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农村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三、“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189班林红彬同学,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没有回来过,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去上网。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中,他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的那种亲切之情,描述的感人致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父母联系,他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他团聚,这样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顺利升入高中。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策略(5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得广大农村产生了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长在农村,却因缺少父母亲的关爱而偏离常人的轨迹,因缺少父母亲的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处于法律的边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政策漏洞的表现。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传统家庭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

总理指出,中国处在特殊发展时期,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也因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这种现象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消除。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全国妇联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过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央视曾报道称,现在中国有7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2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下,1300万没有获得户籍登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半数,比例高达56.17%。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是指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道德情感因素巧妙地融入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日常生活中去,使农村留守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道德情感的激发、体验、维持以及巩固。坚持渗透性原则,可以将道德情感的培育渗透到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各个层面或阶段,将家庭、学校、社会纳入这项工作中,形成强大的综合作用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情感的培育并非一个孤立的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教育者要有紧密结合,齐抓共管,才可能对他们形成全方面的教育影响。

(二)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即在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具有教育蕴意情境来刺激儿童感观,激发情感,产生体悟,使之受到教育。坚持情境性原则,教育者一定要注重宏观、微观情境建设。从宏观上需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生态场或行为规范情境;微观上则要为道德情感培育创设良好的家庭、学校情境。

(三)体验性原则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现象的日益凸显,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最近,笔者就全镇“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基本情况

护国镇是纳溪区第一大镇,全镇总人口6.2万人,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18649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0.1%,其中夫妻双双在外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因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孩”。据对全镇22所中小学校点的调查,我镇现有中小学生8126人,其中“留守孩”已有2549人,占全镇中小学生总数的31.4%。在校小学“留守儿童”1843人,初中706人。在一些偏远学校乃至教学点,“留守儿童”己成为学校生源的主体,如护国镇中心小学现有1468名小学生,“留守儿童”就有974名,所占比例达到66%。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有1426人,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学生有923人,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有2078人,寄养在亲戚家的学生有326人,寄养在邻居朋友家的学生有145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后,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其中49%的家长两年回家一次,有近10%的家长五年以上没有回过家,有近1%的家长十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留守儿童”主要是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联系一次,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占47%,有的一年到头几乎没有联系。在问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时,有68%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务工,渴望和他们生活在一起,10%的孩子表示“无所谓”。在生活上,“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矛盾的占35%,其中经常发生矛盾的占18%。在学习上,59%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遇到困难有无助感。在与同学的关系上,2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过同学的欺负。在回答“平时父母不在身边,你最盼望什么、最担心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时,有85%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们的关爱;有70%的孩子表示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7%的孩子表示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遇到困难时不知该怎么办。

二、存在问题

(一)生活中缺失亲情,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35-02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及其种类

点击阅读全文