,导致这些重点中学人满为患,每班人数甚至达一百多人。那些非重点学校的命运就比较惨了:向主管部门要不来钱,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招来的本来就是重点中学挑剩下的学生却还要大量流失,教师也频频跳槽。
2.农村师资力量仍较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再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以来偏低,因此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调入农村工作。目前扎根我国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少部分的中师和师专毕业生,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城市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而言也较老化。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体育、音乐、美术、幼教、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农村教师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衡:在我国经济发达、自然条件好的农村地区,教师比较充裕,甚至有的地方也出现了人浮于事的超编现象;但在我国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教师相当短缺,那里的教师分身乏术,一个人往往包教多个年级、多个学科,不但教师很累,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到影响。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仍然偏低,他们不能和城市教师享有同样的待遇,特别是那些代课教师,报酬少得可怜。
摘要: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和农村教育紧密相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根本是发展教育,培育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育好一代新农民,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民素质;新农村
随着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能力底,农民收入、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因此,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一、农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核心是农民增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要实现农民增收,只有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并开发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才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民致富。
内容摘要:教育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获取未来收入的能力和实现个人乃至家庭对社会期望或认可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总量较低,这主要是受收入水平、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水平是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应该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农民进行教育投资。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投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
影响农村教育投资的理论解析
要理解农户对教育的投资行为,首先得了解农户的经济行为。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人,是“贫穷而有效率的”,他们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把一切活动安排得很有效率。波普金认为,小农是一个在权衡了长短期利益及风险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理性选择的人。按照这一命题,小农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无论是市场领域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在按照理性的投资者的原则在行事。只要具备了外部条件,农民会自觉地形成进取精神,并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他们的资源。
进行教育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获取未来收入的能力和实现个人乃至家庭对社会期望或认可的需求。教育投资却要受到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制度环境、投资意愿和禀赋等因素影响。农户是人力资本的承载者,也是其投资活动的主要受益者。农户的教育投资行为是一项复杂的决策过程。可以用以下的模型来分析农户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
Ie=(e,1s,△Y,L)同时,
农村教育是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实施的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
实际上,中国对农村教育的认识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且正发生着质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教育思想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趋势。
“教育思想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概括、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教育上升到自觉状态的标志。”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始终存在着“如何认识中国国情,如何从国情出发摆正农村、农业、农民在中国的地位”的问题。这正是农村教育观的出发点与归宿。
农村教育观是“农村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的一部分,其变革不但与教育实践的发展互为条件,而且为农村变革之走势所左右。从方法论看,问题的本质是如何进行“主体自我定位”:我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对待农村人口受教育?
从操作过程讲,中国现代化要经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其内在动力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这种“发展”并非使农村人将户籍变成城镇人,而是应该实现从小农生产者到“中国人??文明人??现代人”的转变。所谓“中国人”,纵向看继承与升华民族性;横向看是国际社会中具有“国格”的中国人。所谓“文明人”,是同时享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伦理人。所谓“现代人”,是在终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过程中而成长起来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体。从逻辑顺序讲,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以九亿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人的现代化;观念、学习。劳动与交往方式的现代化;表现为素质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及其创业能力发展。而无论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还是农村人的发展,都只能源于教育发展。所以农村教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反映出中国对农村发展及中国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过程与认识水平。
今天,中国农村教育正经历着从工具论到主体论,即从功利性教育到主体性教育,从视教育对象为“手段人”到“目的人”的质的发展过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从实践“*”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2.农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3.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历史性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在新的形势下,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